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

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 

《新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B.尚书,是古代三省之一,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
D.迁,即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比如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B.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D.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张行成曾经先后辅佐刘炫、隋朝、王世充,但均无大的成就。后来他被张锐推荐给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随即又被唐太宗重用。
B.在张行成的眼中,天下的百姓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观点。他又善于劝谏皇帝,使皇帝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屡次提拔他。
C.张行成作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仅升迁他为侍中、兼刑部尚书,还让他监修国史,在他死后又用少牢之礼祭祀他。
D.永徽四年发生了旱灾,张行成认为自己救灾不利因而内心恐惧,坚决请求辞职。而皇帝则认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许他辞职,并加以赏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
(2)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3 09: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城过一舍,士逊盖,雨沾足始归。

改秘书丞,历御史台推直官。翰林学士杨亿荐为监察御史。贡举初用糊名法,士逊为诸科巡铺官,以进士有姻党,士逊请避去,真宗记名于御屏,自是有亲嫌者皆移试,著为令。中书拟人充江南转运使,再拟辄见,帝独用士逊。再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明道初,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年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以兵部尚书入相,封郢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康定初,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城过一舍 去:距离
B.士逊盖 彻:撤去
C.再拟辄见 却:退却
D.不独幽闭 闵:怜悯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逊做射洪县令的时候,安抚使到梓州去,问知州下属官员有没有才能?知州说张士逊的才干最大。
B.张士逊认为,科举考试中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应该在另外的考场考试,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C.发生蝗灾,张士逊请求免除自己的官职应对天灾,皇帝没有答应,他之后又请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低一等。
D.张士逊上朝时遇上辇官带着家人拦住宰相、枢密院官员喧闹,他因马受惊而摔伤,随后不得不退休。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
(2)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小题4】从张士逊做地方官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为官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彦昭者,甘州张掖人也。父武孟,初以驰骋佃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佃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撰《河西人物志》十卷。

彦昭少以文辞知名。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充修文馆学士。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中宗命彦昭为使,彦昭以既充外使,恐失其宠,殊不悦。司农卿赵履温私谓曰:“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彦昭曰:“计将安出?”履温因为阴托安乐公主密奏留之,中宗乃遣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代彦昭而往。

睿宗时,出为凉州都督,为政清严,将士以下皆动足股栗。又为宋州刺史,入为吏部侍郎,又为刑部尚书、关内道持节巡边使、检校左御史台大夫。

彦昭素与郭元振、张说友善。及萧至忠等伏诛,元振、说等称彦昭先尝密图其事,乃以功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赐实封一百户。殿中侍御史郭震奏:“彦昭以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既因提挈,乃践台阶。驱车造门,著妇人之服;携妻就谒,申犹子之情。于时南宪直臣,劾以霜宪,暂加微贬,旋登宠秩。同恶相济,一至于此。乾坤交泰,宇宙再清,不加贬削,法将安措?请付紫微黄门,准法处分。”俄而姚崇入相,甚恶彦昭之为人,由是累贬江州别驾,卒。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获肥鲜/ 以遗母/ 母泣曰/ 汝不读书而佃猎/ 如是/ 吾无望矣/ 竟不食其膳
B.尝获肥/ 鲜以遗母/ 母泣曰/ 汝不读书/ 而佃猎如是/ 吾无望矣/ 竟不食其膳
C.尝获肥鲜/ 以遗母/ 母泣曰/ 汝不读书/ 而佃猎如/ 是吾无望矣/ 竟不食其膳
D.尝获肥鲜/ 以遗母/ 母泣曰/ 汝不读书而佃猎如/ 是吾无望矣/ 竟不食/ 其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按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经部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字学方面的书籍,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和某些地理书。
B.累迁:“迁”指官职的调动,既可以是升职,也可以是贬官,“左迁”指升职,“累迁”则是指多次升职。
C.吏部: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实封: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虚封之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只有实封,才能享有所得封户之租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孟早年不读书,后来受到他母亲的激发勤奋苦学,最终考中进士,做了右台侍御史。
B.金城公主出嫁,赵彦昭充当外使,他心中很不高兴,通过赵履温向金城公主求情而得免。
C.郭震弹劾赵彦昭,说赵彦昭运用女巫赵五娘的旁门左道扰乱纲常,应当按照法律给予处置。
D.姚崇做了宰相之后,很讨厌赵彦昭的为人,所以赵彦昭多次遭到贬谪,最后贬作江州别驾。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
⑵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葵,字南仲。绍定六年十一月,诏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入对,帝曰:“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葵顿首谢曰:“臣不佞,忠孝之义,尝奉教于君子,世受国恩,当捐躯以报陛下。”
端平元年,朝议收复三京,葵上疏请出战,乃授权兵部尚书等。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未几,北兵南下,渡河,发水闸,兵多溺死,遂溃而归。赵范上表劾葵,诏与全子才各降一秩。
嘉熙元年,以宝章阁学士知扬州。二年,以应援安丰捷,奏拜刑部尚书,复兼本路屯田使。葵前后留扬八年,垦田治兵,边备益饬。
淳祐三年,葬其母,乞追服终制,不允。葵上疏曰:“移忠为孝,臣子之通谊;教孝求忠,君父之至仁。忠孝一原,并行不悖。故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往岁叨当事任,服在戎行,冒万死而不顾,捐躯戡难,效命守封,是以孝事君之充也。臣昨于草土,被命起家,勉从权制,先国家之急而后亲丧也。今释位去官,已追服居庐,乞从彝制。”又不许。再上疏曰:“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亲恩未报,浸逾一纪,食稻衣锦,俯仰增愧。且臣业已追衰麻之制,伸苫块之哀,负土成坟,倚庐待尽,丧事有进而无退,固不应数月而除也。”乃命提举洞霄宫,不拜。
景定元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咸淳元年,加少傅。二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是夕,五洲星陨如箕。赠太傅,谥忠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B.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C.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D.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人们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 “朕”从此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C.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恶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葵勇于献身。皇帝赞赏他能身先士卒,敢于舍身报效国家;朝廷议论收复三京,他主动请求出战;他不顾危险平定危难驻守封疆。
B.赵葵忠于朝廷。赵葵认为自己家世代蒙受国恩,理当报效朝廷;在服丧期间,努力服从临时任命,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为母亲服丧放在后头。
C.赵葵出兵失利遭弹劾。端平元年,赵葵受命出征。但因北方的军队渡过黄河打开水闸,造成赵葵兵员大损溃败而回,遭到赵范的上表弹劾。
D.赵葵有孝心。赵葵先前服丧时受命离家,因母亲的恩德未报,愧疚之情日益加重,后上书请求补行穿麻布睡草垫枕土块为母亲守孝之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
(2)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是夕,五洲星陨如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济,字士度,西河人也。父千秋,慕容永骁骑将军。永灭,来奔。太祖善之,拜建节将军,赐爵成纪侯。随从征伐,累著功绩。登国末,卒。济涉猎书传,清辩,美仪容。太祖爱之,引侍左右,与公孙表等俱为行人,拜 散骑侍郎,袭爵。先是,姚兴遣将攻洛阳,司马德宗雍州刺史杨佺期遣使乞师于常山王遵。遵以状闻,太祖遣济为遵从事中郎报之。济自襄阳还,太祖问济江南之事,济对曰:“司马昌明死,子德宗代立。所部州镇,迭相攻击,今虽小定,君弱臣强,全无纲纪。臣等既至襄阳,佺期问臣:‘魏初伐中山几十万众?’臣答:‘三十余万。’ 佺期曰:‘魏国被甲戎马,可有几匹?’臣答曰:‘中军精骑十有余万,外军无数。’ 佺期曰:‘以此讨羌,岂足灭也?’又曰:‘魏定中山,徙几户于北?’臣答曰:‘七万余家。’佺期曰:‘治在何城?’臣答曰:‘定都平城。’佺期曰:‘有如许大众,亦何用城焉?’又曰:‘魏帝为欲久都平城,将复迁乎?’臣答:‘非所知也。’佺期闻朝廷不都山东,貌有喜色,曰:‘晋魏通和,乃在往昔,非唯今日。羌寇狡猾,频侵河洛,夙夜忧危。今此寡弱,仓库空竭,与君便为一家,义所无讳。洛城救援,仰恃于魏,若获保全,当必厚报。如其为羌所乘,宁使魏取。’臣等欲 分向扬州。佺期曰:‘蛮贼互起,水行甚难。魏之军马,已据滑台,于此而还,从北道东下,乃更便直。晋之法制,有异于魏。今都督襄阳,委以外事,有欲征讨,辄便兴发,然后表闻,令朝廷知之而已。如其事势不举,亦不承台命。’”太祖嘉其辞顺,乃厚赏其使,许救洛阳。后迁谒者仆射,报使姚兴。以累使称旨,拜胜兵将军。频从车驾北伐,济谋功 居多。赏赐奴婢百口,马牛数百,羊二十余口。天赐五年卒。子多罗袭爵,坐事除。
(选自《魏书·张济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国被甲戎马 被:通“披”
B.治在何城 治:治所
C.夙夜忧危 夙:早晨
D.如其事势不举 举:发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张济出身显贵。其父本为慕容永部下,后投奔太祖,颇受重用,被封为侯,后屡建功勋,并且荫及张济。
B.张济学问渊博,仪表堂堂,深受太祖喜爱。太祖不但召他侍奉左右,而且多次委以重任,后给予奖赏。
C.张济屡次出使,不辱使命。他曾作为常山王从事中郎出使襄阳,圆满完成任务;后来几次出使也合旨意。
D.张济能言善辩,口才极佳。在作为使者回复杨佺期时,他言辞得体,对答如流,终于打动佺期,搬来救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部州镇,迭相攻击,今虽小定,君弱臣强,全无纲纪。
(2)今都督襄阳,委以外事,有欲征讨,辄便兴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震仲字革父,成都府人。早负气节,雅有志当世。登淳熙二年进士第。知阆州新井县,以惠政闻。

辟兴元府通判,大安军。吴曦叛,素闻震仲名,驰檄招之,震仲辞疾不行。时军教授史次秦亦被檄,谋于震仲,震仲曰:“大安自武兴而来,为西蜀第一州,若首从其招,则诸郡风靡矣。顾力不能拒,义死之。教授非城郭臣,且有母在,未可死,脱去为宜。”因属次秦曰:“吾死,以匹绢缠身,敛以小棺足矣。”曦遣兴州都统司机宜郭鹏飞代震仲,趣其行益急。鹏飞宴震仲,终饮不见颜色。归舍,然烛独坐,夜至三鼓,呼左右索汤,比至,震仲饮毒死矣。次秦如其言,敛而置于萧寺,阖郡为之流涕。

震仲之未死,先遗家人书曰:“武兴之事,从之则失节,何面目在世间?不从祸立见。我死,祸止一身,不及妻子矣。人孰无死,死而有子能自立,即不死。”自震仲死,蜀之义士感慨奋发,始有协谋诛逆者。明年,曦伏诛,蜀帅安丙、杨辅以闻,赠朝奉大夫、直宝谟阁,官二子,表其里曰义荣。吴猎宣谕西蜀,为之请与谥,名其庙旌忠,谥曰节毅。

史次秦,眉山人。及进士第。

吴曦叛,招次秦甚遽,次秦迁延固避,伪知大安军郭鹏飞迫之行,乃以石灰桐油涂两目,末生附子傅之,比至目益肿。次秦母年高而贤,闻次秦为曦所招,即命家人以疾笃驰报,且曰:“恐病不足取信,以讣闻可也。”曦乃听还。曦诛,蜀帅上其事,改秩为利路主管文字,仕至合州太守。

有郭靖者,高桥土豪巡检也。吴曦叛,四州之民不愿臣金,弃田宅,推老稚,顺嘉陵而下。过大安军,杨震仲计口给粟,境内无馁死者。曦尽驱惊移之民使还,皆不肯行。靖时亦在遣中,至白崖关,告其弟端曰:“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遂赴江而死。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
B.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
C.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
D.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之后可以被授予官职的人。
B.权,代理官职。古代官职升降任免有专门用词,具有代理性质的词还有“假”“摄”等。
C.漏,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古代计时器,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D.庙,古时一般指供祀祖宗的地方。文中的“旌忠”为庙号,是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震仲志向远大,关心百姓。他早年颇负气节,有志于当世,叛贼吴曦就慕名来招降他;他任职期间以惠政闻名,还曾在战乱时救济难民。
B.杨震仲宁死不屈,勇于担当。面对叛军的招降,他毫不动摇,早抱着一死的决心,却力劝教授史次秦离开;自己在半夜借口要热水,服毒自杀。
C.史次秦意志坚强,宁残不屈。他对叛军的招降采取拖延逃避的办法,甚至不惜用石灰、桐油和生附子自残双眼,最后因母亲病危,才被允许回家。
D.郭靖大义凛然,舍生取义。叛军作乱时,他和四州的百姓不想臣服金人,背井离乡,却又被吴曦驱逐,他为了留在自己的国家,选择投江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帅安丙、杨辅以闻,赠朝奉大夫、直宝谟阁,官二子,表其里曰义荣。
(2)吴曦叛,招次秦甚遽,次秦迁延固避,伪知大安军郭鹏飞迫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