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稍迁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授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拜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二年八月,诏加切责,黜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疏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四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及应援北平挫扼之路。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终违诏命。”上章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显复陈三策,谓:“大军方在镇定,契丹必不南侵,车驾止驻澶渊,诏镇定出兵,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已而契丹请盟。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医疗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注)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注)信宿:连宿两夜,也可谓两三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B.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C.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D.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宗为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C.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和拜是授予官职,迁和黜则是贬官。
D.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身份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称为崩,大夫死则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并赐给他这些书和一处宅第。
B.王显为人固执,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下诏斥责,直至后来被贬为刺史。
C.王显性格谨慎,有时没错也要请罪。咸平四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阵作战取胜,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而请罪。
D.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后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即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2)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6 10:28: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缜字玉汝。登进士第,签书南京判官。仁宗以水灾求直言,缜上疏曰:“今国本未立,无以系天下心,此阴盛阳微之应。”词极剀切。前此,武臣不执亲丧。缜建言:“三年之服,古今通制;晋襄衰墨从戎,事出一时。”遂著令,自崇班以上听持服。参知政事孙抃持禄充位,内侍史志聪私役皇城亲从。缜皆极论之。帝为罢抃,而正志聪罪。迁侍御史、度支判官。夏谅祚死,子秉常嗣,遣使求封册朝廷方责夏人不修职贡欲择人诘其使缜适陛辞神宗命之往缜至驿问罪使者引服迨夜奏上帝喜改使陕西。入知审官西院、直舍人院。以兄绛执政,改集贤殿修撰、盐铁副使,以天章阁待制知秦州。熙宁七年,辽使萧禧来议代北地界。召缜馆客,遂报聘,令持图致辽主,不克见而还。知开封府,禧再至,复馆之。诏乘驿诣河东,与禧分画,以分水岭为界。复命,赐袭衣、金带。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首相蔡确与章惇谋诬东朝,及确为山陵使,缜暴其奸状,由是东朝及外廷悉知之。确使还,欲以其属高遵惠、张琎、韩宗文为美官。缜曰:“遵惠为太后从父;琎者,中书郎璪之弟;宗文,臣侄也。今擢用非次,则是君臣各私其亲,何以示天下?”乃止。元祐元年,御史中丞刘挚、谏官孙觉、苏辙、王觌,论缜才鄙望轻,在先朝为奉使,割地六百里以遗契丹,边人怨之切骨,不可使居相位。章数十上,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颍昌府。请老,为西太一宫使,以太子太保致仕。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宋史·韩缜传》,有删改)

注①崇班:官名,即内殿崇班,宋代武臣阶官。②封册:天子封赐王侯之文书。③西太一宫:道教庙宇,宋仁宗天圣年间所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方责夏人/不修职贡/欲择人诘其使/缜适陛辞/神宗命之往/缜至驿问罪使者/引服迨夜奏上/帝喜/改使陕西
B.朝廷方责夏人/不修职贡/欲择人诘其使/缜适陛辞/神宗命之往/缜至驿问罪/使者引服迨夜奏上/帝喜/改使陕西
C.朝廷方责夏人不修职贡/欲择人诘其使/缜适陛辞/神宗命之往/缜至驿问罪/使者引服/迨夜/奏上/帝喜/改使陕西
D.朝廷方责夏人不修职贡/欲择人诘其使/缜适陛辞/神宗命之往/缜至驿问罪使者/引服/迨夜奏上/帝喜/改使陕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服,即居丧守孝。服制是指死者亲属按照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穿戴不同等级的丧服制度。
B.牒,中国古代百姓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其编连在一起称为牒。
C.金带,金饰的腰带。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所佩腰带,有革、金、玉、银等差别。金带是在待诏有功时给予的奖励,是荣誉的象征。
D.观文殿大学士,宋代官名。皇祐元年置,由曾任宰相大臣担任。无职掌,掌出入侍从以备顾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缜性情耿直,光明磊落。他在皇帝征求水灾的意见时,言语犀利地提出个人见解;在任命官员的问题上,他反对任用和君主、大臣关系密切的人。
B.韩缜弘扬美德,推行孝道。在武臣不守丧礼的问题上,他用为父母守孝三年是自古到今共同的典制来阐述观点,皇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C.韩缜直言无私,一心为国。对一些无所作为的高官和滥行职权的人,他深恶痛绝,极力批判,促使皇上最终按照律法对他们治罪严惩。
D.韩缜有礼有节,讲究谋略。在对待辽使的问题上,韩缜始终礼遇对方;在对待蔡确的问题上,他选择在恰当的时机揭露其罪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缜上疏曰:“今国本未立,无以系天下心,此阴盛阳微之应。”
(2)今擢用非次,则是君臣各私其亲,何以示天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於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於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B.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C.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D.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侯、伯、子、男,是自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古代爵位,天子以下,公爵最大。
B.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扬,如晋文公。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赡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D.“春秋三传”:是《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一般认为,“春秋三传”即是对《春秋》的注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过墙壁,被宦者一路追赶,还被砍掉了袖子,最终还是逃脱了,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B.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为了得到秦缪公的支持,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成了秦晋之好,为他之后成功回到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便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其担心。
D.重耳在流亡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缪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2)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扆字祥文,宰相贽族孙。客于陕,遂为陕人。光启二年,从僖宗幸山南,擢进士第,累进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扆工属辞,敏速若注射然,一时书命,同僚自以为不及,昭宗优遇之。帝尝作赋,诏学士皆和,独扆最先就。帝览之,叹曰:“贞元时,陆贽、吴通玄兄弟善内廷文书,后无继者,今朕得之。”徙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事,自三省得宰相,有光署钱,留为宴资,学士院未始有。至扆,送光院钱五十万,以荣近司。嗣覃王以兵伐凤翔,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师果败。从天子自华州还,以兵部尚书复当国,封吴郡公。天复初,帝密语韩偓曰:“陆扆、裴贽孰忠于我?”偓曰:“扆等皆宰相,安有它肠?”帝曰:“外言扆不喜我复位,元日易服奔启夏门,信不?”偓曰:“孰为陛下言此?”曰:“崔胤、令狐涣。”偓曰:“设扆如是,亦不足责。且陛下反正,扆素不知谋,忽闻兵起,欲出奔耳。陛下责其不死难则可,以为不喜,乃谗言也。”帝遂悟。帝至自凤翔,大赦天下,诸道皆赐诏,独不及李茂贞。扆曰:“国西,凤翔为最近,迹其罪固不可赦。然尚修职贡,朝廷未之绝,无宜于诏书有以异也。”始,崔胤罢相,扆代之。胤内怨望,及是,议以为阴有党附,贬沂王傅,分司东都。胤死,复授吏部尚书,从迁洛。柳璨始附朱全忠,谋去朝廷衣冠有望者,贬扆濮州司户参军,杀之白马驿,年五十九。
(选自《新唐书·陆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B.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C.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D.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在本文中是对动荡局势下皇帝离开京城的讳称。
B.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政府高官的名称,唐时称六部的正职为尚书。
C.大赦,是赦免的一种,是指古代帝王以施恩为名,使特定犯人免于惩处的制度。
D.职贡,古代称藩属或外国按时向朝廷进贡。不修职贡意味着对朝廷不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扆文思敏捷,深受赏识。皇帝曾命学士们奉和,陆扆最先完成,皇帝称赞他是继陆贽、吴通玄兄弟之后的优秀人才;提拔陆扆为相,还破例赐给光院钱。
B.陆扆洞察局势,富有远见。嗣覃王发兵讨伐凤翔,陆扆劝谏,但皇帝没有听从,后来嗣覃王兵败,应验了陆扆的话,皇帝从华州回京之后就对他委以重任。
C.陆扆举止不当,受到猜疑。陆扆在元日那天换了衣服逃到启夏门,昭宗认为陆扆不高兴自己复位,对他有所猜忌,幸好韩偓向昭宗解释了缘由,才让昭宗醒悟。
D.陆扆虑事周全,忠言直谏。皇帝大赦天下,赐诏给各道,唯独没给李茂贞,陆扆认为李茂贞虽有罪,但他还是履行了职责,朝廷与他仍有联系,不应区别对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设扆如是,亦不足责。且陛下反正,扆素不知谋,忽闻兵起,欲出奔耳。
(2)胤内怨望,及是,议以为阴有党附,贬沂王傅,分司东都。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一居士传

⑴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⑵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⑶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⑷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注释)①逃名:逃避名声 ②轩裳珪组:分指古代大臣所乘车驾,所着服饰,所执玉板,所佩印绶,总指官场事物。
【小题1】六一居士,即指_________ ,字 ______,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文章采用了汉赋的________方式,逐层推进地阐述自己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这样的散文在高中教材中学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⑵段中引用《庄子·渔父》里的典故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
A.“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吾一翁”。
B.世事之中有两种累赘,使他不能“极吾乐于其间”,使他劳神费心,年老体弱又多病,所以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C.作者写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喻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写出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D.居士不以“五物”为累的原因,是它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但是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最终来讲,还是为物所累,总之还是一种无奈之举。
【小题4】作者总结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其第三条,“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据此概括居士退隐的主观原因是:     
【小题5】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请结合上文并列举课文一例,谈谈中国文人对快乐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
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后皇太子(刘)彊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
(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
(注)①隗(kuí)嚣:天水成纪人,出身陇右大族,西汉末年割据一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B.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C.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D.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弱,在古代,因女子和孩子细小柔弱,所以常常用“细弱”来借指妻子儿女,泛指家属。
B.三辅,既指唐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种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亦指其所辖地区。
C.巡狩(巡守),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守,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D.郊祀制,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制度。帝王每行祭天地,例于都城之郊,故称郊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林沉稳好学,博学多闻。他家里藏书丰富,加上受学于喜好文采的张竦,学识广博,被当时的人称为“通儒”。
B.杜林志节高尚,受人尊崇。他为隗嚣所拘,终不失节归附,他亲自推弟弟的灵柩车,令刺客也感动于他的道义,不忍行刺。
C.杜林举贤荐能,奖掖后进。先后向朝廷推荐了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牛邯等人,对喜好学问的郎官经常加以诱导并提拔。
D.杜林恪尽职守,深受器重。他随从皇帝南巡,几位王傅数次被宣召,有人因交游广泛不能前去应诏,唯独杜林有召必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 
(2) 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