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汝训,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琉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5 04:49: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生而颖悟,八岁能诗,日记数千言。父发,牧堂老人,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脉也。”元定深涵其义。既长,辨析益精。登西山绝顶,忍饥啖荠读书。

闻朱熹名,往师之。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与对榻讲论诸经奥义,每至夜分。四方来学者,熹必俾先从元定质正焉。太常少卿尤袤、秘书少监杨万里联疏荐于朝,召之,坚以疾辞。

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未几,果谪道州。州县捕元定甚急,元定闻命,不辞家即就道。熹与从游者数百人饯别萧寺中,坐客兴叹,有泣下者。熹微视元定,不异平时,因喟然曰:“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矣。”元定赋曰:“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众谓宜缓行,杖屦同其子沉行三千里,脚为流血,无几微见言面。

至舂陵,远近来学者日众,州士子莫不趋席下以听讲说。有名士挟才简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谒拜,执弟子礼甚恭。人为之语曰:“初不敬,今纳命。”爱元定者谓宜谢生徒,元定曰:“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贻书训诸子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一日,谓沉曰:“可谢客,吾欲安静,以还造化旧物。”阅三日卒。侂胄既诛,赠迪功郎,赐谥文节。

元定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下至图书、礼乐、制度,无不精妙。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能晓者,一过目辄解。熹尝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尝曰:“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及葬,以文诔之曰:“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复可得而见矣。”学者尊之曰西山先生。

(选自《宋史·蔡元定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韩侂胄擅政/ 设伪学之禁/ 以空善类台谏/ 承风专肆排击/ 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 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 始连疏诋熹/ 并及元定
B.时韩侂胄擅政/ 设伪学之禁/ 以空善类/ 台谏承风/ 专肆排击/ 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 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 始连疏诋熹/ 并及元定
C.时韩侂胄擅政/ 设伪学之/ 禁以空善类/ 台谏承风/ 专肆排击/ 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 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 始连疏诋熹/ 并及元定
D.时韩侂胄擅政/ 设伪学之/ 禁以空善类台谏/ 承风专肆排击/ 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 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 始连疏诋熹/ 并及元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除了名、字,常常还有号。“号”实际上是一种固定别名,它是由使用者本人取的。古人取号往往是借此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
B.礼乐指的是礼仪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以礼乐教化作为手段推行治国政策,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C.古代的诗包括了诗、词、曲。就体裁而言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不讲平仄、对仗、押韵,形式灵活。近体诗是格律诗,有绝句、律诗之分。
D.“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长期以来,这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四书”之名始于宋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定少年聪慧,才情出众。父亲给他传授的孔孟正统理论,他都能深刻领悟。长大后曾上西山苦学。他倾心做学问,对朝廷的征召,以病体为由坚决推辞。
B.蔡元定追随朱熹,因韩侂胄施行打压朱熹理学之举而受牵连被贬谪。蔡元定坦然面对,饯别宴上作诗宽慰众人。而后强拖病体和儿子水路兼行赶往谪居地。
C.蔡元定抵达道州后,四方闻之而来拜师的人很多。蔡元定不忍推辞,他无惧种种压力,坚持收徒讲学,并劝诫学生不要做亏心事,不要松懈求学。
D.蔡元定深得朱熹的赏识,朱熹曾让来求学的人先得到蔡元定的认可才接收,著书立说也是跟蔡元定商讨后才动笔。无论是人品抑或才华,朱熹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名士挟才简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谒拜,执弟子礼甚恭。
(2)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稳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B.《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C.受禅,即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D.母忧,母亲的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 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宋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以状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B.召卫尉丞拜:授予官职
C.结党欲为内应阴:阴谋
D.虽屡却敌而援师不至讫:最终
【小题2】(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B.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C.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D.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的弟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后来,朝廷下诏封赠张克戬为康殿学士,谥号“忠确”。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②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二馆人1

王世贞

①余守比部2时,见南来人道任兵宪环3馆人事,奇之。

②兵宪始丞吴时也,倭暴至,台檄丞以乡兵五百徼之,兵故市人子,仓卒应募,不习战,遇辄鸟散走,而丞方独身从亲信抵射贼。贼中勇敢者奋持长刀逾沟来击,丞馆人挟抱丞上马,丞上马则贼已刃尾之。馆人乃直前手搏贼,连中数枪,手不舍,竟死。丞以间得逸去。

③余使三辅4,遇韩户部叔阳5,亦称其馆人。云始韩以金华令入觐,过淮阴改陆车,辚辚从冰上行也。已,冰薄车破之,韩与馆人俱溺焉,馆人急持韩衣裾不。会傍有施绳钩下救者,缗6及馆人,号曰:“左被发而泅为令,救令有重赏。”救者乃移缗钩令起,宛转间,竟失馆人,弗及矣。

④余闻而悲其事,问二人姓名俱不得,以为恨。於乎,士居平诵说诗书,伸眉目、掀鼻、昂颊、鼓掌、称伏节者何限?一旦事起而抱首鼠窜相接也。恩至则许人以死,过则倍之。非其初许谬也,亦死生之际深矣。夫二馆人,鄙人耳。岂有师友讲义之素?其死亦岂遂以是为名哉!仓卒颠沛之际,达其一念所不容己者而已。夫达其所不容己而其究乃竟有所,则不为徒死哉!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七)

注1馆人:管理馆舍、招待宾客的人。2比部:即刑部。3任兵宪环:指曾任按察佥事的任环。4三辅:西汉时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辖的地区。5韩户部叔阳:指曾任户部郎中的韩叔阳。6缗:钓丝,绳。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馆人急持韩衣裾不    ⑵缗及馆人   ⑶其究乃竟有所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丞以间得逸去。
⑵恩至则许人以死,过则倍之。
【小题3】选出加点字用法与“见南来人道任兵宪环馆人事,奇之”中“奇”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遇辄散走B.而丞方独身亲信抵射贼
C.丞上马则贼已刃D.冰薄车
E.余闻而其事
【小题4】第②段的描述中,尤其体现出馆人舍生忘死的细节有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夫二馆人,鄙人耳”,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这句话的目的所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増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臣死不避  且:并且
C.杀人如不能 举:列举
D.沛公起厕  如:到,往
【小题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比较形象生动的一个人物。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满足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
B.项庄接受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由于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吋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