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②,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脱粟:糙米饭。②纠擿(zhí):举发纠正。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懋卿恚甚 恚:气愤
B.趣执之,无使得遁 趣:赶快、赶紧 
C.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 ⑥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
A.②④⑥B.②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5 08:0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2)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荣,宿迁人。初冒父名江。雄伟多智略,成祖深器之,授密云卫百户。从起兵为前锋,屡立战功。累授都指挥佥事。,战滹沱河,夺浮桥,掠馆陶、曹州,大获。还军救北平,敗平安军于平村。杨文以辽东兵围永平,江往援文,引却。江声言还北平,行二十余里,卷甲夜入永平。文闻江去,复来攻。江突出,掩击,大败之,斩首数千,擒指挥王雄等七十一人。迁都指挥使。从至淝河,与白义、王真以轻骑诱致平安,败之。

时南军驻宿州,积粮为持久计。成祖患之,议绝其饷道。命江将三千人往,趑趄不行。成祖大怒,欲斩之。诸将叩首请,乃免。渡江策功,以前罪不封,止授都督佥事。

永乐八年从北征,以游击将军督前哨。乘夜据清水源,敗敌斡难河,复敗阿鲁台于靖虏镇。十二年再从北征,仍为前锋,将劲骑侦敌于饮马河。见敌骑东走追至康哈里孩击斩数十人复与大军合击马哈木于忽失温下马持短兵突阵斩获多受上赏复充总兵官镇辽东

倭数寇海上,北抵辽,南讫浙、闽,濒海郡邑多被害。江度形势,请于金线岛西北望海埚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十七年六月,瞭者言东南海岛中举火。江急引兵赴埚上。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贼入伏中,炮举伏起,自辰至酉,大破贼。尽覆之,斩首千余级,生擒百三十人。自是倭大创,不敢复入辽东。诏封广宁伯,禄千二百石,予世券,始更名荣。寻遣还镇。明年四月卒。

荣为将,常为军锋,所向无坚阵。驭士卒有纪律,恩信严明。诸款塞者,抚辑备至。既卒,人咸思之。赠侯,谥忠武。

(选自《明史•列传卷四十三•刘荣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敌骑东走追/至康哈里孩/击斩数十人/复与大军合击马哈木于忽失温/下马持短兵突/ 阵斩获多/受上赏/复充总兵官/镇辽东/
B.见敌骑东走/追至康哈里孩/击斩数十人/复与大军合击马哈木于忽失温/下马持短兵突 阵/斩获多/受上赏/复充总兵官/镇辽东/
C.见敌骑东走追/至康哈里孩/击斩数十人/复与大军合击马哈木于忽失温/下马持短兵突 阵/斩获多/受上赏/复充总兵官/镇辽东/
D.见敌骑东走/追至康哈里孩/击斩数十人/复与大军合击马哈木于忽失温/下马持短兵突/ 阵斩获多/受上赏/复充总兵官/镇辽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明太祖的第四子朱棣,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后人称其永乐皇帝,“成祖”是称他的 谥号。
B.烽堠,又称“烽燧”“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是古代在上面点火传递军事信息的墩台。
C.自辰至酉,从辰时到酉时,相当于从上午7点到下午7点。古人用12时辰纪时,每个时辰2小时。
D.诏封,皇帝下诏封拜侯爵,明朝所封爵位分为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刘宁被封为广 宁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荣受到明成祖器重。他足智多谋,被明成祖授予密云卫百户之职,跟从燕王起兵做前 锋,多次荣立战功,被授予都指挥佥事。
B.刘荣善于用奇兵胜敌。他带兵救援永平,扬言要回北平,走了二十余里后轻装连夜进人永 平,趁杨文不备发动袭击,大败杨文。
C.刘荣曾经触怒明成祖。明成祖命令刘江率兵绝南军饷道,刘江迟疑不前,成祖大怒,想斩 杀他,刘荣叩头请罪,才被赦免死罪。
D.刘荣受到朝廷的诏封。他倚山设伏,大败倭寇后,倭寇不敢进入辽东,刘荣被封为广宁伯, 不仅增加食禄,还被授予世袭铁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倭数寇海上,北抵辽,南讫浙、闽,濒海郡邑多被害。
(2)驭士卒有纪律,恩信严明。诸款塞者,抚辑备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辖济宁诸闸。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会南京进贡内官诬应期阻荐新船,广从中构逮应期及主事范璋下诏狱。璋管卫河,亦忤中贵者也。狱具,谪云南驿丞。正德初,历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其妻摄府事,子朝鸣为寇。应期单车入其境,母子惶怖,归所侵。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会泉江僰蛮普法恶作乱,富顺奸民谢文礼、文义附之。法恶死,指挥何卿等先后讨诛文礼、文义。应期赉银币,以忧归。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抚江西。宸濠乱后,疮痍未复,奏免杂调缗钱数十万,请留转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食饥民。又令诸府积谷备荒至百余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将行,籍上积谷数。帝以陈洪谟代,而奖赉应期。后洪谟积益多,亦被赉。应期至广,偕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平思恩土目刘召,复赉银币。朝议大征岑猛。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会御史许中劾应期暴虐,麒等因相与为流言。御史郑洛书复劾应期贿结权贵。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归。
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史以往。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会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帝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初,应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浚支河,维熊力赞新河之议,至是亦言不便。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后更赦,复官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盛应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
B.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
C.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
D.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太监本为官名,是中国古代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的官员。寺人、内官、内侍、内臣、中官也指太监。
B.“起故官”,指被启用任原官职。在明清时多指服父母丧满期后重新启用,任原官职。
C.“忧”即居丧,多指为父母居丧。古代的“丁忧”,是遭逢居丧之意。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D.“工部侍郎”是明清两朝六部之一工部的最高长官。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应期颇有政名。李广的家人贩私盐,怕盛应期知晓,将盐投入水中后离开;在盛应期只身来武定时,知府凤应的妻儿吓得惶恐不安。
B.盛应期关爱黎庶。为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奏免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申请了数以万计的救灾钱粮,并安排各府积极储备粮食以备荒年。
C.盛应期仕途坎坷。得罪了太监李广,遭诬陷被贬为云南驿丞;开罪了抚宁侯朱麒,
招来他们的流言;御史郑洛书还弹劾他以钱物结交权贵。
D.盛应期治河未竟。盛应期接替章拯治水,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却遇旱灾。由于柯维熊认为开凿河道不适宜,皇帝命令停工。
【小题4】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2)帝遽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两造:诉讼的双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B.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C.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D.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并从此官服加身,荣耀无比。
B.案牍指公事文书或官府的文书、公文。案指书桌或办公桌, 牍是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刘禹锡《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即指此。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礼部是六部之一。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礼部掌管典礼、科举、赋税、学校等,礼部尚书是其最高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淳勤勉于政务,深孚众望。他在永康任知县期间,曾夜以继日地办理案件,深得民心,诉讼案子逐渐减少。
B.张淳足智多谋,智擒大盗。他精心设计,将与大盗卢十八勾结的某官吏妻子关押,从而成功诱捕了卢十八。
C.张淳关心民生,政绩卓著。张淳努力认真规劝,解决了永地人因贫穷生了女孩大都不抚养的问题;对于无力养活子女的,他就拿出自己的俸禄,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D.张淳忧心国事,维护地方安定。他做建宁知府期间,提出对招募的士兵应裁减老弱、保留壮勇的建议,平息了可能出现的骚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2)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编自《明史·徐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
B.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
C.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 皆用之。
D.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在文中指除去丧服,守丧期满。丧服有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B.进士第三,在文中是指在科举殿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出身。
C.故事,在文中是指先例,旧例,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中的意思相同。
D.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京都辖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比如皇帝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官进爵;所进言都被采纳。
B.徐阶做事有主见。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
C.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合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而罢手。
D.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夏言于死地,因夏言曾推荐徐阶,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又想借仇鸾事件做文章,都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