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裴谞,字士明,擢
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
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
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
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
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
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
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冶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
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
①榷酤(què ɡū):制酒业。
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
B.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
C.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
D.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
【小题2】下列对于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汉代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B.“迁”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之一,常见的还有“授”“补”“擢”“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
C.“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为第二种释义。 |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 |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
C.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的良苦用心:对上解除德宗对尚父的猜疑,使皇帝安心;对下维护了大臣的安全。 |
D.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为了一些小事都来惊动皇帝,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
【小题4】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