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栗字黄中,登紹兴十二年进士第。孝宗即位,迁屯田员外郎、皇子恭王府直讲。孝宗惩创绍兴权臣之弊,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 栗言:“不使大臣持之,则王侯、贵戚得而持之矣。”孝宗称善。改知夔州,夔属郡曰施州,施民谭汝翼者,与知思州田汝弼交恶,会汝粥卒,汝翼帅兵二千人伐其丧。汝弼之子祖周深入报复,兵交于三州之境,施、黜大震。事闻,孝宗亲札赐栗及成都制置使陈岘曰:“谭氏乃夔路豪族,又且首为衅端,如尚不悛,未免加兵,除其元恶。”汝翼调集家丁及役八砦义军,列陈于沱河桥与官军战,溃,汝翼遁去,俘其徒四十有三人,栗取其巨恶者九人诛之。既而汝翼入都诉栗受田氏金,诏以汝翼属吏,省札下夔州。粟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寻坐栗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追究自货汝翼死幽置绍兴府。居顷之,诏粟累更事任,清介有闻。除秘阁修撰,进集英殿修撰、知隆兴府。召对便殿,奏乞仿唐制置补阙、拾遗左右各一员,不以纠弹为责。从之。除兵部侍郎。朱熹以江西提刑召为兵部郎官,熹既入国门,未就职。栗与熹相见,论《易》与《西铭》不合。至是,栗遣吏部趣之,熹以脚疾请告。栗遂论:“熹本无学术,徒窃张载、程颐之绪余,为浮诞宗主,谓之道学,妄自推尊。望将熹停罢,姑今循省,以为事君无礼者之戒。”上谓其言过当,而大臣畏粟之强,莫敢深论。太常博士叶适独上封事辩之曰:“考粟之辞,始末参验,无一实者。其中“谓之道学一语,无实最甚。”于是侍御史胡晋臣劾秉,罢之,出知泉州,又改明州。奉祠以卒,谥简肃。
(节选自《宋史·林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栗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寻坐粟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幽置绍兴府
B.栗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寻坐栗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幽置绍兴府
C.栗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寻坐栗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幽置绍兴府
D.栗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寻坐栗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幽置绍兴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元、明、清殿试及第者的统称,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土出身”三等。
B.“进”表官职晋升,与之同义的词有“改、进、除”,而表贬官的词有“停、罢、出“等。
C.封事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奏陈秘密之事的奏章,为防止泄漏,用皂囊加以密封。
D.简肃,林栗的谥号,是当时朝廷在林栗去世后依据他生前所作所为的褒性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栗忠君至诚,敢于直言进谏。在孝宗鉴于绍兴年间权臣擅权之弊而亲自独搅大权时,他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让臣子承担责任,获得孝宗的赞许。
B.林栗处事理性,办案严而有宽。谭汝翼组织人员对抗朝延,官军将他打败后,虽然共俘虏了他的部属四十三人,但林栗只挑出九名罪大恶极者给予斩刑。
C.林栗思虑周密,能补制度之缺。在便殿拜见宋孝宗时,他上奏请求仿照唐代制度,设置不以纠察弹劾为职责的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名,得到采纳。
D.林栗清高耿介,坚持秉公行事。在他担任兵部侍郎时,朱熹调到京城却没有赴任,林栗并不因朱熹声名显赫就网开一面,而是上奏要求将朱熹停职罢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弼之子祖周深入报复,兵交于三州之境,施、黜大震。
(2)论《易》与《西铭》不合。至是,栗遣吏部趣之,熹以脚疾请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5 06:0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再婚。②烝烝:淳厚。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小题1】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2】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刘氏,躬亲抚养  躬:亲自
B.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强取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夙:早时
D.齐桓得管仲而霸 霸:称霸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李密敦厚和孝顺的一项是
①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②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
③有暇则讲学忘疲 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⑤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⑤⑥D.③⑤⑥
【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蔡齐以为天下奇才。茂才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西夏赵元昊且叛,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为不可胜以待之。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上善其策而不果行。后出师,元昊降。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代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滁州。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先横赋四十万,又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英宗崩,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终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尖石行新法,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诘安石:“累朝之令典,旦夕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而方平求去。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毋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B.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C.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D.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推荐,推举。“举”和“察”相配合,构成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即察举制。“茂才”与“孝廉”都是察举的科目。
B.修起居注:宋代官职名,主要负责记录皇帝言行,并将其整理编辑为《起居注》。《起居注》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山陵费:原文指英宗去世后的安葬费用,语出“山陵崩”。《礼记•曲礼》中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
D.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文中张方平的谥号“文定”、欧阳修的谥号“文忠”都是官谥,而陶渊明的谥号“靖节”则属于私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年少才高。张方平少年时聪敏绝顶,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向别人借三史读,十来天就归还,并直言自己已经详细了解了。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
B.张方平大胆进谏。面对西夏赵元昊的叛乱和西部边境的战事,张方平大胆进谏,先后向朝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献上计策、谋略,均得到皇帝的称赞,并全部采纳。
C.张方平博闻强识。张方平以修起居注的身份出使契丹,期间得到契丹王的赞美和奖赏。回国后代理开封知府,府中杂事全靠默记然后审判发落,没有一点差错。
D.张方平慷慨耿介。张方平遗言不要谥号,后苏辙替他请了谥号。他退休后,评论时事仍尖锐犀利,尤其是对于用兵、判案等事,反复辩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滁州。
(2)诘安石:“累朝之令典,旦夕削除之,其意安在?”

同类题3

阅读小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刹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寥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缴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毫、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注①常平:官仓名。②赇:贿略。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谕告属县,富人自实粟   讽:讽刺
B.又之种粮 贷:借给
C.其食饮衣衾之具 资:供应
D.岁园蔬收其直 鬻:卖
【小题2】对文中划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剑将乐盗寥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B.南剑将乐盗寥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C.南剑将乐盗寥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D.南剑将乐盗寥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想法设法让灾民就近买到粮食;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C.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D.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2)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2)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4)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

(节选自《三国志·蒋琬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l)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广都长(____________)(2)先主敬亮,乃不加罪(____________)
(3)或欲戏于琬曰(____________) (4)后敏事系狱(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B.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C.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D.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
【小题3】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2)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小题4】第(4)段中“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推断其中“前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推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小题5】根据文意,概括能体现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的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