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长而好学,美姿表,为人庄重。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本寺丞。真宗将东封泰山,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知台州,历南雄州,徙洪州。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未几,召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逾年,为翰林学士,迁右谏议大夫,以齐衰丧去官,有诏夺服,号诉不见听,累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进承旨兼侍讲学士,擢同知枢密院事,迁户部侍郎,遂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帝谓得象曰:“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陕西用兵,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兼枢密使,辞所加官。时西夏设言邀隙,得象阴使人往察之,折敌谋。拓跋叛宋,公谓贼地褊,战则亟弊,乃按甲毋出,以饱士气,既割刈,不克,遂止。庆历五年,拜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郇国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薨。故事,致仕官乘舆不临奠,帝特往焉。盖公之纳忠也,至故报礼也。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临朝,宦官方炽,太后每遣內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凡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
B.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
C.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
D.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曾祖父的父亲称为高祖,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是玄孙;二是用于皇帝的尊号,如汉高祖。
B.封:即“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夺服:朝廷官员遭逢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的丧事,弃官家居守制期间,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称为“夺服”。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以提前。致事、致证、休致等都是指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得象心胸宽宏,不重钱财。他和别人下棋,输棋后虽巨额负债依然能够酣睡自如,赢了也只是把一箱钱财放在一边,连封存标记也不曾打开。
B.章得象为人庄重,被受重用。因正直可靠,皇帝很信任他,所以入仕以来,他官运亨通,从大理评事做到同平章事,屡获升迁,还被封为郇国公。
C.章得象明察是非,富有谋略。西夏人散布谣言制造动乱,他通过调查挫败敌谋;拓跋反叛,他认为攻打会不利,于是按兵不动,后来战争停止。
D.章得象刚直不阿,举贤避亲。太后派遣宦官到翰林院来,他都正色以待,或者不发一言。在中书省任职时,宗族亲朋所有的他都压下不予推荐。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2)故事,致仕官乘舆不临奠,帝特往焉。盖公之纳忠也,至故报礼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31 04:2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恺之,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减)

注:①琴:指嵇康的《琴赋》。②厨:橱柜,柜子  ③连省:官署相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B.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C.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D.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乘帆船回家途中,在破冢这个地方遭遇风暴,他在写给殷仲堪的信中用“破冢”这个地名开玩笑,显示出他诙谐幽默的一面。
B.顾恺之对于绘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眼睛是人物绘画是否传神的关键。
C.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D.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可以显示他的痴绝。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谢安,东晋政治家、名士。他所在的六朝望族陈郡谢氏和以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合称“王谢”。“王谢”后来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C.义熙:在文中是指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平民之死,可以通称“死”。
【小题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秦昭王,官至上卿。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其罪过,举劾之。……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①其爪以沈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注:①揃:剪。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齐秦昭王   事:侍奉
B.乃使蒙恬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将:带领
C.其罪过   求:追求
D.其势足以倍畔   倍畔:背叛
【小题2】下列各组中全都表现蒙恬对秦的“忠信”的一组是
① 攻齐,大破之 ② 北逐戎狄,收河南
③ 筑长城,延袤万余里   ④ 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
⑤ 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自知必死而守义
⑥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后来因为战功显赫,得到始皇的信任。
B.蒙恬和他的弟弟因为赵高设计陷害,最终蒙冤丧命。
C.蒙恬向秦二世使者解释自己的冤情,表明自己的忠心,但使者并不为所动。
D.蒙恬的死说明了秦朝的统治已经非常的黑暗,蒙恬太过于愚忠了。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②,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鹏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②,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②国:封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连缀
B.自以为之     超过
C.乃贾生曰     说人坏话
D.卒事 死亡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绛、灌、东阳侯、冯敬属尽害之     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    自以为关中之固
C.怀王骑,堕马死, 蟹六跪二螯
D.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填然之 ②吞二周而诸侯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
④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⑤商人重利别离  ⑥使人听此朱颜
⑦假舆马者,非能也   ⑧ 举宇内   ⑨而学于师    ⑩天下
A.①⑦/②⑥/③⑤/④⑨/⑧⑩
B.①④/②⑥/③⑨/⑤⑧/⑦⑩
C.①④/②⑨/③⑥/⑤⑦/⑧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⑨/⑥⑩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謇朝谇而夕替
④为天下笑者,何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转徙于江湖间
A.①⑦/②③/④⑥/⑤⑧
B.①⑧/②⑦/③⑤/④⑥
C.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④/③⑧/⑤⑥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B.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C.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D.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小题5】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汉孝文帝刚即位时,天子提议任命贾生为公卿职位,受到了很多人的嫉妒。由于谗言,皇帝渐渐疏远了他,也不采纳他的建议。
B.贾谊年轻时能诗善文,富有才华,因为吴廷尉的推荐,被文帝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C.贾生做长沙王太傅很失意。一年以后,孝文帝召见他,不但向他问及济世安邦的大事,还问他鬼神的根本是什么。
D.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
【小题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延伯,博陵人也。延伯有气力,少以勇壮闻。仕萧赜①,为濠口戍主②。太和中入国,高祖深嘉之,常为统帅。胆气绝人,兼有谋略,所在征讨,咸立战功。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永平中,转幽州刺史。萧衍遣赵祖悦率众偷据峡石。诏延伯为别将讨之。延伯挟淮为营,取车轮,贯连相属,并十余道,横水为桥。既断祖悦等走路,又令舟舸不通,由是衍军不能赴救,祖悦合军咸见俘虏。拜平南将军。正光五年秋,以在扬州建淮桥之勋,封当利县开国食邑二百户,寻增邑一百户,改封新丰,进爵为子。

时莫折天生③下陇东寇,征西将军元志为天生所擒。诏延伯为征西将军,与萧宝夤讨之。延伯勒众而出,宝夤为后拒。天生悉众来战,延伯申令将士,身先士卒,陷其前锋。于是勇锐竞进,大破之,俘斩十余万,追奔及于小陇。秦贼劲强,诸将所惮,朝廷初议遣将,咸云非延伯无以定之,果能克敌。授右卫将军。

于时宿勤明达④寇掠泾州。延伯既破秦贼,乃与萧宝夤率众会于安定,军威甚盛。延伯矜功负胜,遂唱议先驱。众军将出讨贼,未战之间,有贼数百骑,诈持文书,云是降簿,乞且缓师。延伯谓其事实,逡巡未出。俄而宿勤明达率众自东北而至,乞降之贼从西下,诸军前后受敌。延伯上马突陈,贼势摧挫,便尔遂北,径造其营。贼本轻骑,延伯军兼步卒,兵力疲怠,遂大败。延伯中流矢,为贼所害。时大寇未平而延伯死,朝野叹惧焉。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曰武烈。

(选自《魏书·崔延伯传》有删改)

注:①萧赜:齐武帝。②戍主:古代驻守一地的长官。③莫折天生:人名。 ④宿勤明达: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B.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C.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D.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文中的“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庙号。
B.男,古代爵位之一。在中国古代,一些朝代设五等爵,这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C.食邑,指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D.谥号,古时帝王、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一般为褒扬之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延伯改换门庭,为魏国效力。他曾在萧赜手下任事,投奔魏国后,凭借胆量、谋略,建立功业,为自己赢得高官厚禄。
B.崔延伯足智多谋,击败敌军。他利用车轮架设浮桥,既切断赵祖悦的退路,也令萧衍无法前来救援,赵祖悦只得率部投降。
C.崔延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亲自率兵征讨莫折天生,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将士们听其号令,英勇作战,大获全胜。
D.崔延伯轻信敌军,陷入被动。他正准备发兵攻打宿勤明达,敌方送来投降书,他信以为真,没有及时发兵,导致军队遭袭,最终大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初议遣将,咸云非延伯无以定之,果能克敌。
(2)延伯上马突陈,贼势摧挫,便尔遂北,径造其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说。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广为少傅,数月,为太傅徙:调职。
B.宣帝幸太子宫,受迎应对谒:进见。
C.岁余居:居住
D.广子孙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窃:私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B.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C.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D.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广勤奋博学。他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与侄子疏受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疏广深知止退。皇太子初学有成,他认为已经宦成名立,要求疏受一起归老故乡,否则以后肯定会后悔。
C.疏广不留钱财给子孙。还乡以后,每日毫不吝惜地让家里提供酒食,宴请族人故旧宾客们,与他们娱乐。
D.疏广希望子孙自食其力。子孙请长者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认为只要尽心尽力就可以衣食无忧,与平常人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
(2)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