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不如也。”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对曰:“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三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选自《明史·陈献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B.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C.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D.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C.“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献章考中举人以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都落第了,而后跟着吴与弼学习,他静心读书,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出门。
B.献章复游太学时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说就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他的话被到处宣扬,从而名震京师。
C.献章读书求道,舍繁就简,终于长久静坐中得之,看见其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被人称为“活孟子”。
D.献章教其弟子李承箕,只是与他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却对“道”只字不提,时间长了,李承箕竟也有所领悟,辞别而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2)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7 12:38: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秋草
清·文廷式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瑜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麇,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③南山射虎:《史记》载,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头,以为是老虎,便抽箭射之。李广是汉朝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落日”三句,写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词人登上幽州城头,满目所及,触发了他绵绵无期、慷慨悲凉的秋思。
B.词中提到的“幽州”“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都远在边塞,表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C.“千秋”三句是说,千百年来,在塞外,只有昭君坟头上的草是青的,以此表达词人对宁边安土者的追思和敬仰。
D.“闻道”三句,写当年胡人每次从祁连山经过时,让人常常悲伤落泪,胡笳声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御敌的不满。
E.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勾勒出苍凉、萧疏的边塞景象,景中含情;下片结句通过写李广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透露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小题2】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顿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①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②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③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鼎革:指改朝换代。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A.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粮仓)B.又劝助有力之家(劝阻 )
C.没葬而岁祀之(同“殁”,死去)D.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和好人交友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好施与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B.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游侠士以好义乱国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君古游侠之流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各用4个字概括徐君的主要品质。
相关事迹
徐君的品质
呈报时弊
(1)
资助亲友
(2)
提供饮食
(3)
挺身守御
(4)英勇无私
 
【小题4】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B.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C.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D.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小题5】第③段画浪线句“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言之”的对象还有谁?
【小题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2)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3)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披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 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 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③,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窥视。③刘伶断饮:《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 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取   省:探望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故仓卒不得 白:告诉
D.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骗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更温俟者数四   臣险衅,夙遭闵凶
B.余怅然久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C.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D.不复立戒   使人复葺南阁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的 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C.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考虑到积习难改,最终还是找了个借口自我安慰,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没有戒掉“嗜书”的习惯。
D.作者嗜书,也嗜酒肉,后来他本想戒酒,但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并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崖门谒三忠祠
清陈恭尹
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注) ①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三忠祠是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②陈恭尹(1631~1700):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曾力图抗清复明,后隐居避祸。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独漉堂集》。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两句写诗人登上崖门山,听到萧萧的风声,似乎又见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国家局势;看见两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现前人从容抱帝赴海的悲壮景象。
B.第三句虚写三忠祠的荒凉的大殿上,猛然传来一声杜鹃的啼叫,骤然令诗人想起其声中的亡国哀思,因而悲不自胜,借望帝的传说实为抒写亡国之痛。
C.“畏向苍苔读旧碑”明说自己惧怕诵读碑文,暗说自己因未能像英烈那样舍身明志、苟活于世深感不安。这是诗人的自责之词,也表明了诗人内心的伤悲。
D.五、六两句即景成对,客观叙事,是说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海港入口处尚有上、下海门之别;大好的锦绣河山被异族占领,以至于无法分别华、夷的界限。
E.这首诗在韵脚的使用上很有特点,韵部本身便造成低回恳挚的语境,再加上诗人那沉重压抑的情感,使全诗从内容到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和较强的艺术效果。
(2)结合“畏”字赏析此诗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