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擢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为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竟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遂进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赐敕驰传归,诏其子编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曰:“南充,哲人也。”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文端。

(选自《明史·陈以勤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
B.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
C.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
D.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洗马,古代官职名,即太子洗马。汉时亦作“先马”,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唐代沿称,掌管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B.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亦称民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称户部。
C.谥,古人死后,为褒扬其生前事迹、品德政绩等而给予的封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D.太子太师,古代官职名,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多为虚衔无实职,主要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以勤为人庄重,不畏权势。严世蕃向高拱、陈以勤询问裕王如何评说皇帝时,高拱用戏谑的语言应付严世蕃,而陈以勤以严肃的态度反问严世蕃。
B.陈以勤热心王储,但不得重用。虽然陈以勤对裕王十分忠心,但是明世宗对于陈氏父子的情谊一向十分淡薄,因此,裕王一年内也都不能召见陈以勤一次。
C.陈以勤忠勇坚贞,不矜不伐。虽然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保护裕王的功劳,裕王也曾书写“忠贞”二字相赠,但他却深藏晦匿,不曾夸耀。
D.陈以勤聪明睿智,洞察局势。高拱和赵贞吉相互倾轧,张居正又从中构陷,陈以勤自知调停不好三人关系,以致于不会被三人所容,于是辞官归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
(2)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竟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4 12: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进士,选吏科庶吉士。明年擢户部侍郎。时任诸司者,率进士及太学生,然时有不法者。帝制《大诰》,举通政使蔡瑄、左通政茹瑺、工部侍郎秦逵及靖以讽厉之曰:“此亦进士太学生也,能率职以称朕心。”其见称如此。
二十二年进尚书。明年五月诏在京官三年皆迁调,著为令。乃以刑部尚书赵勉与靖换官。谕曰:“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又曰:“在京狱囚,卿等覆奏,朕亲审决,犹恐有失。在外各官所拟,岂能尽当?卿等当详谳,然后遣官审决。”靖承旨研辨,多所平反。帝嘉纳之。尝鞫一武弁,门卒捡其身,得大珠,属僚惊异。靖徐曰:“伪也,安有珠大如此者乎。”碎之。帝闻,叹曰:“靖此举,有四善焉。不献朕求悦,一善也;不穷追投献,二善也;不奖门卒,杜小人侥幸,三善也;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动心,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四善也。”
二十六年,兼太子宾客,并给二禄。已,坐事免。会征龙州赵宗寿,诏靖谕安南输粟饷师。以白衣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陆运险艰,欲不奉诏。靖宣示反覆开谕,且许以水运。一元乃输粟二万,至沲海江别造浮桥以达龙州。帝大悦,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三十年七月,坐为乡人代改诉冤状草,为御史所劾。帝怒,遂赐死。时年三十八。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B.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C.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D.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
B.“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制。
C.“刑部”最早出自隋朝,为六部之一,长官为刑部尚书,主要职责是:掌管全国刑罚律令、审核刑名,及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御史”是古代官职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们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杨靖做事合乎法度,受到皇帝的赞赏。在他担任户部侍郎时,明太祖曾在《大诰》中,赞扬杨靖和蔡瑄、茹瑺、秦逸等人能尽职尽责,令皇帝满意。
B.杨靖秉承帝意,推行宽松仁爱的政策。他调任刑部尚书后,倾听太祖的告诫,对狱案研究辨别,使大多数冤狱得以平反,得到太祖的嘉奖。
C.杨靖忠诚有谋,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安南国宰相黎一元不打算奉行输送粮草的诏令,杨靖反复开导劝说,最终用水运送粮食二万石至沲海江。
D.杨靖不邀宠贪财。在审讯一武官时,门卒搜获一颗大珠,杨靖把它砸碎,并没有献给皇帝讨其欢心,从而杜绝了小人的侥幸心理,得到太祖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动心,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四善也。
(2)已,坐事免。会征龙州赵宗寿,诏靖谕安南输粟饷师。以白衣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万二千石以备荒,垦菜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布政使刘浑成弟灿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邱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投,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急以并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感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取亲鞠,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已,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霪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陈幼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B.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C.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D.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牒”,指用于指称官府往来文书以及各种证件,在文中指诉状。
B.“御史”,初为史官,自秦始兼掌监察,负责对官员考察、举劾。
C.“士族”,原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文中指地方上有势力的人。
D.“檄”,是古代官方用以声讨的文书,文中指的是用檄文来声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幼学勤政爱民,体恤百姓。在确山任职时,积极屯粮备荒,垦荒退地,不仅给百姓分田,发放牲畜、纺车,还为贫民建房居住。
B.陈幼学公正持平,执法严明。对违法者,不论远近亲疏、官位高低,一律秉公办理;受到汝宁知府大力举荐,升任中牟地方长官。
C.陈幼学精于治理,政绩斐然。在中牟带领百姓治理蝗灾,以工代赈修筑城墙,巧借民众开辟良田,又疏通水利,巩固了堤防。
D.陈幼学当机立断,顾虑周全。抢在巡抚要人之前杖杀施敏;处理杨升时先免其死罪,后考虑离任后杨升会再犯,又将其捕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速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邵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安阳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绛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②刘瑾:明朝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音xiòng,刺探,得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明清时期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一。
B.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或者“秋闱”。乡试考中了后就称为解元。
C.乙卯,为干支之一,古代常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此处为纪日,乙卯日的后一天是丙辰日。
D.丁父优,指古代官员之父死去,官员须停职家居守制二十七个月的制度。母去世亦同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刚直不阿,不惧权贵。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不惧刘瑾,上奏章救人,惹怒刘瑾,被当廷杖打,又被贬龙场。
B.王守仁通晓军事,精于计策。朱宸濠叛乱,形势危急,王守仁调兵遣将,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C.王守仁聪明好学,勤于思考。他十七岁就与人谈论朱熹“格物致知”之学的大意,后在龙场悟到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以此就创立了阳明学派。
D.王守仁智勇双全,身先士卒。南中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佯装撤兵,出其不意,直捣敌巢,大获全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2)“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小题2】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转 僖公三十年》,《左传》是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
B.《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相传为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所写,所以又叫《左氏春秋》。
C.《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燕策三》,按照史书编写体例《战国策》、《国语》、《三国志》、《史记》为纪传体。
D.《史记》百三十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鸿门宴》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进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竞辨出之。成化初,用王翱荐,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夷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曼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送俸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官职升迁。它与“授”“拜”“迁”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授”“拜”是关于任职授官的,“迁”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B.宾礼,是古代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此处“宾礼”与《荆轲刺秦王》中“乃朝服,设九宾”中的“九宾”之意相同。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我国曾有宦官专权的史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悯民爱民,善断疑狱。任刑部主事时,对囚犯讲人道,按时提供饮食,还叫他们洗浴;办案认真,避免了很多冤假错案。
B.杨继宗重视教育,讲究礼仪。在嘉兴,他大兴社学,并注意落实到实处,对于“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虽贵为太守,仍对地方学官待以宾客之礼。
C.杨继宗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对孔儒清军的暴行,他据理力争,即使孔儒刻意刁难,也无奈他何;他敢于抵制过路中官及皇帝亲信汪直的勒索。
D.杨继宗治政有法,慧眼识才。任浙江按察使,明察仓官案,使案件顺利解决;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预言这两位考生都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2)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