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     溃: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3分)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 ②③④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3分)
译文:
⑵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4分)
译文:
⑶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3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6-25 05:1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B.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C.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D.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家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就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扣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病愈,西入关,军广武。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留侯劝上入都关中。十三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B.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C.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D.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壮,少壮的青年,又指到达服兵役年龄的少壮男子,此处指后者。
B.关中,函谷关以西,现今陕西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国所在地。
C.鸿沟,楚汉相争时刘项两军对峙时的临时分界线,现比喻界线分明。
D.洛阳,居洛水之南而得名,与西安、北京、南京并称我国四大古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刘邦义正辞严陈述事实。他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说定先入关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盟约。
B.刘邦审时度势,谋而后断。项羽因违背盟约,身负有十大罪,提出与刘邦单独挑战,但刘邦拒绝这要求。
C.刘邦机诈权变,反应机敏。他被项羽用弩箭射中胸部,却摸着脚慌称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刘邦遇事冷静,从谏如流,而项羽匹夫之勇、遇事急躁,最后刘胜项败,性格差异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何苦乃与公挑战。
(2)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存,字诚之,冀州人。举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取士,才得二人,存预其选。知大名府朝城县,寇准为守,异待之。御史中丞王曙,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仁宗初亲政,罢百官转对,存请复之。又言:“前者曹修古辈同忤旨废黜,布衣林献可因上封事窜恶地,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因引周昌、辛毗事,以开帝意。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黄德和之诬刘平也,存奏言:“平与敌接战,自旦至暮,杀伤相当,因德和引却,以致溃败。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元昊求款附,议者犹执攻讨之策。存建言:“兵役不息,生民疲弊。敌既有悛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以母老惮行,徙泽州,还为待制。契丹与元昊结昏,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关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入知开封府,复使河北。王则反,坐失察,降知汀州。久之,以吏部侍郎致仕。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卒,年八十八,谥恭安。

(《宋史·列传第七十九》)

注身言书判:吏部选官的一关,其内容,先试书判,书楷法道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再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B.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C.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D.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州,九州之一。古代九州代指中国,指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等几个区域。
B.转对,是指唐宋时期,大臣们轮流到皇帝面前接受皇帝的询问,并指陈时政得失。
C.吏部,是古代掌管文武官员任免升降的官署,与“户、礼、兵、刑、工”并称六部。
D.待制,官职名,唐诏京官五品之上值守中书、门下两省,宋因其制,扩至殿、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存秉性正直。黄德和诬陷刘平时,张存为之申辩,认为没有刘平,一定挡不住敌人,一定打不下延州,从而使其冤情被昭雪。
B.张存善于进谏。他请求恢复转对制度时,指出了拒受忠直之言的危害,同时还引用古代正直大臣进谏的事例,开悟了皇帝之心。
C.张存有胆有识。契丹和元昊结盟后,他察知危险,建议注意河北城防;枣强河决口,洪水逼近冀城时,他不肯迁走,以此来安定百姓。
D.张存很受赏识。他担任大名府朝城县令后,受到太守寇准的厚待;后来,御史中丞王曙又多次推荐他,让他担任殿中侍御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
(2)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相徐阶辈皆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居正与中人冯保善。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B.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C.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D.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年号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等。
B.庶吉士,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C.织造,明清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是明清两朝为宫廷供应织品的皇商。
D.户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正富有才华,深受重用。居正年少才华过人,巡抚顾璘赏识他;宰相徐阶等人器重他;居正劝皇帝尊崇两宫太后,皇帝把朝廷的大权全交给他。
B.居正为政严苛,重惩盗贼。各地群盗起事抢劫府库,居正下令捕获盗贼当即处死;盗贼偷盗沿海边境钱米超过一定数量的,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追捕犯人家属。
C.居正劝谏皇帝节用,救济受灾地。皇帝修缮六宫,动用国库银两,居正劝谏皇帝量入为出,节俭无谓开支,皇帝没答复;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
D.居正公忠体国,皇帝厚待他。居正生病期间,皇帝频发敕令询问其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做药费;他去世后皇帝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②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 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效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B.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餘/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C.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D.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科举制度出现前做官采用推荐的方式,所以叫“举”,所谓“孝廉”就是讲孝道,且廉洁之人,这是古人看中的品质,认为这样的人才能做好官,所以称为“孝廉”。
B.顺帝,建康元年,汉顺帝死,享年30岁,在位19年。顺帝死后谥号孝顺皇帝,庙号敬宗。所以顺帝是谥号。
C.下车,指官员刚到任,源于《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
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义相反,致仕是上任做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八尺,由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形状像个酒樽,外面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
B.本文虽为节选,但仍然颇为完整地介绍了张衡一生的主要经历,科技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军事才能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与髙尚品质。
C.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门大户,和他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严厉治理,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姓名,一下子全都抓了起来。
D.顺帝曾经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怕他说自己的坏话,个个紧张,都给他递眼色,张衡便没对皇帝讲实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2)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