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域人也。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刘劬所杀。谧系尚方,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即位,以为骠骑参军。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诏“可”。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为有司所奏,征还。明帝崩,遇赦得免。为正员郎,右军将军。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性流俗,善趋势利。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南齐书•列传十二》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 非起疾: 一病不起
B.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 刀笔:指武艺和文才
C.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 经典:文献和典籍
D.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 不豫:不高兴,心怀不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C.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D.东宫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诗经》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的诗句,说明至少在东周时,东宫就借指太子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谧作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宋明帝当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骠骑参军。
B.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
C.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 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
D.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 太祖临终托付。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②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0 12:2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因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
建中初,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小题1】下列对文中黑体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B.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C.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D.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度是廉范的表字,“叔”表示兄弟排行第三,“度”字与“范”字意义相近。
B.博士是古代学官名,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与现在的博士含意不同。
C.洛阳,古代地名,因在洛水之南的名,古代将山水之南谓之阳,反之则谓之阴。
D.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手段,通常于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燃火以报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范出身名门,为人非常孝顺。廉范是战国名将廉颇的后代,他的父亲遭遇战乱客死他乡,十五岁时,他西迎父亲灵柩,回归故乡安葬。
B.廉范知恩图报,设法解救恩人。邓融在征聘廉范为功曹之际,被上级审查,关进监狱,为营救邓融,他更名改姓,请求担任廷尉的狱卒。
C.廉范以谋克敌,灭掉敌人威风。在云中太守任上,匈奴进兵入关,廉范以于夜间点火把的方式迷惑敌人,次日清晨与敌交战,大获全胜。
D.廉范为政地方,处事变通灵活。在蜀郡,以前条令禁止百姓夜间活动,火灾却时常发生,廉范废除旧法,严格要求百姓储水,百姓便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
(2)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淳熙二年进士第。李昌图总蜀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仲鸿请行。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知中江县,总领杨辅檄置幕下。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辅然之。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韩僥胄颇有劳,望节钺,汝愚不与。僥胄方居中用事,恚甚。汝愚迹已危。汝愚以淮东、西总赋积弊,奏遣仲鸿核实。仲鸿曰丞相之势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改监登,亨院以行。监察御史胡纮希傀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 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谓家人曰:“曦逼吾死,即填其日。”宣抚使程 松已大弃其师遁。松至,仲鸿谓绂曰:“宣威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松不顾而去。未几,曦诛。乞休致。,年七十八。
(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
注①恚:生气。②宣威:指程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B.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C.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D.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秦朝等定都陕西,又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为关外。
B.辟嫌,指官场回避。官员回避制度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等。
C.节,文中指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军等的一种凭证;钺,兵器。节钺,文中是权力的象征。
D.登闻鼓: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仲鸿被人赏识,获得信任。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
B.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蛮人侵犯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蛮人投降;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
C.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赵汝愚曾经得罪韩侘胄,韩侘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
D.游仲鸿忠于朝廷,痛恨叛贼。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绂和家人誓言以死效忠朝 廷,并表示,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其蛑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请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2)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秉忠,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 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 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 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

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B.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C.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D.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常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年六十八。

(《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颜竣,士逊,琅邪临沂人,光禄大夫延之子也。竣初为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出为世祖①抚军主簿,甚被爱遇,竣亦尽心补益。元嘉中,太祖不欲诸王各立朋党,将召竣补尚书郎。吏部尚书江湛以为竣在府有称,不宜回改,上乃止。二十八年,虏自彭城北归,复求互市,竣议曰:“愚以为与虏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何以言其然?夷狄之欲侵暴,正苦力之不足耳。未尝拘制信义,用辍其谋。”三十年春,以父延之致仕,固求解职,不许。世祖践阼,以为侍中,俄迁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先是,竣未有子,至是产男,上自为制名辟强,以比汉侍中张良之子。上自即吉②之后,多所兴造,竣谏争恳切,无所回避,上意甚不说,多不见从。竣自谓才足干时,恩旧莫比,当赞务居中,永执朝政,而所陈多不被纳,疑上欲疏之,乃求外出,以占时旨。大明元年,以为东扬州刺史。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每对亲故,颇怀怨愤,又数言朝事违谬,人主得失。及王僧达被诛,谓为竣所谗构,临死陈竣前后忿怼,每恨言不见从。僧达所言,颇有相符据。上未欲便加大戮,且止免官。竣频启谢罪,并乞性命,上愈怒。及竟陵王诞为逆,因此陷之。召御史中丞庾徽之于前为奏,奏成,诏曰:“竣孤负恩养,乃可至此。于狱赐死,妻息宥之以远。”史臣曰: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捐其私,立功而忘其报,虽求颠陷,不可得也。
(节选自《宋书》有删略)
注①世祖: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太祖:南朝宋文帝刘义隆。②即吉:居丧期满,古代除去丧服后才能参与吉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B.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C.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D.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由父亲命名,成年之后可以根据自己情趣取“字”。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取“字”也是为了便于平辈或尊辈称谓。
B.“太学”: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开始在长安设太学,是当时国家最高教育机构,主要由博士任教授,讲授儒家经典。
C.“尚书郎”:古官名。东汉时选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入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D.“致仕”:古代官员交还官职,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若有疾患,则可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年间,太祖刘义隆不希望诸侯王各自建立朋党,准备召回颜竣担任尚书郎,吏部尚书江湛以颜竣在府中已有职务为由,劝阻了皇帝。
B.颜竣在世祖登基后依然受到他人难及的信任。世祖得知颜竣中年得子后,便亲自为其子取名辟强,明显是希望望颜竣能成为自己的张良。
C.僧达临终交待颜竣不满皇帝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并诬陷他和竟陵王刘诞勾结叛逆,有相符合的证据。皇上免去了颜峻的官职,并赐他在狱中自杀。
D.鉴于颜峻的教训,史家认为,作为臣子如果能忠心侍主并摈弃私欲,建立功劳而不求报答,那么即使别人颠覆陷害自己,也能平安无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狄之欲侵暴,正苦力之不足耳。未尝拘制信义,用辍其谋。
(2)每对亲故,颇怀怨愤,又数言朝事违谬,人主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