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元纮,其先滑州人,世居京兆之万年。元纮少谨厚。初为泾州司兵,累迁雍州司户。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公主方承恩用事,百司皆希其旨意,元纮遂断还僧寺。窦怀贞为雍州长史,大惧太平势,促令元纮改断,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竟执正不挠,怀贞不能夺之。俄转好畤令,迁润州司马,所历咸有声绩。开元初,三迁万年县令,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
又历工部、兵部、吏部三侍郎。十三年,户部侍郎杨玚、白知慎坐支度失所,皆出为刺史。上令宰臣及公卿以下精择堪为户部者,多有荐元纮者,将授以户部尚书,时执政以其资浅,未宜超授,加中大夫,拜户部侍郎。元纮因条奏人间利害及时政得失以奏之,上大悦,因赐衣一副、绢二百匹。明年,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顷之,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清水男。
元纮性清俭。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务进者颇惮之。时初废京司职田,议者请于关辅置屯,以实仓禀。元纮建议曰:“军国不同,中外异制。内地置屯,古所未有,得不补失,或恐未可。”其议遂止。
元纮在政事累年,不改第宅,仆马弊劣,未曾改饰,所得封物,皆散之亲族。右丞相宋璟尝嘉叹之,每谓人曰:“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二十一年疾瘳,起为太子詹事,旬日而卒。赠太子少傅,谥曰文忠。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
B.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
C.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
D.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后世政区分划虽时有更改,但是直至唐代,人们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三辅”。
B.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指尚书的属官。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C.男,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五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D.谥,即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褒奖或赞扬的称号,是对其一生所取得功绩的盖棺定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元纮不惧强权。太平公主当时正受宠专权,与僧人争夺石碾,百官都迎合公主的旨意,李元纮却把石碾断给了僧人。
B.李元纮才能出众。户部侍郎因支度失当获罪,丞相和公卿都推荐让李元纮来担任户部尚书,因资历太浅仅授户部侍郎。
C.李元纮很有政绩。他在担任好畴令、润州司马时都有很好的声望和政绩;任京兆尹时又不畏权贵清理疏通了三辅的渠岸。
D.李元纮品德高尚。虽然多年担任要职,但不改换住宅,不装饰车马,还把得到的封赏分散给亲族,受到了宋璟的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竟执正不挠,怀贞不能夺之。
(2)元纮性清俭。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务进者颇惮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3 08: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递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C.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B.封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候、功臣以领地或食邑,被封邑的人通常只负责收取其领地的租赋。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入贡有两种含意,一是指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二谓贡生入京参加会试,本文是前一种释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统一天下。
B.当管仲处于贫困时和窘迫时,鲍叔能理解帮助他。后来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鲍叔也因而得到人们的赞美。
C.管仲执政能够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并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D.管仲的富贵可以跟国君相比,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过分。他死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且齐国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莹,瀛州景城人。右领军卫上将军景之子。太宗潜邸时,莹得给事左右。即位,补殿直,领武骑卒巡警泉、福州。卒才数百,捕剧贼千余,迁供奉官。天雄军节度孙永祐、转运使杨缄称荐之,又使绥、银州按边事,还奏称旨,擢鞍辔库副使。
真宗嗣位。会蜀平,部送胁从者数十百人至阙下。西川转运使马亮因入奏,请赦其罪遣还。莹以为当尽诛。令莹、亮廷议,上是亮议,悉原其罪。
五年,高阳关都部署阙,藩侯无足之者,宰相请辍宣徽使以居其任。时王继英任北院,上莹练达军事,乃拜永清军节度,兼领其任,为三路排阵使。莹隶人有钱仁度者,颇有军功,与虎翼小校刘斌相竞,为殿直阎渥所发。以莹故,诏勿问,止徙斌隶他军。契丹入,诏步兵赴宁边军为援。莹至,则寇兵已去,即日还屯所。上闻曰:“莹何不持重少留,示以不测。轻于举措,非将帅体也。”
景德初,丁内艰,起复,代王显为天雄军都部署兼知军府事。尝召洺州骑士千五百人赴大名,道与寇,力战,有死伤者,莹犹谓玩寇,将悉诛之。诏赐金帛,谕莹勿治其罪。车驾北巡,为驾前东面贝冀路都部署。明年,改知陕州,俄徙永兴军府,又移邠州,兼环庆路都部署。时夏州内属,诏省戍兵还营,以减馈饷之费。仍手诏谕莹,莹遽奏乞留,以边威。上谓莹庸懦不智,以曹玮代之,徙知澶州。
故事,大礼覃庆,外藩无赐物例。东封岁,莹镇澶渊,车驾所经,故特有袭衣、金带、器帛之赐。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卒,年六十六,赠侍中。初谥忠穆,后改元惠。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侯无足之者    领:兼任
B.契丹入  寇:敌人
C.道与寇  直:相遇
D.以边威  张:扩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
B.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
C.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
D.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莹在巡视泉州等地时,以较少的士兵捉拿了数倍于己的大盗,表现出一定的才能,得到太宗的肯定,得以升职。
B.在处理被押的胁从人员一事上,周莹提出的意见被皇上否定;在处理洺州骑兵一事上,他再次被否定。
C.周莹自太宗即位始任官职,并多次调任;周莹的仆人因事被人揭发,却因为周莹的缘故而没有被追究。
D.周莹去救援宁边军时看到敌人已退兵,当天便率兵返回驻地,皇上认为他处事轻率,不是将帅之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使绥、银州按边事,还奏称旨,擢鞍辔库副使。
(2)景德初,丁内艰,起复,代王显为天雄军都部署兼知军府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论,字廷议,进(许进,字季升)少子也。嘉靖五年进士。嘉靖五年进士。授顺德推官,入为兵部主事,改礼部。好谈兵,幼从父历边境,尽知厄塞险易,因著《九边图论》上之。帝喜,颁边臣议行,自是以知兵闻。累迁南京大理寺丞。会廷推顺天巡抚,论名列第二。帝曰:“是上《九边图论》者”,即拜右佥都御史,任之。白通事以千余骑犯黄崖口,论督将士败之。再犯大木谷,复为官军所却。录功,进右副都御史。岁余,以病免。俺答薄都城,起故官抚山西。录防秋功,进兵部右侍郎,召理京营戎政。以筑京师外城转左。
三十三年出督宣、大、山西军务。奸人吕鹤初与邱富以左道惑众。富叛降俺答,为之谋主。鹤遣其党阑出塞外,引寇入犯,为侦卒所获。论遣兵捕鹤,并诛其党。以功进右都御史,再以功进兵部尚书,荫子锦衣世千户。翁万达为总督,筑大同边墙六百里,里建一墩台于墙内。后以兵少墙不能守,尽撤而守台。论言:“兵既守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去墙不得越三十步,高广方四丈五尺,其颠损三之一,上置女墙、营舍,守以壮士十人。下筑月城,穴门通出入。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诏立从之。寇万骑犯山西,论督军遮破之朔州川。其犯宣府、龙门者,亦为将士所败,先后俘斩五百三十有奇。加太子太保,荫子如初。
三十五年,兵部尚书杨博以父丧去,召论代之。当是时,严嵩父子用事,将帅率以贿进。南北用兵,帝责中枢甚急。丁汝夔、王邦瑞、赵锦、聂豹,咸不得善去。论时已老,重自顾念。一切将帅黜陟,兵机进止,悉听世蕃指挥,望由此损。俺答子辛爱愤总督杨顺纳其逃妾,拥众围大同右卫城数重,城中析屋而爨。帝闻,深以为忧,密问嵩。嵩意欲弃之而难于发言,则请降谕问本兵。论请复右卫军马,岁办五十万金,故为难词,冀以动帝。帝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嵩微为之解亦不能救也
三十八年复起故官,督蓟、辽、保定军务。把都儿犯蓟西,论厚集精锐以待。至则为游击胡镇所破。分掠沙儿岭、燕子窝,又却,乃遁去。事闻,厚赍银币。寻又奏密云、昌平二镇防秋,须饷银三十余万。给事中郑茂言论奏请过多,请察其侵冒弊,诏论回籍听勘。给事中邓栋往核,具得虚冒状,夺官闲住。未几卒,年七十二。隆庆初,复官,谥恭襄。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嵩微为之解/亦不能救也
B.帝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嵩微为之解/亦不能救也
C.帝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嵩微为之解/亦不能救也
D.帝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嵩微为之解/亦不能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官,官名,唐朝始置,明代对推官职掌一般都说是“专掌刑名”,或者说“理刑名”。
B.荫子,指子弟承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C.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尊号,另外也有“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论喜研兵法。他从小跟从父亲在边境,对边界上的险阻与平坦情况全部了解,并写了《九边图论》星上,得到皇帝的赏识。
B.许论屡建军功。他多次打败白通事,后又抓捕了吕鹤,并诛杀了他的党羽,还多次打败了蒙古兵的进犯,他不但因功升职,还因功荫子。
C.许论年老不为。严嵩父子专权时,他一切听严氏父子的,他按严嵩想法,故意说右卫军马每年需五十万军饷,希望以此让皇帝放弃右卫城。
D.许论起复受赏。嘉靖三十八年,他复任蓟辽总督,当时蒙古兵进犯蓟西,他集中精锐部队以待,击退把都儿等进犯,后受皇帝重赏银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墙不得越三十步,高广方四丈五尺,其颠损三之一,上置女墙、营舍,守以壮士十人。
(2)给事中郑茂言论奏请过多,请察其侵冒弊,诏论回籍听勘。给事中邓栋往核,具得虚冒状,夺官闲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若干惠字惠保,代郡武川人也。其先与魏氏俱起,以国为姓,父树利周,从魏广阳王深征葛荣,战没,赠冀州刺史。
惠年弱冠,从尔朱荣征伐,定河北,破元颢,以功拜中坚将军。复以别将从贺拔岳西征,解岐州围,擒万俟丑奴,平水洛,定陇右,每力战有功。封北平县男,邑二百户。累迁镇远将军、都督、直寝、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惠与寇洛、赵贵等同谋翊戴太祖。仍从平悦,拜直合将军。
魏孝武西迁,除右卫将军、大都督,进爵魏昌县伯,邑五百户。出为北华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将军。大统初,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增邑五百户。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惠每先登陷阵。加侍中、开府,进爵长乐郡公,增邑通前二千二百户。四年,魏文帝东巡洛阳,与齐神武战于河桥,惠力战破之,大收降卒。七年,迁中领军。
及高仲密举北豫州来附,太祖帅师迎之。军至洛阳,齐神武于邙山将以邀我,太祖乃徙辎重于瀍曲,夜勒兵袭之。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时会日暮,齐神武兵屡来攻惠,惠击之,皆披靡。至夜中,齐神武骑复来追惠,惠徐乃下马,顾命厨人营食。食讫,谓左右曰:“长安死,此中死,异乎?”乃建旗鸣角,收诸败军而还。齐神武追骑惮惠,疑有伏兵,不敢逼。至弘农,见太祖,陈贼形势,恨其垂成之功,覆于一篑,于是歔欷不能自胜。太祖壮之。
寻拜秦州刺史,未及之部,迁司空。惠性刚质,有勇力,容貌魁岸。善于抚御,将士莫不怀恩,人思效节。十二年,东魏将侯景侵襄州,惠率兵击走之。明年,景请内附,朝议欲收辑河南,令惠以本官镇鲁阳,以为声援。遇疾,薨于军。
惠于诸将年最少。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太祖尝造射堂新成,与诸将宴射。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薨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赠本官,加秦州刺史,谥曰武烈。子凤嗣。
史臣曰:惠本以杲毅知名,而能率由孝道,难矣。图史所叹,何以加焉。勇者不必有仁,斯不然矣
(选自《周书·列传卷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薨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
B.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薨/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
C.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薨/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
D.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薨/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男子20岁虽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公,古代最高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皇帝的高级妃嫔之死不能以此相称。
D.谥,古代的君王、大臣或后妃等人死后,给予一个寓含褒义或贬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干惠精于带兵。他身先士卒,善待将士;将士们都感恩戴德,愿效死力。
B.若干惠勇敢善战。他在友军失利后,力破齐神武的屡次进攻,最终还是全部歼灭了敌人。
C.若干惠特别孝顺。他早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太祖曾为此赠予他射堂。
D.若干惠战功卓著。他一生征战,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加官进爵,位至司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神武于邙山将以邀我,太祖乃徙辎重于瀍曲,夜勒兵袭之。
(2)图史所叹,何以加焉。勇者不必有仁,斯不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