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厨者王小余传
清·袁枚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工烹饪,闻其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初来请食单;余惧其侈,然有颖昌侯①之思焉,唶曰:“予故窭人子,每餐缗钱②不能以寸也。”笑而应曰:“诺。”顷之,供净饮一头,甘而不能已于咽以饱。客闻之,争有主孟③之请。
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良,我乃治。”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客嘈嘈然,属餍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④不过六七,过亦不治。毕,乃沃手坐,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凡三十余种,庋而置之满箱。他人掇汁而捼莎学之,勿肖也。
或请授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问其目,曰:“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视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厄之。”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诬乎?”曰:“子之术诚工矣。然多所炮炙宰割,大残物命,毋乃为孽欤?”曰:“庖牺氏⑤至今,所炮炙宰割者万万世矣。乌在其孽庖牺也?虽然,以味媚人者,物之性也。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而徒使之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曰:“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吾苦思殚力以食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而世之贪声流歠者,难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⑥未尝不斥我、难我、掉磬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咏其人。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颖昌侯:指西晋何曾“日食万钱”“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贪嘴之意。②缗钱:即串起来的铜钱。③文中为主厨之义。④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⑤即伏羲。⑥主人:这里指随园主人,也就是袁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烹饪,闻其者    臭:气味,这里指香味。
B.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 逐逐:急欲得到的样子。
C.其良,我乃治 天:气候,时令。
D.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 属: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B.不如严训甘也 羡长江无穷
C.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 勇气闻于诸侯
D.能大不能小者,气粗也 锲不舍,金石可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初王小余向作者请示菜单,作者怕他太奢侈,就和他说自己是穷人子弟出身,每顿饭花的铜钱串起来不能超过一寸。后来王小余上了一道净饮,味道甘美,大家不停地喝到饱。
B.王小余对食材尤为讲究,买到满意的食材后,就淘洗、加热、清理、调制。客人对他菜品非常满意,吃到手舞足蹈,好几次恨不得吞下餐具。王小余在做菜数量上也特别克制,一般不会超过六七道菜。
C.王小余认为味道不在于食材的大与小、简单与丰富,只要厨师的才艺好,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美味,而为了贪图名声而使用奇珍异材反而是一种荒唐的行为。
D.王小余由厨艺解读到了很多人生之理,那些只知道咂着声音吃喝的人虽然可以欣赏并理解王小余,却不能使王小余的厨艺得到提升,而袁枚却对他严苛,反而可以促进他,这也是他愿意待在随园,不愿高就的原因。
【小题4】用“/”给下列文字断句。
八 珍 七 熬贵 品 也 子 能 之 宜 矣 嗛 嗛 二 卵 之 餐 子 必 异 于 族 凡 何 耶
【小题5】把下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而徒使之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
(2)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2 02: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如松,字子茂。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骁果敢战,少从父谙兵机。
万历二十年,哱拜反宁夏,都御史梅国桢荐如松大将才,宜令讨贼。六月抵宁夏。先是,诸将董一奎、麻贵等数攻城不下。如松至,攻益力。弟如樟夜攀云梯上,不克。游击龚子敬提苗兵攻南关,如松乘势将登,亦不克,乃决策水攻。拜窘,遣养子克力盖往勾套寇,套寇以万余骑至张亮堡。如松力战,手斩士卒畏缩者,寇竟败去。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既灭拜族。录功,进都督。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克期东征。十二月,如松至军,沈惟敬自倭归,言倭酋行长愿封,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斩之。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乃誓师渡江。师次肃宁馆。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来迎,如松游击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行长大骇,复遣所亲信小西飞来谒,如松慰遣之。六日,次平壤。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抵平壤城,诸将逡巡未入,形大露,倭悉登陴拒守。明旦,如松下令诸军攻围缺东面。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少却,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罢,中旨特用如松。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明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帝痛悼,少保、宁远伯,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B.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C.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D.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御史”是明代都察院的长官,专门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
B.“檄”是古代官府用于征召、声讨、晓谕等的文书,这里做动词,是下檄文通知的意思。
C.“中旨”指明代皇帝自宫廷发出而不正常通过内阁,直接交付有关机关执行的谕旨。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所赠官职爵位高于生前所任官职或爵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如松将才难得,屡被重用。哮拜反宁夏时他带兵征讨;后来又东征朝鲜;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被罢后,中旨特用如松。
B.李如松为将作风强硬,身先士卒。两军阵前,对于退缩者毫不手软,宁夏平叛时官兵稍有退郑,即斩杀先退士兵以示众。
C.李如松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平定宁夏之乱,在其他将领多次攻城不克的情况下,他定计水淹城池,一举成功因此晋升为都督。
D.李如松知恩图报,殒命沙场。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土蛮侵犯辽东,李如松率领轻骑兵远出直捣敌巢,中了埋伏奋战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
(2)军少却,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纯,字景文,弱冠中进士。嘉靖四十四年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

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多人,纯极论其害,乞悉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御史于永清贪,惧纯举奏,与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八月朔,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公,文中指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赠,古代皇帝推恩重臣,为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及其亲属加封官爵。
D.朔,古人用“朔”“晦”等名称来标识日期,文中的“八月朔”指农历的八月初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纯为官刚正。他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建议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却没有得到皇帝回复。
C.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D.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逮系多人,纯极论其害,乞悉释之,不报。
(2)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 “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太祖大喜,徙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B.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C.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D.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仪立功后,应有升职的意思。
C.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D.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B.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C.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他出使后燕,面对君主的问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洞察敌国国情,制定可图之计。
D.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
(2)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