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
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
又迁太常卿。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孝昌元年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
B.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凤作为抵押品。贾思伯上任后送给阴凤礼物,并派车马迎接他。
C.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
D.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明习经典,做官后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
(2)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8 11:3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2)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別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初矣。初,忠刷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住日矣。其载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前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土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D.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也称官禁。
B.节度使,中国唐代承北周及隋旧制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因此称节度使。
C.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所以将山西省西南部称为河东。
D.卒,古代不同身份人的死亡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日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深受皇恩,雄毅寡言。皇上因为王忠嗣父亲的缘故,曾收养他并赐他姓名。
B.王忠嗣具有武略,深懂兵法。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能自由应对,玄宗大感意外,认为他是一个将才。
C.王忠嗣治军有方,屡立战功。他把率军维护边疆稳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军中一直享有很高的成望。
D.王忠嗣做事有远见,能未雨绸缪。他在石堡城的事上做出准确的预判,在购买战马的事上取得预期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数。
(2)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輒买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闳字夏甫,彭之孙也。少励操行,苦身修节。父贺,为彭城相。闳往省谒,变名姓,徒行无旅。既至府门,连日吏不为通,会阿母出,见闳惊,入白夫人,乃密呼见。既而辞去,贺遣车送之,闳称眩疾不肯乘,反,郡界无知者。及贺卒郡,闳兄弟迎丧,不受赙赠缞绖扶柩,冒犯寒露,礼貌枯毁,手足血流,见者莫不伤之。服阕,累徵聘举召,皆不应。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闳见时方险乱,而家门富盛,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延熹末,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宜远遁,乃筑土室,四周于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而已。旦于室中东向拜母。母思闳,时往就视,母去,便自掩闭,兄弟妻子莫得见也。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潜身十八年,黄巾贼起,攻没郡县,百姓惊散,闳诵经不移。贼相约语不入其闾,卿人就闳避难,皆得全免。年五十七,卒于土室。
二弟忠、弘,节操皆亚于闳。忠字正甫,初平中,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弘字邵甫,耻其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师门,不应征辟,终于家。忠子秘,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秘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秘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于陈,诏秘等门闾号曰“七贤”。
论曰: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袁公窦氏之闲,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及其理楚狱,未尝鞫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子孙之盛,不亦宜乎?
(节选自《后汉书·袁闳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B.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C.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D.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赠,即赠给死者家属钱财以办理丧事。
B.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缞绖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出服丧之意。
C.服即丧服,阕有停止之意,古代丧期一般为三年,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D.徵聘举召,指的是当时科举制度下的遴选官员的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闳去拜谒担任彭城相的父亲,其父派车相送,袁闳不肯乘坐,并反对郡中那些无知者,由此可知袁闳是一个砥砺德操品行、苦心修为的君子。
B.黄巾军因为忌惮袁闳家门富盛,所以相互约定不进入袁闳家所在的村子骚扰,同乡人就来袁闳家避难,得以保全性命。
C.传主为袁闳,文章重点记载了袁闳的省亲、守孝、潜身等事,却在文末提及袁忠、袁弘、袁秘,意在凸显子孙之盛深受其先人仁心褔祚的观点。
D.“论曰”类似“乱曰”“赞曰”“太史公曰”“异史氏曰”,一般置于传记文章的结尾,大都为议论性文字,对前文所记之人事展开议论,一般用韵文写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2)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名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 虫出:指死不得葬。
【小题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   罪:过失,错误
B.微陛下,臣等当虫出   微:如果不是,没有
C.士争临城死敌 敌:抵抗
D.高祖箕踞骂之 箕踞:指傲慢的坐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如子为父,弟为兄 无能为也已
B.以故死者数百人 以乱易整
C.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 然则将军之仇报
【小题3】与“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句式不同的一项(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
C.郑人有买履者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者,有多种意思,一是指年纪大、辈分高的人;二是指显贵的人;三是指性情谨厚、德行很高的人。文中“王长者”“公知天下长者乎”中的“长者”,都是最后一种意思。
B.赭衣,古代囚徒穿的衣服。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又指囚犯、罪人。
C.髡钳(kūn qián),古代刑罚名,剃去头发叫“髡”,用铁圈束颈叫“钳”。文中“孟舒自髡钳”就是说,孟舒自己剃光头发、用铁圈束着脖子。
D.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称。
【小题5】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B.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C.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D.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小题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小题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2)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表为僚佐。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图不肯往,章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僖宗次风翔,即行在拜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后狩宝鸡,不获从,又还河中。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景福中,拜谏议大夫,不赴。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数日即引去。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
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墓中酌酒赋诗。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老相乐。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选自《新唐书·列传一一九》,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凝坐法贬商州  坐:因犯……罪
B.渥即表为僚佐 表:上表推荐
C.僖宗次凤翔 次:依次排列
D.图阳堕笏  阳:假装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B.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C.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D.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图曾受到礼部侍郎王凝的赞许,当王凝被贬到商州时,司空图感激他的知遇之恩,跟随他一同前往。
B.卢携赞赏司空图的气节并向卢渥推荐他,在卢渥的帮助下,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
C.司空图隐居王官谷,并建造了一座亭子,唐代那些节士文人因其“三宜休”而为此亭命名为“休休”。
D.司空图原住中条山王官谷,有祖上的田产,于是隐居不出。他言语奇特古怪,是为了表达他超然世外的观点。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
(2)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墓中酌酒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