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启充,字以道,嘉定州人。正德三年进士。除三原知县,入为御史。嬖幸子弟家人滥冒军功,有至都督赐蟒玉者。启充言:“定制,军职授官,悉准首功。今幸门大启,有买功、冒功、寄名、窜名、并功之弊。此皆坏祖宗法,解将士体,乞严为察革。”帝不能用。十一年正旦,群臣待漏入贺,日晡礼始成。及散朝,已昏夜。众奔趋而出,颠仆相践踏。将军赵朗者,死于禁门。启充具奏其状请帝昧爽视朝以图明作之治都督马昂进妊身女弟启充等力争。既又极陈冗官、冗兵、冗费之弊,乞通行革罢。帝皆不省。以忧归。世宗即位,起故官,即争兴献帝皇号。嘉靖元年正月郊祀方毕,清宁宫小房火。启充言:“灾及内寝,良由徇情之礼有戾天常,僣逼之名深乖典则。臣谓不正大礼,不黜邪说,所谓修省皆具文也。伏望陛下仰畏天明,俯察众听,亲大臣,肃庶政,以回灾变。”报闻。寻出按江西。得宸濠通萧敬等私书,欲亟去孙燧,给事中汪应轸讼守仁功,言:“逆濠私书,有诏焚毁。启充轻信被黜知县章立梅捃摭之辞,复有此奏,非所以劝有功。”主事陆澄亦为守仁奏辨。御史向信因劾应轸与澄。帝曰:“守仁一闻宸濠变,仗义兴兵,戡定大难,特加封爵,以酬大功,不必更议。”帝从太监梁栋请,遣中官督南京织造。启充偕同官及科臣张嵩等极谏,不纳。启充素蹇谔,张璁、桂萼恶之。会郭勋庇李福达狱,为启充所劾,璁、萼因指启充挟私,谪戍边卫。十六年赦还。言者交荐,不复用,卒。隆庆初,赠光禄少卿。
(选自《明史·程启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启充具奏其状/请帝昧爽视朝/以图明作之治/都督马昂进妊身女弟/启允等力争
B.启充具奏其状/请帝昧/爽视朝/以图明作之治/都督马昂进/妊身女弟/启充等力争
C.启充具奏其状/请帝昧/爽视朝/以图明作之/治都督马昂进妊身女弟/启充等力争
D.启充具奏其状/请帝昧爽/视朝/以图明作之/治都督马昂进妊身女弟/启充等力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旦,即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国上下都将举行热烈的庆贺礼仪以及文体娱乐活动。
B.丁忧即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丁外艰,指子遭母丧;丁内艰,指子遭父丧。
C.世宗是庙号,古时庙号设定很严格,开国君主为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D.中宫在古代内涵丰富,它可指北极星所在区域也可指皇后居所,存本文中指宦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启充尽职尽责,敢于直陈时弊。在担任御史时,面对买功、冒功、寄名、窜名、并功等泛滥的现象,他积极建议进行审察革除,但皇帝没有理睬。
B.程启充心忧他人,要求改革旧制。正旦朝贺,散朝时已是黑夜.群臣急着回家容易践踏,他建议改变正旦夜贺的做法,但昏庸无能的皇帝不予理睬。
C.程启充罢黜邪说.主张纠正大礼。嘉靖元年城郊祭祀完毕,清宁官小房失火,他认为是皇帝徇私情之礼违背天常,僭逼之名有悖典则.应予以纠正。
D.程启充危言危行,反对中官参政。当皇帝派中官督查南京织造时,程启充等人竭力诤谏,皇帝不加采纳,而且因言语正直,招致张璁、桂萼的厌恶。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启充轻信被黜知县章立梅捃摭之辞,复有此奏,非所以劝有功。
(2)会郭勋庇李福达狱.为启充所劾,璁、萼因指启充扶私,谪戍边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2 10:0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衡因上疏陈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朗谢罪
B.①遂乃研核阴阳 ②乃幽武于大窖中
C.①宦官惧其毁己 ②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D.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戍卒叫,函谷举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定,不好交接俗人。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弱冠,州辟主簿不就。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B.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C.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D.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坟籍”,古代典籍。传说古代早期的点击有“三坟五典”,简称“坟典”,后来成为儒家经典,是十三经之一。
B.“主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文中“主簿”与《孔雀东南飞》中“主簿通语言”中的“主簿”职能相同。
C.“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后文中的“解巾”与之词义接近。
D.“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为成人,要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而女子则是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聪精力过人,年轻有为。不到二十岁,州府征用他为主簿,他没有就职。太和十五年,开始做官,担任著作佐郎。
B.薛聪博学多才,见识深广。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对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是他所擅长的。
C.薛聪耿直公正,心思缜密。薛聪处事一心为公,贵族皇亲也害怕他的威严,不敢乱来;薛聪稳重沉着细密,外人无法窥探其内心。
D.薛聪率性而为,为政简静。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因醉酒扔了手中的戟,然后生气出去;他死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
(2)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节选自《苏武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及卫律所降者 及还,须发尽白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C.虞常果引张胜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幸蒙其赏赐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单于愈益欲降之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以勇气闻于诸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庆历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②儇:xuān,轻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B.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C.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D.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名与字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或用典等。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甫,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庆历、嘉祐、元祐,都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后被列入“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谥,即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喜好读书,文思敏捷。他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写的文章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精妙,曾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来他中了甲等进士。
B.王安石淡泊名利,不喜奢华。朝廷曾屡次征召他进京任职,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他穿衣不讲究,但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个奸邪之人。
C.王安石很有才干,政绩卓著。他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他晚年在金陵写的《字说》一书,官府用作录取读书人的标准。
D.王安石倔强刚愎,善于辩论。他曾经上万言书,洋洋洒洒阐述变法的主张。他在当宰相期间不用老成持重的人,而用轻浮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相关链接:
①相传项橐七岁时就曾难倒过孔子;②武安君:白起,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③应侯:范雎,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一项的是(    )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卿”是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后,被赵王拜为上卿。
B.“乘”,量词,古时一车五马为一乘。乘车驾五马,所以,“乘”有时作为“五”的代称。
C.“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此文是将爵位赐给甘罗。
D.“质”或“质子”,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  )
A.秦始皇派遣张唐到燕国去任相国,但张唐曾带兵攻打过赵国,他觉得赵国一定会怨恨自己,对自己不利,所以以此为借口推托。
B.张唐不敢去,吕不韦虽然心里不快,但没也没有办法勉强他,结果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看出了吕不韦的心事,主动请求去说服张唐。
C.甘罗用武安君白起得罪了吕不韦,结果被吕不韦逼死的例子警告张唐,如果他不听吕不韦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D.甘罗在出使赵国时,仔细分析了秦、赵、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劝说赵王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秦国还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原属燕国的十一座城池。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译文:     
(2)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