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博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着作郎。

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着《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着《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着作郎。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转徙后,再兼散骑常侍。

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继寿着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莅,字叔度,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掾,卒洛下。莅从弟阶,字达芝,州主簿,察孝廉,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皆辞章粲丽,驰名当世。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莅、阶各数十篇,二州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大较如此。

时梓潼李骧叔龙亦隽逸器,知名当世,举秀才,尚书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辞不就,意在州里,除广汉太守。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B.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C.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D.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小题2】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传》是解释《论语》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B.典故,原指旧制、旧例,后来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意思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D.秀才,西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寿从小从学于谯周,对《尚书》《三传》《史记》《汉书》颇有研究,文采华丽。
B.陈寿作《益部耆旧传》,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皇上认为他做得很好,让文立担任着作郎。
C.陈寿所写的《魏志》不合荀勖的心意,荀勖不想让他入朝庭任官,向皇上奏请让陈寿出京担任长广太守。
D.陈寿的侄子符、莅及阶皆很有才华,且辞采华美,享誉当世,梁、益二州以及中原的文士们纷纷为叔侄四人作传。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
②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7 10:5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畅宇叔茂。少以清实为称,无所交党。初举孝康,辞病不就。大将军梁商特辟举茂才,四迁尚书今,出为齐相。征拜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所在以严明为称,坐事免官。是时政事多归尚书,桓帝特诏三公,令高选庸能。太尉陈蕃荐清方公正,有不可犯之色,由是复为尚书。

寻拜南阳太守。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多不称取。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会赦,事得散。暢追恨之,更为设法,诸受臧二千万以上不自首实者,尽入财物;若其隐伏,使吏发屋伐树,堙井夷灶,豪右大震。功曹张敞奏记谏曰:五教在宽,著之经典。汤去三面,八方归仁。武王入殷,先去砲格之刑。高祖鉴秦,唯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感一缇萦,蠲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之徒,皆疾恶严刻,务崇温厚。仁贤之政,流闻后世。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愚以为恳恳用刑,不如行恩;孳孳求奸,未若礼贤。舜举皋陶,不仁者远。随会为政,晋盗奔秦。虞、芮入境,让心自生。化人在德,不在用刑。”暢深纳敞谏,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

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暢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敞。同郡刘表时年十七,从暢受学。进谏曰:“夫奢不僭上,俭不逼下,循道行礼,贵处可否之间。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于世乎?”暢曰:“昔公仪休在鲁,拔园葵,去织妇;孙叔敖相楚,其子被裘刈薪。夫以约失之鲜矣。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遣烈。”

后征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迁司空,数月,以水灾策免。明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王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B.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C.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D.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曹,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更,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府君,汉朝时期称太守为府君,如《孔东南飞)中:“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D.司空,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与可马、司憲、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畅品格高洁,多次被人举荐。最初他因孝廉而被举荐,辞职不上任;大将军梁商举荐他,后出任齐王的相,太尉陈審推荐他,因此再次做了尚书。
B.王畅不畏豪党,敢于揭发他们,他实施严刑峻法,对受赃一定数额的贵戚没收财物,如果隐藏就严惩,比起之前逼迫贵戚的太守们,他是称职的。
C.王畅明辨是非,善于听取意见,功曹张动谏他要以仁爱治民,施仁政,行教化,他深表赞同;对于学生刘表的进谏,他却认为不妥,没有采纳
D.王畅生活节俭,能够以身作则。做南阳太守期间,他穿布衣,坐陋车,娇正郡中豪族们奢侈的风气;与弟子的交谈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节俭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
(2)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儒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期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①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汙②。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③,共难之曰:“苏泰、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人主:即武帝。②汙:亦作“污”,弄脏。③论议:议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汙怀:揣在怀里
B.人主未尝不也说:高兴
C.是非子所能备也固:必定
D.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之怪:感到奇怪
【小题2】对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变宫、变徵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变化。
D.子大夫:一般指古代国君对大夫、士或臣下的美称,此文指诸博士对东方朔的讽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刚好抬得起来,他的奏章武帝在宫内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B.武帝时常下诏赐东方朔在御前用饭,饭后,东方朔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
C.诸博士们诘难东方朔,认为朔不及苏仪秦、张二人之贤,朔感慨生不逢时。
D.东方朔是个博学而具有滑稽个性和幽默智慧的忠臣,他的荒唐言行只不过是一种生存和进谏的艺术,他临终时对汉武帝的劝谏,表明了他对武帝的忠诚。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
(2)贤与不肖,何以异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子仪
子仪有功高不赏之惧,中贵人害.其功,遂使盗于华州掘公之先人坟墓。公裨将李怀光等 怒,欲求物捕其党。及公入奏,对扬①之日,但号泣自罪。因奏曰:“臣领师徒,出外征伐, 动经岁年,害人之兄杀人之父多矣。其有节夫义士,刃臣于.腹中者众。今构隳辱,宜当其辜。 但臣为国之心,虽死无悔。”由是中外翕然莫测。
公子弘广常于亲仁里大启其第。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他日, 子弟焦列启谏。公三不应。于是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贵以贱,皆 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也。”公笑而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马粟者五百 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 其有贪功害能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诸子皆伏。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②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率甲 士二千出入。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回纥曰:“令公在乎?怀恩 谓吾,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今令公在,天可汗在乎?”子仪报 曰:“皇帝万寿无疆。”回纥皆曰:“怀恩欺我。”子仪使谕之。回纥曰:“令公若在,安 得见之?”子仪出。诸将皆曰:“戎狄不可信也,请无往。”子仪曰:“虏有数十倍之众, 今力不敌,奈何?但至诚感神,况虏乎?”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 也。”乃传呼曰:“令公来。”初疑,皆持兵注目以待之。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 “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回纥皆舍.兵降马曰:“是吾父也。”
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等,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选自《太平广记·器量》,有删节)
注①对扬:指臣下向君上进言。②仆固怀恩:唐朝将领,后叛变。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贵人害.其功     害:妒忌
B.向使崇垣扃.户     扃:关闭
C.回纥皆舍.兵降马曰 舍:休息
D.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等 罹:遭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其有节夫义士,刃臣于.腹中者众    龟玉毁于.椟中
B.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
(2)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
【小题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见郭子仪器量之大?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 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
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胃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让,窦太后不许,蕃复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
注:①投传:投弃符信,借指弃官、 辞职。②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③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B.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C.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D.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母忧”意同“丁内忧”,指遇到母亲的丧事;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孝。
B.“辟”“征”与《陈情表》“察臣孝廉”的“察”同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C.“茂才”即秀才, 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 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讳称死还有“薨、不禄”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B.陈蕃仰慕高洁,礼待贤士。他做乐安太守时, 对郡中高洁之士周璆只称字不叫名并特别为他安一张床;也曾上疏朝廷建议选用清贤之士任地方官。
C.陈蕃识见卓异,视民如子。公卿主张派军队去打零陵、桂阳的山贼,而他认为二郡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使百姓成为山贼的。
D.陈蕃胸怀大局,仗义执言。 朝廷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托病不朝,他写信指责那些尚书不仁不义,让他们畏于公义起而视事,稳定了朝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
⑵蕃上疏让,窦太后不许,蕃复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①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①偾军:溃败的军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俾将兵地 略:攻掠
B.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C.猝遇贼数千,云太祖 翼:像鸟翅膀那样保护
D.贼非吾主敌,盍降 趣:归顺
【小题2】下列加横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貌伟黑善刀藏之
B.立忠臣祠祀二策
C.等善抚之属皆且为所虏
D.其五世孙请世宗佚之狐言郑伯曰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
(2)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