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 贡 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道郊迎 除:清除
C.今王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小题2】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 (  )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B.②③⑤
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②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4-20 11:4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②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耻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③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④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B.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C.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D.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祷请,向神灵祈求。古人遇到自然灾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向神灵祈求,寻求帮助。
B.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生员的通称。
C.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有两种,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D.尚书,官职名称。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命光视按:巡查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批复
C.又奏赋以风:使……知道D.不之富赀:计算,估量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史记 屈原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作
B.犹离忧也   离开
C.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D.顷襄王怒而迁之 放逐
【小题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小题3】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C.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颖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日:"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
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日:"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申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 "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数:屡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又喜将军之去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吾属今为之虏矣
D.于涪大会,置酒作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
痛惜,言则流涕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障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3分)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3分)
(3)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治,字本道,忻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行人,迁吏科给事中。寇屡盗边,边臣多匿不奏;小胜,文臣辄冒军功。治请临阵斩获,第录将士功;文臣及镇帅不亲搏战者止赐赉。从之,再迁礼科左给事中。隆庆元年,偕御史王好问核内府诸监局岁费。中官崔敏请止之,为给事中张宪臣所劾。得旨:“诏书所载者,自嘉靖四十一年始,听治等详核。不载者,已之。”治等力争,不许。事竣,劾中官赵廷玉、马尹干没罪,诏下司礼监按问。寻上疏陈四事:“一、定宗庙之礼以隆圣孝。献皇虽贵为天子父,未尝南面临天下;虽亲为武宗叔,然尝北面事武宗。今乃与祖宗诸帝并列,设位于武宗右,揆诸古典,终为未协。臣以为献皇祔会太庙,不免递迁。若专祀世庙,则亿世不改。乞敕廷臣博议,务求至当。二、谨燕居之礼以澄化源。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比者人言籍籍,谓陛下燕闲举动,有非谅暗所宜者。臣窃为陛下虑之。”其二,请勤朝讲、亲辅弼。疏入,报闻。进吏科都给事中。劾蓟辽总督都御史刘焘、南京督储都御史曾于拱不职,于拱遂罢。山西及蓟镇并中寇,治以罪兵部尚书郭乾、侍郎迟凤翔,偕同官欧阳一敬等劾之。诏罢乾,贬凤翔三秩视事。明年,左右有言南海子之胜者,帝将往幸。治率同官谏,大学士徐阶、尚书杨博、御史郝杰等并阻止,皆不听。至则荒莽沮湿,帝甚悔之。治寻擢太仆少卿,改大理,进太仆卿。忧归,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B.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C.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D.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官”本为古官名,后又可指宫内、朝内的官员,这里则指的是宫中的宦官。
B.“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封建王朝的有些皇帝在位期间有多个年号。
C.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在南面坐。
D.“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既供奉皇族神位,又供奉功臣神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治关注战事,促成军功制度改革。他在边境遭敌寇所犯之时,针对边臣对战事隐瞒不报,文臣冒领军功的情况,提出了改革方案,得到了皇帝的肯定。
B.王治正直无私,严格审查各监局用度。他在与王好问核查时,面对崔敏极力阻拦,在皇帝亦未支持他的情况下,仍然据理力争,遭到了张宪臣的弹劾。
C.王治注重礼制,提出宗庙礼仪问题。他在献皇牌位摆放位置上,认为其未统治过国家,即使贵为帝王宗亲,也不能与各帝并列,应广泛讨论以求恰当。
D.王治不畏权贵,对待君臣皆能直谏。他在任吏科给事中时,弹劾总督都御史等人不称职,责罪兵部尚书等人之失。而皇帝出行之事,他也能进谏劝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请临阵斩获,第录将士功;文臣及镇帅不亲搏战者止赐赉。
(2)明年,左右有言南海子之胜者,帝将往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