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肤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惊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尅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牧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情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B.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C.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D.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撰是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为修撰。
B.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人常称为“元”,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C.入阁是指明清时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
D.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受职官员到任理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和城门官盘剥百姓,进献宝物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当发生旱灾时,他又请求开仓平抑粮价。
D.彭时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风。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2)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9:3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陶谐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陶谐善于地方理政。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一百二十五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
(2)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太祖 翼:保护
C.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D.贼非吾主敌,盍降   趣:归顺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多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侨,字维升,吉水人。举弘治十二年进士,新会知县,有惠爱。正德初,入为大理右评事。五年四月,京师旱霾,上疏曰:“臣闻人道理则阴阳和,政事失则灾沴作。顷因京师久旱,陛下特沛德音,释逋戍之囚,弛株连之禁,而斋祷经旬,雨泽尚滞。臣窃以为天心仁爱未已也。陛下视朝,或至日昃,狎侮群小,号呶达旦,其何以承天心基大业乎!科道知之而不敢言,内阁言之而不敢尽,此壅蔽之大患也。古者进退大臣,必有体貌,黥劓之罪不上大夫。迩来公卿去不以礼,非所以待耆旧、敬大臣也。传曰:‘赏僭则及淫人,刑滥则及善人。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今之刑罚,滥孰甚焉。愿陛下慎逸游,屏玩好,放弃小人。召还旧德,与在廷臣工,宵旰图治,并敕法司慎守成律。即有律轻情重者,亦必奏请裁决,毋擅有轻重。庶可上弭天变,下收人心。”侨疏上自揣必死舆榇待命刘瑾大怒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大学士李东阳力救得改原籍教职其秋,瑾败,侨寻召复官,引病去。宸濠反,王守仁起兵吉安,侨首赴义。世宗即位,即家台州知府。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嘉靖二年举行卓异。都御史姚镆上书讼侨曰:“逆瑾乱政,廷臣结舌,全躯自保。而给事中刘掞、评事罗侨殉国忘身,发摘时弊,幸存余息。遭遇圣朝,谓宜显加奖擢,用厉具臣。乃侨知台州,掞知长沙,使怀忠竭节之士淹于常调,臣窃为朝廷惜之。”帝纳其言,侨广东左参政,侨辞。部牒敦趣,不得已之官。逾年,遂谢病归。侨敦行谊,动则古人。罗洪先居丧,不废讲学,侨以为非礼,遗书责之。其峭直如此。

(节选自《明史·罗侨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侨疏上/自揣必死舆榇/待命/刘瑾大怒/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大学士李东阳力救得/改原籍教职/
B.侨疏上/自揣必死/舆榇待命/刘瑾大怒/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大学土李东阳力救/得改原籍教职/
C.侨疏上/自揣必死/舆榇待命/刘瑾大怒/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大学士李东阳力救/得改原籍教职/
D.侨疏上/自揣必死舆榇/待命/刘瑾大怒/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大学士李东阳力救得/改原籍教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B.内阁,明代设置大学士作为顾问,参与机务,称作内阁。内阁权力大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
C.黥,在脸上刺字涂墨的刑罚;劓,割掉鼻子的刑罚。劓,从刀从自,“自”是鼻的古字,象征用刀割鼻。
D.除、授,都表示任命官职;擢,表示升官,古代表示官员升职的还有加、升、超、提、陟、迁、徙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侨忠心为国,敢于进谏。京师久旱无雨,罗侨上书直陈时弊,劝谏皇帝弃玩乐,远小人,勤政务,敕令守成律,这样就能消弭上天的灾变,收拢民心。
B.罗侨看淡官位,不计得失。刘瑾败落,罗侨不久被召回任职,随后就以病离职;宸濠反叛,他首先赴义平叛;不得已担任广东左参政,后托病辞官归乡。
C.罗侨关心农事,教化百姓。任台州知府时,邀请百姓询问民间疾苦;每年按时巡行田间,督促完成农桑种植,讲明婚丧嫁娶祭祀等礼节,境内治理安顺。
D.罗侨为人忠义,性格刚直。他建忠节祠,祀奉方孝孺;罗侨敦行道义,罗洪先在守孝期间仍然坚持讲学,罗侨认为他这样做不合乎礼法,就写信责备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逋戍之囚,弛株连之禁,而斋祷经旬,雨泽尚滯。
(2)迩来公卿去不以礼,非所以待耆旧、敬大臣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近高,字抑之,庐陵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礼科给事中。甫拜官,即上疏言罢矿税、释系囚、起废弃三事,明诏已颁,不可中止。帝怒,夺俸一年。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既而停矿分税之诏下,相失利,擅移驻景德镇,请专理窑务。帝即可之,近高复力争。后江西抚按并劾相,相以为近高主之,疏诋甚力。近高疏辨,复劾相。疏不行,相不久自引去。
屡迁刑科都给事中。知县满朝荐、诸生王大义等皆忤中使,系狱三年。近高请释之,不报。辽东税使高淮激民变,近高劾其罪,请撤还,帝不纳。又以淮诬奏逮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近高复论救。会廷臣多劾淮者,帝不得已征还,而邦才等系如故。无何,极陈言路不通、耳目壅蔽之患。未几,又言王锡爵密揭行私,宜止勿召;朱赓被弹六十余疏,不当更留。皆不报。故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递转。人情轻外,率规避,近高自请外补。吏部侍郎杨时乔请亟许以成其美。乃用为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以病归。起浙江左布政使。所至以清操闻。
泰昌元年召为太仆卿。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历工部左右侍郎天启二年冬引疾去。御史黄尊素因言近高辞荣养志,清风袭人,亟宜褒崇,风励有位。诏许召还。五年冬,起南京兵部,力辞,不允。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崇祯初,乃复。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历工部左右侍郎/天启二年/冬引疾去。
B.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历工部左右侍郎/天启二年冬/引疾去。
C.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历工部左右侍郎/天启二年冬/引疾去。
D.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历工部左右/侍郎天启二年冬/引疾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前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中书舍人,舍人始于先秦,南朝梁时称中书舍人,明清时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教、制诏、银册、铁券等,为七品官。
C.疏,也称“奏疏”,是大臣向皇帝分条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与“书”不相同。如《谏太宗十思疏》。
D.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员,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等,一直延续到清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高不畏权贵,不怕触怒皇上。潘相请求专门管理窑务,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近高极力争论,后近高又上疏弹劾潘相,潘相不久自己引咎辞职。
B.近高清廉有操守,受到推崇。御史黄尊素进言说近高不慕浮华,应褒扬,皇上同意征召近高还朝,任用他为南京兵部。
C.近高一心为公,不计私利。按过去的惯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轮流任职,人们都不愿意,近高主动请求到外地任职。
D.近高秉持公正,敢于直言。认为王锡爵怀着私心行事,应停止征召。朱庚被弹劾,这是不应当的,应该留下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夺俸一年。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
(2)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阅,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本部尚书。武宗践祚,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樊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B.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C.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D.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面官,原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的官员,明代时指地方政府的长官,如巡抚、都御史等。
B.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明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迁都顺天府后,应天府作为留都。
C.净军,是由宦官太监组成的军队;当势太监被贬斥,但罪不至死,就充军到净军。
D.削籍,即取消官员籍贯,赋闲在家,是古代官员因为犯事而被较轻处理的一种处罚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莹体恤百姓,为民兴利除弊。他出任松江府知府时,令粮长专门运粮,解放了民夫,也给粮长以优惠;他对周忱赋役旧法稍作变通,百姓困境大为缓解。
B.樊莹做事果决,能够力排众议。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调查河南田赋积弊本末,但众人为难他;樊莹则建议复杂问题简单处理,徐恪通过樊莹部吏很快查清积弊。
C.樊莹查办弊案,能够严明纲纪。景东卫、宜良、曲靖等多有异常灾象,樊莹受命巡察;他弹劾镇巡官员,罢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对“景东之乱”祸首吴勇弹劾并定罪。
D.樊莹曾遭诬陷,最终平反昭雪。因隆平侯争袭和松江官布之事,他遭到刘瑾多方陷害,其生活更加困窘;刘瑾失败后,樊莹复名原官,追赠官职,谥号清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2)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