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举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向敏中荐为殿中侍御史,为陕西转运使。赵德明言延州蕃落侵其地黑林平,下诏验。奎阅郡籍,德明尝假道黑林平,移文录示之,德明遂伏。章献太后称制,契丹使萧从顺请见太后,且言南使至契丹者皆见太后,而契丹使来乃不得见。奎时馆伴,折之曰:“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尝见也。”从顺乃已。或谗云奎漏禁中语,改授集贤院学士、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谨商算。岁中积粟三百万,征算余三千万,核民隐田数千顷,得刍粟十余万。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燕,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几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卒,赠兵部尚书,谥简肃。

(选自《宋史·薛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卒捕送州,讯诬伏  考:拷打。
B.尝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统率。
C.为陕西转运使 出:离京。
D.下诏验 按:抑制。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体现薛奎临事明察的一项是(   )
①白州缓其狱    ②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移文录示之,德明遂伏   ④岁中积粟三百万
⑤核民隐田数千顷 ⑥奎密遣捕杀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处理事情明察秋毫,一丝不苟。他在出任陕西转运使时,通过认真查阅资料,成功的解决了赵德明说延州少数民族部落侵犯其领地黑平林一事。
B.薛奎拒绝契丹使者不合理的请求。契丹使者萧从顺请求面见太后,作为接待官员的薛奎以本朝大臣尚不能面见太后为由加以拒绝,契丹使者只好作罢。
C.薛奎为官能够体察民情,抚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在益州任职时,当地老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罗列了薛奎很多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
D.薛奎性情刚直,敢于谏诤。宋真宗在位时多次宴请群臣,薛奎向真宗直言,认为皇上现在过分讲求宴饮享乐,而且大臣多次喝醉酒也有损朝廷的威严。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2)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12 04:1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岳麓书社,有删节)
(二)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去:去除
B.形大劳则敝 敝:破旧
C.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绌:贬斥
D.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 中:符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独其言在耳 会其怒,不敢献
B.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寡人之于国也
C.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奸乃不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很高,把他比作能驾着风飞腾升天的龙。
B.老子到底是谁,其实莫衷一是,有人说周太史儋就是老子。
C.道家与儒家主张不同,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干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D.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实际上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2)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3)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小题5】下列《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的文字,用“/”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B.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C.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D.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年十二,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子云性沈静,不乐仕进。年三十,方起家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大通元年,除黄门郎,俄迁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二年,入为吏部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始建言宜改。启曰:“臣比兼职斋官,见伶人所歌,犹用未革牲前曲。”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答敕曰:“理应正采《五经》,圣人成教。惟用《五经》为本,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即是经诰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谨一二采缀,各随事显义,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谨以上呈。”敕并施用。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答敕云: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其见赏如此。太清元年,复为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房,年六十三。
(节选自《梁书卷三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B.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C.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D.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休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通”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
B.“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户籍、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
C.“郊庙”是指古代天子祭天地与祖先,也指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也借指国家政权。
D.“草隶”又称隶草,是隶书的草写体。隶书起源于秦朝,兴盛于汉朝,是汉朝的官方字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云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十二岁时写一篇奏章,便显出文采;二十六岁时完成《晋史》,皇帝下旨将其收藏于秘阁。
B.子云为官有道,受人爱戴。子云虽性格沉默娴静,不愿进身为官,但步入仕途后多次升迁,善于处事,得到别人的称许。
C.子云积极进言,勇于革新。他在兼任祭祀官时,建议朝廷应改变祭祀时用的旧乐曲,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其修改。
D.子云钻研书法,成绩斐然。子云擅长草隶和楷书,对隶书章法颇有研究,通晓隶书规律,书法得到了梁高祖的推崇。
【小题4】把文中厕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
(2)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賦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辟,征召。本指由中央官署征聘某人,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在文中含义则是“授予……官职”。
C.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汉武帝以后,帝王“称帝改元”时,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的意思完全一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琪乃簪缨世胄,出身名门。先祖中有多人曾在朝廷中担任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其文思才学让晋公大为称赞。
C.李琪擅长作文,当时一些文士的辞赋不能及时表现主题,李琪却能“入句见题”,得到李谿赞赏,李琪因此更加出名。
D.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2)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