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岳麓书社,有删节)
(二)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
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去:去除 |
B.形大劳则敝 敝:破旧 |
C.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绌:贬斥 |
D.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 中:符合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独其言在耳 会其怒,不敢献 |
B.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寡人之于国也 |
C.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奸乃不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很高,把他比作能驾着风飞腾升天的龙。 |
B.老子到底是谁,其实莫衷一是,有人说周太史儋就是老子。 |
C.道家与儒家主张不同,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干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
D.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实际上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2)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3)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小题5】下列《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的文字,用“/”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B.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C.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D.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