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宗羲,字太冲,海内称为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太夫人姚氏。宗羲垂髫读书,即不锁守章句。年十四,补诸生,随学京邸。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门户臲卼,而宗羲奉养王父‚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
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ƒ已磔④,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显纯自诉为孝定皇后外甥律有议亲之条公谓显纯与奄党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謀逆同科。夫謀逆,则以亲王髙煦尚不免诛,况皇后之外亲?卒论二人斩,妻子流徙。宗羲又欧应元胸,拔其须,归而祭之黄尊素神主前。时钦程已入逆案,李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既归,治父葬事毕,肆力于学。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如欲归,当遣官送之。”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公年逾八十,著书不辍。乙亥之秋,寝疾数日而殁。得年八十有六。遂不棺椁而葬。
(注)臲卼(niė wὺ):不安貌。‚王父:祖父。ƒ逆阉:指魏忠贤。④磔:被处于极刑。古代的一种酷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显纯自诉为孝定皇后外甥/律有议亲之条/公谓显纯与奄党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謀逆同科
B、显纯/自诉为孝定皇后/外甥律有议亲/之条公谓/显纯与奄党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謀逆同科
C、显纯/自诉为孝定皇后/外甥律有议亲之条/公谓/显纯与奄党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謀逆同科
D、显纯自诉为孝定皇后外甥/律有议亲之条/公谓/显纯与奄党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謀逆同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还要比垂髫之年小上几岁,“总角、孩提”是幼年的泛称,而“垂髫、始龀”是童年的泛称。
B、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C、博学鸿儒,又称博学鸿词。清承唐宋旧制,于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增设制科取士。康熙十八年、乾隆元年曾两度举行。光绪三十四年,虽有重开之议,旋因德宗死,遂告终止。
D、乙亥,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乙亥年的下一年为丙午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羲天赋异禀,勤奋刻苦。童年喜爱读书,尤其大量地阅读了古书籍的注释,这给他晚年著书立说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宗羲不畏强暴,颂冤报仇。父亲黄尊素是著名的东林党人,被阉人魏忠贤迫害致死,这使他从小与阉党有着刻骨仇恨。明思宗即位后处死了魏忠贤,而黄宗羲其间清算阉党的罪行,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C、宗羲拒绝受贿,坚持气节。宗羲上疏力求诛杀曹钦程、李实。曹钦程已归案伏法,但李实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并没有参与,偷偷地送给宗羲三千银两,请求他不要在廷中与他对质。
D、宗羲拒绝诏征、勤奋著述。康熙戊午,宗羲被征召为博学鸿儒,他辞而不赴;学士叶方蔼以礼聘请他,他仍辞而不就。晚年,他著书从未停止,提倡新的学风,力主经世致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
②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0 07:3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公①神道碑铭

全祖望

世祖②章皇帝之下江南也,浙东拒命,虽一岁遽定,而山海之间,告警者尚累年。

乙未,成功③贻书于公,谋大举。江督郎廷佐以书招公,公峻词拒之。明年五月,成功会公于天台,悉师以行,游军至于鄞之东鄙。师崇沙。公曰:“崇沙,江海之门户也,有悬洲可守,不若先定之,以为老营,倘有疏虞,进退可依也。”不听,而公请以所部为前军,向瓜洲。时大兵于金、焦间以铁锁横江,所谓滚江龙者也。谭家洲岸皆西洋大炮雷钧,而公孤军出入其间。成功遗水师捉督罗蕴章以所部助公,又令善泅水者断滚江龙,相约滚江龙既断,则公即进踞上流,夺其木城,以夹击之.滚江龙虽断,然舟多应地而没,不得前。公登舵楼焚香祝天,飞火夹船而堕,遂以十七舟竞渡。明日,成功始至。城中出战不利,提督管效忠走,攻城克之。议师所向,成功欲直趋江宁,公请先取镇江,成功恐江宁之来援也。公曰:“吾但以偏师水道薄观音门,彼将自守不暇,何援之为?”六月二十七日,成功来告镇江之捷,公兼程昼夜进,次日抵观音门,而致书成功,请以步卒陆行赴白下。时,江督郎廷佐惧甚,不意成功卒以水道来,大兵之征黔者凯旋,闻信倍道而至,请同守城,于是严备已具。七月初四日,成功水师方至。次日,公所遗别将以芜湖降书至,成功谓芜湖为江楚所往来之道,请公往扼之。公颇以成功年少勇为忧,欲留军中,与之共下江宁而后发,辞之不得,乃至芜湖。

初,公贻成功书,以师老易生他变,宜遗诸将,分取句容、丹阳诸城邑。成功以累捷,又闻江北如破竹,谓城可旦夕下,但命八十三营牵连立屯。前锋将余新锐而轻,士卒樵苏四出,营垒一空。(梁)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仓卒移帐。质明,军灶未就,大兵倾城而出,诸营瓦解。成功之良将甘辉亦以马踬被禽,死之。军遂大溃。

公之闻信也,以为虽败,未必遽登舟,虽登舟,未必遽扬帆,虽扬帆,亦必入镇江,以图再举,故弹压列城,秘不使诸将知。而更贻成功书,以为胜负兵家之常,乞益百艘以相助。不知成功并撤镇江之师,竟入海。

(据四部丛刊本《鲒埼亭集》,有刪改)

注①张公:张煌言,抗清英雄。②世祖:指清世祖顺治皇帝。③成功: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浙东拒命 拒命:抗命
B.师崇沙 次:驻扎
C.闻信倍道而至     倍道:背道
D.公颇以成功年少勇为忧   恃:倚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廷江督郎廷佐曾经修书试图招降张煌言,遭到了张煌言的严词拒绝。
B.在镇江江面的横江铁索和西洋炮台成为了张煌言攻取瓜州的最大障碍。
C.郑成功在张煌言的建议下,沿江逆流而上,打下了镇江、南京、芜湖。
D.兵败后,张煌言认为郑成功会退守镇江,不料郑成功直接退回了海上。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但以偏师水道薄观音门,彼将自守不暇,何援之为?
(2)(梁)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仓卒移帐。
【小题4】根据全文,请简要概括郑成功最终兵败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节选)
全祖望
公讳宗羲,字太冲,海内称为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人也。忠端公尊素长子。公垂髫读书,即不琐守章句。年十四,补诸生,随学京邸,忠端公课以举业,公弗甚留意也。每夜分,秉烛观书,不及经艺。忠端公为杨、左同志,逆阉势日张,诸公昕夕过从,屏左右论时事,或密封急至,独公侍侧,益得尽知朝局清流浊流之分。忠端公死诏狱,门户臲卼,而公奉养王父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
庄烈即位,公年十九,草疏入京颂冤,至则逆阉已磔。有诏死阉难者,赠官三品,予祭葬,祖父如所赠官,荫子。公既谢恩,即疏请诛曹钦程、李实。忠端之削籍,由钦程奉阉旨论劾,李实则成丙寅之祸者也。得旨,刑部作速究问。五月,会讯许显纯、崔应元,公对簿,显纯自诉为孝定皇后外甥,律有议亲之条。公谓显纯与阉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谋逆同科。夫谋逆,则以亲王高煦尚不免诛,况皇后之外亲。卒论二人斩,妻子流徙。六月,李实辨原疏不自己出,忠贤取其印信空本,令李永贞填之,故墨在朱上;又阴致三千金于公,求弗质。公即奏之,谓“实当今日犹能贿赂公行,有所辨岂足信”。然丙寅之祸,确由永贞填写空本,故永贞论死,而实末减。狱竟,偕同难诸子弟设祭于诏狱中门,哭声如雷,闻于禁中。既归,治忠端公葬事毕,肆力于学。
忠端公之被逮也,谓公曰:“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公遂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而归宿于诸经。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于书无所不窥者。愤科举之学,锢人生平,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
注①杨、左:指明末弹劾魏忠贤的杨涟和左光斗。②王父:祖父。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顾不令太夫人知也    顾:只是B.狱竟   狱:牢狱
C.靡不究心 靡:没有D.穷年搜讨   穷:穷尽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尊素用考科举的方法指导儿子黄宗羲读书,黄宗羲一生都深受其影响。
B.黄宗羲很早就聆听到父辈议论时事,并从中认清了朝廷里的忠奸善恶。
C.黄宗羲事亲至孝,在父亲蒙冤遇难后,尽心奉养祖父,尽量不惹母亲伤心。
D.黄宗羲为父雪冤,不惧权贵,不受利诱,援例论事,终使奸邪得到惩治。
【小题3】黄宗羲读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予以概括。
【小题4】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愤科举之学,锢人生平,思所以变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平山堂记

(清)全祖

乾隆二年冬,予以大雪留滞扬州,同人约为平山堂之游。时方浚运河,小秦淮一带,半为河水所注,又益以雪。红桥左右园亭半入水中,枯木怪石,浮动水面。

予不过平山已六年,堂前万松皆成荫。徘徊第五泉上,旋酌酒堂东之平楼。松风吹雪,沁我心脾。因与坐客言斯堂古迹累迁,而志乘不详。明陆俨山集云:“扬州平山胡安定祠乃旧司徒庙改作。其东别作庙未成。”元李五峰《过平山堂故址》诗云:“蜀山有堂今改作,骑马出门西北行,”自注:“今为司徒庙。”以两公之言合之,元已改平山堂为司徒庙,明又改司徒庙为安定祠,是今之安定祠,乃前此之平山堂。

吾闻扬州故城,跨蜀冈以连雷塘,则平山在城内。及柴周改作,始为今城。但故城亦不能尽包蜀冈,故杨行密攻毕师铎,并西山以逼城,西山即蜀冈也。陆孟俊攻韩令坤,亦屯兵焉。胡身之曰:“扬之东南北皆平地,惟蜀冈诸山,西接庐、滁,攻扬者率循山而来,据高为垒以临之。”则故城特逾冈而已。及城既徙,则山竟在城外。故李丞相庭芝为阃使,鉴前此有据堂瞰城以施攻具者,乃逾山为城以捍之。即今山后所称堡城者是也。史亦言李全之攻扬,日坐堂上,俯临州治,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地势甚庳,安能远瞰?岂宋时山地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否则别有飞楼之属欤?是皆未可知也。乃若司徒庙中,列祀五神,相传以为茅姓。考之南北二史,王琳之死寿春,传首秣陵,茅智胜等五人实葬其首,颇与庙神数合。但是时南朝之扬州在秣陵,北朝之扬州在寿春,皆非江都,抑亦讹而置之欤?或五人者,曾有宿留于此,而得祠欤?抑别有五神者欤?又皆未可知也。

酒罢,拟踏雪访山后城址,顾风色甚寒,山路又为雪阻,乃归。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嗟乎!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予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选自全祖望《鲒埼亭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时方运河     浚:疏通
B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之 按:考察
C曾有宿留于此,而得欤  祠:祠堂
D同人即令予次席间语为是堂记    诠:选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作者和友人饮酒时,谈及平山堂在元已改成司徒庙,到明改作胡安定祠,并在其东面新建了座司徒庙。
B旧扬州城只是跨过蜀冈,但并未将蜀冈全围在城里。等到旧城迁徙后,蜀冈即西山就全在扬州城外了。
C李庭芝任军职时,吸取以前有人占据平山堂居高临下攻打扬州城的教训,越过西山修了堡城守卫扬州。
D作者原本计划踏雪寻访山后扬州城的旧址,但因为天气非常寒冷,山路又被雪封住了,最终未能成行。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宋时山地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
(2)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予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小题4】作者对平山堂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考证?请根据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都御史传

全祖望

徐都御史孚远,字闇公,明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崇祯壬午贡士。方明之季,社事最盛于江左,而松江几社以经济见,夏公彝仲、陈公卧子、何公悫人与公,又社中言经济者之杰也。时寇祸,颇求健儿侠客,联络部署,欲为勤王之备。陈公任绍兴府推官,公引东阳许都见之,使其召募义勇,西行杀贼。又令何公上疏荐之,而东阳激变之事起。陈公心知都无他,乃许以不死招降之,大吏持不可,竟杀都。既杀而何公疏下,已召之,公贻陈、何二公书曰:“彼以吾故降耳,今负之矣。”故陈公虽以功迁给事,而力辞不赴。马、阮乱南都尤恶,几社诸公乃杜门不出。

南都既亡,夏公起兵,公之。闽中授福州推官,已而以张公肯堂荐,晋兵科给事中。闽事不支,浮海入浙,而浙亦亡。钱忠介公方自浙奔闽,相见于永嘉,恸哭。忠介复拉公同行。会监国至,再出师。公周旋诸义旅间,欲令协和共事。而悍帅如郑彩、周瑞之徒不听,公劝忠介以早去。时诸军方下福宁,围长乐,忠介望其成功,不用公言。公复返浙东,入蛟关,结寨于定海之柴楼。已而郑彩弟兄累畔换,忠介贻书于公,服其先见,卒以忧死。然公虽告忠介以引身,而其栖栖海上,卒亦不能自,特其来往风波之间,善于自全,则知有过人者。

监国自长垣至舟山,公入朝从之。迁左佥都御史。辛卯,从亡入闽,时岛上诸军尽隶延平,衣冠之避地者亦多。戊戌,滇中遣漳平伯周金汤间行至海上,晋诸勋爵,迁公左副都御史。是冬,随金汤入觐,失道入安南。安南国王要以臣礼,公大骂之。或曰:“且将以公为相。”公愈骂。国王叹曰:“此忠臣也!”厚资遣之,卒以完节还。明年,延平入白下,不克,寻入台湾。延平寻卒,公无复望,饬巾待尽。未几卒于台湾。至今台人语及公,辄加额曰:“伟人也!”呜呼!明海外诸公,流离穷岛,不食周粟以死,盖又古来殉难之一变局也。

  (选自《鲒埼亭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寇祸   亟:紧急
B.夏公起兵,公之   赞:赞赏
C.卒亦不能自   割:放弃
D.明海外诸公   季:末年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江几社以经商见长,徐孚远与夏彝仲、陈子、何悫人等人都是经商的高手。
B.徐孚远劝钱忠介早点离开郑彩、周瑞之徒,但当时抗敌形势好,钱忠介没有听从。
C.徐孚远误入安南国,国王要他行君臣之礼,他以骂拒绝,国王感叹他是忠臣。
D.徐孚远在延平去世后不再有什么指望,就整好头巾等死,但台人仍称赞他为伟人。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公心知都无他,乃许以不死招降之,大吏持不可,竟杀都。
(2)已而郑彩弟兄累畔换,忠介贻书于公,服其先见,卒以忧死。
【小题4】请简要概括徐孚远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启睿,字圣思,浙江宁波府鄞县人也。少负才任气,喜为侠烈之行。尤嗜击剑,卧起常佩之。既补诸生,累试于布政司,不售。时对酒当歌,辄叹日:“天生徐公,胡乃老之草间!”则拔剑起舞,谩骂座上贵人,以剑拟之。贵人皆膝席莫敢忤视,或跳而去。然每规人之过,辄苦口泣下,其方正又如此。
既久郁郁,一日,忽埋故剑,椎酒床,裂琴衣,削发,师事径山浮屠雪峤。踰年,南都再陷,则破关出,掘故所埋剑,夹以双斧,趋钱督师营。
督师故与启睿同社,亟引见于监国。因问所需何官方得称乎。对日:“臣请以布衣居肃乐幕,入参惟幄,出悍军旅,不必官也。”监国奇之,授以锦衣卫指挥,不拜,自称“白衣参军”。时江上诸营首鼠,互相观望,则骂曰:。“今日焚舟前进,或可一逞;逍遥坐老,以自困乎?”
一日,晨起佩剑。集其麾下百夫,屠牛飨之,谕以大义。百夫亦唯唯而泣。径自东岸渡江,直薄西岸。大兵以为游骑,不以为意,亦遣裨将御之。则奋剑直前,掩杀过半。城上乃亟出锐师为继,且戒曰:“观其帅甚奇,必生致之。”于是大兵蜂涌而至,长围四合,且战且拥。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百夫见启睿之死,亦无降者。
启睿之出也,督师力止之,曰:“军行必无复继,徒入虎口,无益也。”至是督师以诗哭之四:“呜呼!果见其出而不见入也!”
初,启睿闻辽沈日蹙,两河内溃,叹息以为国必亡,则自雕一私印曰“复明”。至是竟死。
(《鲒琦亭全集·卷八》)
①大兵:此处指清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试于布政司,不售   累:多次。
B.出悍军旅    悍:通“捍”,抵御。
C.监国奇之,授咀锦衣卫指挥 奇:奇异。
D.集其麾下百夫,屠牛飨之 飨:犒劳。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B.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C.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D.而启謇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启睿任侠方正。徐启睿与人喝酒的时候拔出宝剑起舞,谩骂在座的贵人,拿剑指着他们,规劝他们的过错,苦口婆心至于流泪。
B.徐启睿特立独行。徐启睿郁闷不乐,竟然把宝剑埋在地下,砸坏了酒床,撕毁了装琴的套子,剃光了头发,拜径山的和尚雪峤为师。
C.徐启睿不事功名。督师向监国引荐徐启睿,他表示无需名位,监国授予他锦衣卫指挥的职任,他也没有接受,自称白农参军。
D.徐启睿奋勇杀敌。徐启睿率领自己的部下,晓以大义,直接从东岸渡江,逼近西岸。挥剑直接上前,乘人不备进攻杀死过半敌军。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人皆膝席莫敢忤视,或跳而去。
(2)军行必无复继,徒入虎口,无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