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歧,建威将军琰之孙。仕梁,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歧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歧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歧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歧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歧在禁省十余年,参与机事,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歧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歧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歧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①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 ②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B.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C.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D.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指封建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三年,丧期满之称。
B.“大同”“太清”都是年号,用于纪年,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帝一年号。C“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西为右。
C.傅歧被封为南丰县侯,“县侯”是“列侯”的一种,有自己的封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歧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后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任命为始新县令。
B.傅歧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歧凭自己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
C.傅歧见解独特,长于辩才。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主和,傅歧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D.傅歧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歧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欣喜不已,傅歧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
(2)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1 11:38: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自首,既而曰:“臣无逃亡之义。”径诣刺奸主簿温恢。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一等。

后除河间郡丞,稍迁荥阳都尉。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礼至官,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使还为间,应时平泰。历山阳、平原、平昌、琅邪太守。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迁阳平太守,入为尚书。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①,促遣民作。”时李惠监作,复奏留一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

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

 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爽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嘉平二年薨,谥曰景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孙礼传》)

注①谠言:正直的言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后坐当死 坐:因犯……罪,触犯
B.敬纳谠言,促遣民 作:劳作,此处指“耕田种地”
C.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 便:更改
D.吴大将全琮数万众来侵寇   帅:统帅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孙礼“亮直”的一组是
①礼私导令逾狱自首 
②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
③礼谏以为不可深入
④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
⑤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
⑥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礼知恩图报。战乱之中与母亲走失,同郡之人马台帮助孙礼找到母亲,当时孙礼拿出全部家产赠与马台,后来马台被处以死刑之时,孙礼又帮助马台越狱逃跑。
B.孙礼治理有方。在鲁地山贼依险危害一方时,他被调任鲁地相国,拿出官银和粮食,发动官吏和百姓,悬赏山贼脑袋,再让投降的人回去刺探情况,鲁地不久就恢复了太平。
C.孙礼爱民忠君。当明帝修建宫室之际,恰遇节气失调,粮食歉收,于是孙礼力争免去百姓修筑宫室的劳役回家务农,也得到明帝的同意。
D.孙礼为人耿直。他被派往并州任职,持节行驶匈奴中郎将职权,当面见太傅司马宣王之时,因司马宣王未能使国家摆脱危险之境而面带怒色。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
(2)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德,字元升,霍州人,依舅氏占籍怀柔。崇祯四年进士。除滋阳知县。性刚介,清操绝俗,疾恶若仇。文震孟入都,德郊迎,执弟子礼,语刺温体仁,体仁闻而恨之。兖州知府增饷额,德固争,又尝捕治其牙爪吏。知府怒,谗于御史禹好善。好善,体仁客也,诬德贪虐,逮入京。滋阳民诣阙讼冤。震孟在阁,亦为之称枉。德道中具疏极论体仁罪,而震孟已被体仁挤而去之。好善再劾德,言其疏出震孟手,帝不之究。德母张伺体仁长安街,绕舆大骂,拾瓦砾掷之。体仁恚,疏闻于朝。诏五城御史驱逐,移德镇抚狱掠治,杖六十午门外,戍边。

德居戍所七年,用御史詹兆恒荐,起如皋知县。寻擢武库主事。以母老辞,不允,乃就道。至则上言:“年来中外多故,居官者爵禄迷心,廉耻道丧。陛下御极十七年,何仗节死义之寥寥也!宋臣张栻有言:仗节死义之臣,当于犯颜谏诤中求之。夫犯颜谏诤何难在朝廷养之而已伸忠臣孝子于生前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未几,城破,不知帝所在,旁皇厅事。已,趋至午门,见兵部尚书张缙彦自贼所出。德以头触缙彦胸,且詈之。俄闻帝崩,痛哭。持鸡酒奔东华门,奠梓宫于茶棚之下,触地流血。贼露刃胁之,不为动。奠毕归家,有妹年二十余未嫁,德顾之曰:“我死,汝何依?”妹曰:“兄死,妹请前。”

德称善,哭而视其缢。入别其母,哭尽哀,出而自缢。母见子女皆死,亦投缳死。

先是,怀柔城破,德父文桂遇害,家属尽没。妻刘在京,以征德赃急,忧悸死。至是,又阖门死难,惟幼子先寄友人家获存。赠德光禄卿,忠毅。

(节选自《明史·成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犯颜谏诤何难/在朝廷养之而已/伸忠臣孝子于生前/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
B.夫犯颜谏诤何难/在朝廷养之而已/伸忠臣孝子于生前/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
C.夫犯颜谏诤何难/在朝廷养之/而已伸忠臣孝子于生前/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
D.夫犯颜谏诤何难/在朝廷养之/而已伸忠臣孝子于生前/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自古以来一直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诣阙,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借指朝廷;“诣阙”则可指赴朝廷,也可指赴京城。
C.梓宫,梓,落叶乔木,宫,古时专指帝王的房屋;特指皇帝或皇后用梓木制成的棺材。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褒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德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他对文震孟很敬重,对温体仁却颇为憎恶,后被禹好善弹劾并被皇帝追究。
B.成德性格刚介,敢于直言。他向皇上进言,要改变鲜有臣子为节义而死的现状,就应当培养犯颜直谏之臣。
C.成德忠君爱国,临危不惧。皇帝驾崩后,他拿着鸡和酒奔向东华门祭奠,在祭奠的过程中,头撞在地上流出了鲜血。
D.成德关爱家人,重视亲情。尽管他做好了自杀的打算,但他依旧关心未嫁之妹在自己死后如何托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母张伺体仁长安街,绕舆大骂,拾瓦砾掷之。体仁恚,疏闻于朝。
(2)用御史詹兆恒荐,起如皋知县。寻擢武库主事。以母老辞,不允,乃就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之,令与诸子。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书记,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令狐楚、李宗闵、杨嗣复大相仇怨。商隐既为茂元书记,楚党大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巡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翰林,共排李德裕。郑亚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南累载。
大中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其为掾曹,令掌典籍。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卢弘正镇徐州,又从为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大中末,柳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
( 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有删改)
①干: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15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不能用于女子。
B.进士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称为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第:等次,这里指“进士”这个科举档次。
C.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大中三年”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入朝:指进入中央朝廷做官。古代官职有地方官和京官之别。
【小题2】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与诸子游:交往
B.深之礼:礼节
C.郑亚德裕党坐:因某个原因而获罪
D.宗闵党大之薄:轻视,看不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自幼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
B.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官职,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以文章干谒令狐楚,从而被补为太学博士。
C.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书记,但两方面有仇,所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非常厌恶李商隐。
D.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偶,后来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得到了擅长写奏章的令狐楚的指点,从这个时候起他才开始写今体奏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面题。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时陕西贼入河南,图怀庆。廷议令良玉将昌平兵往剿,大指专办河南。会贼寇修武、清化者窜入平阳,因良玉入山西御之,颇有斩获。时曹文诏将陕西兵,帝令良玉受尚璟节制,与文诏同心讨贼。

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东林也。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筑板矶城为西防。良玉叹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既返,遣缇骑逮澍,良玉留澍不遣。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良玉踌躇弗应。

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经死,良玉坐削职回乡。大凌河围急,诏昌平军赴援,总兵尤世威护陵不得行,荐良玉可代率兵往。已,恂荐为副将,战松山、杏山下,录功第一。

十一年正月,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大破贼于郧西。张献忠假官旗号袭南阳,屯于南关。良玉至,疑而急召之,献忠逸去。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未几,请降,良玉知其伪,力请击之,文灿不许。

十五年四月,自成复围开封,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良玉及虎大威、杨德政会师朱仙镇,贼西,官军营北。

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给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战,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

选自《明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檄良玉入山西御之 檄:檄文
B.良玉适至  适:恰好
C.贼营西  营:扎营
D.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   闻:使……
【小题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B.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C.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D.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良玉少时多舛,成年后显贵。他小时候父亲就死了,连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被叔父养育大。后被封为宁南伯,父子世代得以把守武昌。
B.左良玉受人提携,能善待部下。他因侯恂的推荐而做官,尤其是削职回乡后,侯恂推举他做了副将。他善于安抚士兵,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C.左良玉骁勇善战,每战都建功。他作战勇猛,屡建奇功,曾以副将身份率军战于松山、杏山,功劳评定排第一。在郧西与陈洪范也大败敌军。
D.左良玉尽忠报国,且很有智谋。他为朝廷尽心尽职,常年在外征战,京师沦陷后仍忠心不改。张献忠假装投降时是良玉识破了他的诡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
②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
【小题5】课内文言句子翻译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