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父烜,信威临贺王记室, 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迁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及侯景之乱,野王丁父忧,归本郡,乃召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援京邑。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京城陷,野王逃归会稽。寻往东阳,与刘归义合军据城拒贼。侯景平,太尉王僧辩深嘉之,使监海盐县。
高祖作宰,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寻转府谘议参军。天嘉元年,敕补撰史学士,寻加招远将军。光大元年,除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太建二年,迁国子博士。后主在东宫,野王兼东宫管记,本官如故。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时宫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纬,吴兴姚察,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余官并如故。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诏赠秘书监。至德二年,又赠右卫将军。
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貎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第三弟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恩义甚厚。其所撰著《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 十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
(选自《南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B.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 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C.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D.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
B.丁父忧,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指拥有官吏身份之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须辞职,回家守制 27 个月,丁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回家守制。
C.乡党,按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五百家为一党。因此乡党泛称家乡。后来也指乡人、同乡。
D.蓍龟,古人以蓍草和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此指占卜;也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是前者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野王出身望族,少有才气。他的父亲精通儒术,野王从小就读《五经》,年长一点又遍观经史。这些主客观条件都为顾野王的治学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顾野王组建义军,忠于报国。侯景之乱时,野王恰好在家为父亲守丧,但他不忘国难,招募乡党,组建义军,毁家纾难,虽然京城还是陷落,但依然得到士大夫的肯定。
C.顾野王履历丰富,才学卓伦。他经常兼任文武数个官职,辅佐太子,尤其擅长国史,才学卓著,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
D.顾野王为人重义,著述颇丰。弟弟早逝后,他抚养弟弟的遗孤。在学问上也颇有建树, 且关涉历史、地理、占卜、家谱等多个领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
(2)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貌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6 10:0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铎,字昭范。会昌初,擢进士第,累迁右补阙、集贤殿直学士。咸通后,仕浸显,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所取多才实士,为世称挹。十二年,繇礼部尚书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保衡缘恩幸辅政,始由铎得进士,故谨事之。虽窃政权,将大斥不附者,病铎持其事,不得肆,搢绅赖焉。铎亦上疏祈解,乃以检校左仆射出为宣武节度使。
僖宗初,以左仆射召。始,铎当国,练制度,智虑周密,时论推允。会河南盗起,天下跂铎入辅,又郑畋数言其贤,复拜平章事。乾符六年,贼破江陵,宋威无功,诸将观望不进,天下大震。朝廷议置统帅,铎因请自率诸将督群盗。帝即以铎为侍中、荆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封晋国公。绥纳流冗,益募军,完器铠,武备张设。
未几,召拜太子少师,从天子入蜀,拜司徒,加侍中。复以太子太保平章事。是时诛讨大计悉属骈骈内幸多难数偃蹇而外逗挠铎感慨王室每入对必噫呜流涕固请行。时中和二年也。乃以检校司徒、诸道行营都统、判延资户部租庸等使。先是,诸将虽环贼,莫肯先。及铎檄至,号令殷然,士气皆起,急欲破贼,故巢战数蹙。宦人田令孜策贼必破,欲使功出于已,乃构铎于帝,罢为检校司徒。铎功危就,而谗见夺,然卒因其势困贼。后数月,复京师,策勋居关东诸镇第一。
铎世贵,出入袭马鲜明。过魏,乐彦祯子从训心利之。李山甫者,数举进士被黜,依魏幕府,内乐祸,且怨中朝大臣,导从训以诡谋,使伏兵高鸡泊劫之,铎及家属佐三百余人皆遇害。朝廷微弱,不能治其冤,天下痛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诛讨大计悉属骈/骈内幸多难/数偃蹇/而外逗挠/铎感慨王室/每入对/必噫呜流涕/固请行。
B.是时/诛讨大计悉属骈/骈内幸多/难数偃蹇/而外逗挠/铎感慨王室/每入/对必噫呜流涕/固请行。
C.是时/诛讨大计悉属骈/骈内幸多难/数偃蹇/而外逗挠/铎感慨王室/每入/对必噫呜流涕/固请行。
D.是时/诛讨大计悉属骈/骈内幸多/难数偃蹇/而外逗挠/铎感慨王室/每入对/必噫呜流涕/固请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搢绅”即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转用为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B.疏,上奏皇帝的一种奏章;上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
C.“檄”,古代一种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D.文中的“关东”是指自古以来以“山海关”为分水岭的广大东北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铎很有威信。韦保衡受到宠幸而辅佐政事时,企图大举排斥不依附自己的人,但因为王铎主事,韦保衡不敢轻举妄动。
B.王铎积极请缨。贼军攻破江陵之时,宋威没有打赢,各路将领都观望不进军之时,王铎向皇上请求率领众将剿灭群盗。
C.王铎能干实事。在被封为晋国公时,他能够安抚收纳流民,招募军队,充实兵器甲胄,完善军事设施,随时应对各项战事。
D.王铎遭伏遇害。李山甫怨恨朝中大臣,在高鸡泊设伏兵抢劫从魏州经过的王铎,并杀害了王铎及其家属、随从三百多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河南盗起,天下跂铎入辅,又郑畋数言其贤,复拜平章事。
(2)铎功危就,而谗见夺,然卒因其势困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烈妇

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至于辩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注:①陴: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②娣姒:妯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B.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C.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D.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烈妇:封建礼教所提倡所表彰的不失身不改嫁以死殉节的女子。
B.县令:一县之长,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其同僚下属有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
C.胥吏:旧时指官府的各类办事人员和差役,地位较低,属于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
D.岁满:旧时指官员任职期满,县令三年一个任期,三年后根据政绩可升迁、调任、留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B.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C.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D.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B.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C.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D.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小题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太史公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子产病死,郑民号哭。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石奢纵父而死,楚昭名立。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①尺籍:书写军令、军功等的簿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2)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