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如:到,往,引申为“接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有乱、救民、安天下心拨:治理
B.后事谪知桐城坐:因为
C.帝尝东阁御:主掌
D.诸儒最旧视:与……相比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23 06:3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晋,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却。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反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倍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

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惟恭结大将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注) ①排笮:排挤。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B.唐初设翰林院,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分为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令的机构。
C.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侍郎,副长官为礼部尚书。
D.“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C.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D.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2)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弘,滑州匡城人。少孤,依其舅刘玄佐。举明经不中,从外家学骑射。由诸曹试大理评事,为宋州南城将。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谣检校工部尚书,充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先是,曲环死,吴少诚与全谅谋袭陈、许,使数辈仍在馆。弘始得帅,欲以忠自表于众,即驱出少诚使斩之,选卒三千,会诸军击少诚,败之。弘察军中素恣横者刘锷等三百人,一日,数其罪斩之牙门,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自是讫弘去,无一敢肆者。李师古屯曾州,以谋郑、滑,或告:“师古治道矣,兵且至,请备之。”弘曰:“师来不除道也。”师古情得,乃引去。累授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以官与太原王锷等,诒书宰相,耻为锷下。宪宗方用兵淮西,藉其重,更授检校司徒,班锷上。

严绶以王师败,乃拜弘淮西诸军行营都统,使扞两河,而令李光颜、乌重胤击贼。弘不亲屯,遣子公武领兵三千属光颜。然阴为逗挠计,以危国邀功者,每诸将告捷,辄累日不怡。吴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帝崩,摄冢宰。俄为河中节度使。以病请还,复拜司徒、中书令。卒,年,五十八,赠太尉,曰隐。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B.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C.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D.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本是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此指与进士科并列的唐朝科举考试科目。
B.“两河”所指地区各朝代不相同,文中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河南、河北二道。
C.“出”指委派京官担任地方官,它与降职调往边远地方的“迁谪”含义不同。
D.“谥”指对逝去帝王、大臣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古代平民百姓死后也可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弘年少孤苦,锐意进取。父母双亡之后他依附舅舅刘玄佐生活;早年从文无果就矢志武学,通过自我奋斗再加上提携,仕途青云直上。
B.韩弘遇事果敢,忠于朝廷。他继任宣武军统帅后,不与朝廷叛逆为伍,立即斩杀吴少诚使者;向朝廷和部众表明忠心,出兵讨伐吴少诚。
C.韩弘治军有方,很有见解。察知军中刘锷等人一向骄横放恣,他严惩不贷,立威军营;当听说李师古修路来犯时,他料定李军不走此道。
D.韩弘养敌自重,顺时善变。严绶讨伐吴元济时,他派儿子领兵隶属李光颜,却暗中设计阻挠行动;李师道被杀,他便自请入朝留在京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其罪斩之牙门,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
(2)弘以官与太原王锷等,诒书宰相,耻为锷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出于单微。自为儿童,虽在戏弄,为等类所归。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县令邓邵试与语,奇之,听受业太学。后令复召为吏,乃避隐阳城山中。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乃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远近闻者,咸叹服之。

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伦后被征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至轮氏传舍。伦谓众人言曰:“吾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密持教还,而于外白署。比闻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惮强御,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大将军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选自《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
B.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
C.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
D.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古代的大学。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
B.“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指古代官府中副官或属员的通称,文中指掌管教化方面的副官。
C.“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后来泛指古代供传递情报、文书的人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D.“稽颡”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两膝屈拜于地,两手拱至地,以额触地,居丧、请罪、投降时行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寔待人宽容有度量。陈寔曾被同县的杨吏疑为杀人凶手,遭逮捕囚系,拷打审讯。等到陈寔当了督邮,还暗中嘱托许昌县令,以礼召见杨吏。
B.陈寔目光长远有预见性。陈寔受党锢之祸的牵连,因此在权臣张让的父亲死后独自一人去吊唁。后来又诛杀党人的时候,好多人得到张让的宽赦,保全了身家性命。
C.陈寔大度仁慈善教化。陈寔暗中发现了潜入家里的小偷,于是他巧借训诫子孙,感化了小偷,给了小偷改过自新的机会。
D.陈寔德行高尚名重于世。陈寔遇到好事推到别人身上,有过错则揽到自己身上,深得人们的敬重佩服;去世后吊唁送葬的人特别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2)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兴宗年十岁失父,哀败有异凡童。廓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轨;廓亡而馆宇未立,轨罢长沙郡还,送钱五十万以补宅直。兴宗白母曰:“—家由来丰俭必共,今日宅 价不宜受也。”母悦而从焉。轨有愧色,谓其子淡曰:“我年六十,行事不及十岁小儿。”少好学,以业尚素立见称。
②世祖践阼,迁侍中,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由是失旨。竟陵王诞据广陵城为逆,事平。州别驾范义与兴宗素善,在城内同诛。兴宗至广陵,躬自收殡,致丧还豫章旧墓。上闻之,甚不悦。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兴宗在直,请急, 诣朗别。上知尤怒。时上方盛淫宴,虐侮群臣,唯兴宗以方直见惮,不被侵媟。
③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兴宗出谓亲故曰:“鲁昭在戚而有嘉容,终之以衅结大臣,昭子请死。国家之祸,其在此乎。”顷之,太宗定大事。是夜,废帝横尸在大医阁口。
④初,吴兴丘珍孙言论常侵兴宗。珍孙子景先,人才甚美,兴宗与之周旋。及景先为鄱阳郡,值晋安王子勋为逆,转在竞陵,为吴喜所杀。母老女稚,流离夏口。兴宗至墨州,亲自临哭,致其丧柩家累,令得东还。
⑤后都督会稽军事。会稽多诸豪右,不遵王宪。兴宗皆以法绳之。三吴旧有乡射礼,久不复修,兴宗行之,礼仪甚整。
⑥泰豫元年,薨,时年五十八。
【注】①.蔡兴宗,南朝刘宋名臣。其父蔡廓、伯父蔡轨。②.春秋时期鲁昭公在父丧期间面带喜悦, 不知悲戚,最终被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兴宗在直,请急,诣朗别
(2)兴宗皆以法绳之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由是失旨(   )
A.美好B.命令C.心意D.意义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兴宗与之周旋( )
A.应酬B.对抗C.追逐D.交际
【小题4】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B.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C.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D.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
【小题6】第①段中蔡轨有“惭色”的根本原因是(  )
A.作为长辈,未照顾好孤儿寡母。B.拿了五十万钱补偿建房资金。
C.年龄大,见识少,比不上兴宗。D.没能有丰俭与共的家族意识。
【小题7】从②-⑤段看,蔡兴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远 鄙:边邑
B.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C.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信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用亡郑陪邻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夜,缒出 秦王与群臣相视
C.若亡郑而有益君   乃设九宾礼
D.人之力而敝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
【小题3】下列关于上面两个文段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见秦伯,一开口欲扬先抑,并站在秦国立场说话,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秦国与郑国订立盟约后,晋侯毅然决定撤军,并讲了一番“仁”“知”“武”的道理,这说明晋侯具有随机应变的胸怀与谋略,是个懂得知恩图报,没有忘恩负义的人。
C.蔺相如廷斥秦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这表现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
D.作者写秦王与群臣的“相视而嘻”这个细节,表现了他们的尴尬与无奈,也非常有力地衬托了蔺相如的智谋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