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书桌读书。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假如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也不高兴,因为男子的行为反复无常。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1 10:3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甲力辞。擢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王钺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遣其弟吴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乃援颜真卿河北故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赐告身,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实难允从。”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金进屯八里山,甲分兵进守诸关,金人知有备,引去。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
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罢之。又乞以皂郊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复通吴氏庄,岁收租四万斛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卒于官。
(选自《宋史·刘甲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B.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C.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D.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并非同一概念。
B.讳,文中指古代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C.告身,委任官职的凭据,类似后世的委任状。这反映了古代“以文书治天下”的特点。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B.刘甲忠于国家。刘甲到四川任职,吴曦已经和金国勾结,两次派人拉拢刘甲,都被刘甲拒绝,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C.刘甲深受信任。有官员不和,朝廷写信问他,又让他转告一些事,让他探访蜀地人才;西部边境的很多事都让他决定。
D.刘甲廉洁自律。在他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将领们纷纷以互相送礼的名目行贿他代理四川制置司事时,下令取消了此项名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
(2)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

同类题3

《贞观政要·崇儒学》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贞观十四年诏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并前代名儒,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加优赏,以劝后生,可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其尊儒重道如此。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初践祚 践祚:登基、即位
B.稽式旧典 稽式:取法
C.随方晓答,援据详明 随方:随意
D.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懿德 :美好德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着意文治,设置弘文馆,崇尚儒学,确立周公、仲尼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B.贞观二年,唐太宗广收天下儒士,加以赏赐,下令他们聚集到京师,破格提拔了不少儒生。
C.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下诏对梁代、北周、陈代和隋代的诸多名儒,以及占子夏、公羊高等二十一人,给予褒扬和尊崇。
D.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让颜师古考定五经,考定完毕,又下诏让房玄龄召集诸位儒生讨论,大家一致认同并叹服颜师古,太宗也大加赞赏。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
(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3)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小题4】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唐太宗在“崇儒学”方面做了哪些重要事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故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它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注①馘: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阃寄:阃寄指边境将领。③裒:聚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 诋:抨击
B.特其谴,徙之塞上   薄:减轻
C.予尝《春秋》以来   按:依照
D.予谨之     识:记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故直谏为重于时 若舍郑为东道主
B.以其所忧郁发之诗歌文章 又杂植兰桂竹木
C.故宰执仇君者亦报罢 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茅子受读题之曰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B.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C.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D.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青霞先生敢于直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宰相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C.沈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故人俞君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使之流传。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2)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3)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