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文言句中画线部分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B.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
C.余方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 把图纸藏起来
D.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放置杯子在那里就粘着在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08 11:5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淳化三年举进士,补伊阙尉。成平中,徙知壁州,未行,上章言边事,召对,拜殿中丞。久之,直史馆、知浚仪县。俄上言曰:“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伏见唐开元二年选群官,有宏才通识、堪致理化者,授刺史、都督。又引新授县令于宣政殿,试理人策一道,惟鄄城令袁济及格,擢授醴泉令,余二百人,且令赴任,十余人并放令习学。臣欲望自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上颇嘉其好古。迁太常博士、京西转运使。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父寻卒,上复诏权夺。大中祥符中,使契丹还。就拜起居郎,改陕西转运使,赐金紫。陈尧咨知永兴,好以气凌黄目,因表求解职,不许。尧咨多纵恣不法,有密言其事者,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徙知邓州。八年,黄目入判三司三勾院。天禧初,马元方奏黄目职事不举,遂分三勾院,以三人掌之。黄目罢任,奉朝请。逾月,拜兵部员外郎、知制诰。黄目属辞淹缓,朝议以为不称职。时以盛度知京府,辞不拜,即迁黄目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度为会灵观判官,两换其任。仁宗升储。明年,徙潭州。长沙月给,减于荆渚,特诏增之,又谕以寄任之意。五年,代还,知审官院。黄目以风疾题品乖当注,改知通进。数月,求外任,得知亳州。俄所疾加甚,卒,年五十六。黄目面柔简默,为吏处剧,亦无败事。有集五十卷,又撰《学海搜奇录》四十卷。

(节选自《宋史·乐黄目传》)

注题品乖当:考评政绩不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B.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C.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D.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夺,古代官员居父母丧时,虽然丧服未满,但朝廷强令m仕。
B.金紫,金印紫绶,黄金印章和紫色绶带,后代指高官显爵。
C.奉朝请,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
D.代还,出任外官的朝臣在一定年限会被其他官员替换而回到京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黄目熟悉古制,上书介绍。乐黄目曾经上书介绍唐朝开元二年选拔官员的事情,在介绍对新任县令的考察时,陈述了朝廷的具体做法以及最终的结果等。
B.乐黄目不计私仇,客观公正。陈尧咨任永兴知军时经常欺凌乐黄目,乐黄目想免除职务没被允许;后来有人密报陈尧咨放纵违法,乐黄目访察后据实上报。
C.乐黄目写文缓慢,朝臣非议。乐黄目写文章比较慢,朝中大臣认为他不称职。此时因为盛度不愿意担任京府知府,就让乐黄目暂代,并两次替换他的职位。
D.乐黄目面目和善,为官认真。乐黄目为人简约、沉静,曾经担任过转运使、知审官院、毫州知州等官职,在官任上处理比较繁多的事务,没有失败的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
(2)长沙月给,减于荆渚,特诏增之,又谕以寄任之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法正字孝直,建安初,天下饥荒,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郑度说璋曰: “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十九年,进围成都,璋稽服。先主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或谓诸葛亮回:“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法孝直为之辅翼,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邰屯守,身遽北还,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举众往讨,则必可克。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B.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C.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D.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服,拜服,敬服。古有“稽首”之说,跪拜礼,行礼时先拱手胸前而拜,后叩头至地。文中指的是刘璋向法正投降。
B.都畿,京都及其周围地区。“都”指国都,“畿”原指天子直接管辖的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
C.尚书令,官名。秦始置,汉沿置,本为少府属官,掌章奏文书。到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揽政令的长官。
D.尊号,尊崇皇帝、皇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自唐代起又在帝、后称号之上再加称号。文中指的是刘备登上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正久不得志,渴望投靠明主。他早年依附刘璋,一直未得到重用,遇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后,就和好友张松商议一同拥戴刘备,并且暗地向其献策夺取益州。
B.法正恩怨分明,然而胸襟不广。他任蜀郡太守后,对以前别人一餐饭的恩德,又或是极小的怨恨,没有不偿还报复的,有人认为他过于骄纵蛮横,对其不满。
C.法正多谋善断,能够预见成败。他看到汉中空虚,就建言刘备机不可失,相机夺取;定军山一战,也是因为法正的计策,黄忠才得以大破曹军,斩杀了夏侯渊。
D.法正智术甚奇,无奈英年早逝。诸葛亮与法正所崇尚的理念不一,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刘备自立为王之后,法正担任尚书令,可惜他四十五岁就去世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2)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 )
A.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B.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C.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D.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
C.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D.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斥候,侦察兵。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鲁莽,匈奴内讧后,苏武受到牵连。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是为了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绳子
B.乃以秦王属吏 属:交付、委托
C.沛公又让不受 让:命令
D.沛公然其计  然:认为……对、同意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有气量,做事有分寸。秦王子婴投降,将领们主张杀死他,刘邦认为他已是投降之人,再杀不吉利。
B.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C.刘邦深谋远虑,善笼人心。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严明法纪,拒绝百姓酒食,大获人心,得到拥护。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