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加横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悟已往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易安
C.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行休
D.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8-16 10:2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① ),破灭之(② )也。或曰:六国互丧(③ ),(④ )赂秦耶?曰:不赂者(⑤ )赂者丧。(⑥ )失强(⑦ ),不能独(⑧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⑨ )攻取之外,(⑩ )则(⑪ )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⑫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⑬    )先祖父(⑭ ),(⑮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⑯ (⑰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⑱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⑲ ),奉之(⑳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矣。至于 颠覆 ), )固 )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此言 )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对第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作者主要用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B.课文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C.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将土地拱手与人,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激发了敌人的侵吞欲望,遗患无穷。
D.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做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
【小题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