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B.琴书以消忧 君子庖厨
C.老吾,以及人之老  少仲尼之闻而伯夷之义
D.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八风 欲辟土地秦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9-28 07:4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时俗之工巧兮 时俗:世俗
B.竞周容以为度   周容:苟合取容
C.忳郁邑余侘傺兮 侘傺:失意的样子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贫穷,困苦
【小题2】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心胸。
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小题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表达了屈原不被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
B.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引出议论感叹。
C.诗中表明了诗人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的处世态度。
D.诗中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李桢①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李桢:字维卿,号克庵,明朝人。②刘:杀戮。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秦 摈:放弃。
B.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C.犹且俯首听命,过不遑 谢:道歉。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 帝:称帝。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其暴邪/若是,则六国无术自存乎
B.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秦者也/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独存,虽王可也/少,月出于东山之上
D.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彼不用也/穷山之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3)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小题4】试围绕六国破灭的原因,简要概括李桢的观点与苏洵的观点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