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苟余情其芳 自可断来
B.家来贵门 多后世人
C.忍而攘诟 进不入以离
D.得府君书 始还家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25 07:4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越国以远 鄙:把……当做边邑
B.用亡郑以陪邻 焉:从哪里
C.若不秦 阙:侵损、削减
D.吾还也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小题2】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小题3】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例:夫晋,何厌之有
A.邻之厚,君之薄也B.微斯人,吾谁与归C.以其无礼于晋D.竖子不足与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不义 亡:逃跑
B.秦时与臣,    游:交游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拼力厮杀
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沛公“善于应变”和项羽“优柔寡断”的一组是( )
A.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B.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项王默然不应
C.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项王默然不应
【小题3】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D.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家 谱 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爭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 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 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馀,以易新琴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 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 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 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 仁孝之君子能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

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 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B.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C.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D.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人而聚   率:大抵
B.出门而其父兄 诳:欺骗
C.以易新之品者 荐:祭祀
D.通于《六经》之大   指:指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幼时丧母,内心不能宽解,所以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常拉着长辈的衣服要她们 讲己故长辈的旧事。
B.归有光家族长期没有分家,家族人口众多,里面有一些贪鄙诈戾之徒,他们的行为都是 不和礼义的。
C.归有光读了归氏家族留下的古籍后,为一些族人的种种劣行感到悲愤和羞愧,认为他们 不配做素节翁的后人。
D.归有光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生活清贫,未能取得一官半职,但他考察天下乱治、百姓 利病,内心常有隐忧。
【小题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