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⑴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
⑵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0-03-01 10:2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中写贾宝玉与林黛玉共同葬花,宝玉要求“水葬”,黛玉却认为“水葬”把花糟蹋了,要求“土葬”,感觉花随土化了,更干净。
B.《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虽然深爱丫头鸣凤,却最终屈从父辈用拈阄为他定的亲事,匆匆完婚。
C.《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发矫诏召集义兵,各路诸侯歃血为盟,推举袁绍为盟主。后来袁绍不发粮草,孙坚背约,各怀私心,纷纷散去。
D.《巴黎圣母院》中写1482年1月6日,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众人热烈的喝彩。
同类题2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B.宝玉去看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到:“莫失莫忘,仙寿永昌。”紫鹃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C.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倍感伤心,不禁感怀身世,于暮春时节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写下了抑郁不平之气的《葬花吟》。
D.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去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E.就在吴荪甫等待眼前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一个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看赵伯韬,背叛了自己。吴荪甫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已去了呀!”
同类题3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阴险小人希普企图占有维克菲律师的产业,还企图占有律师的女儿阿格妮丝,大卫的姨婆破产也是他捣的鬼。但最后他的阴谋并未得逞,密考伯揭穿了他的罪恶行径。随后密考伯一家移民海外,并在那里大有作为。《大卫•科波菲尔》
B.王熙凤将尤二姐骗进府中后,一面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一面又对尤二姐进行挖苦辱骂。胡太医让尤二姐吞下虎狼药后小产,尤二姐遂吞金自杀。(《红楼梦》)
C.出嫁不到一年,梅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后,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梅抑郁成疾,吐血而死。(《家》)
D.住进伏盖公寓的第三年,高老头要求换到每月四十五法郎的最低等的房间。他戒了鼻烟,金刚钻、金烟匣、金链条等饰物也不见了,他不再是一个神秘的有钱人,活像一个可怜虫。(《高老头》)
同类题4
下面有关《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内容的说法,
不正确的两项
是
A.《三国演义》中面对曹操一意孤行伐刘备、刘表之举,荀彧从大局考虑劝阻无效后哀叹:“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B.《红楼梦》中黛玉在怡红院门前吃“闭门羹”误会宝玉,次日又勾起伤春愁思,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写下《葬花词》,令人动容。
C.《红楼梦》中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因开门稍慢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D.《三国演义》中姜维教马遵将本部军马,分为四支:自引一军伏于城东,如蜀兵到则截之;太守与梁虔、尹赏各引一军城外埋伏。梁绪率百姓在城上守御。
E.《红楼梦》中两则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和“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分别是爆竹和海灯。
同类题5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
不正确的两项
是
A.《红楼梦》第五回通过对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描写,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是全书的总纲。
B.《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分别是: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C.赤壁之战前,蒋干自告奋勇到江东劝降,周瑜巧设“苦肉计”,诱导蒋干盗走事先伪造的蔡瑁、张允的“投降书”,生性多疑的曹操果然中计,杀死了蔡、张二人。
D.克劳狄斯觉察罪行败露,借哈姆莱特错杀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他去英国避难,却在国书中威逼英国国王见到哈姆莱特后立刻将其枭首。
E.鲁迅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涓生和子君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目的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