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6-04 04:0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我与地坛(节选)》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A.“我”能够重拾生活信心离不开母亲的理解与关怀,后来“我”发表文章时也希望她还活着,渴望可以与母亲分享自己的成功。
B.上帝过早地召母亲回去,使“我”失去了人世间最大的依靠,生活由此变得更加艰难,这也最终令“我”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C.运用多重对比表达出“我”对母亲无比强烈的愧疚与思念之情,如“我”创作有成与母亲含恨而去对比,母亲去世的现实与希望母亲健在的愿望对比。
D.与读者如朋友般娓娓倾诉的语言,看似很随意,实则融合了“我”自叙、自省的意味;这些饱含感情的文字,很容易激发读者与“我”产生共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著《爱情问题》,江苏文艺出版杜1995年版)

【小题1】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
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小题2】(1)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母亲要陪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
B.文中第1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3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
C.文章第2段和第5段两次写到了“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文章第3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关注着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E.文章第6段写母亲临终前,“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强调两个“艰难”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深深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