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看黄河的日子
王安忆
①去看黄河的日子,都是在起风的天气。第一次是在郑州的花园口,风几乎将我们推下大坝。人们告诉我,在涨水的季节里,黄河就在我们站立的地方。黄河看上去混沌而苍茫,凝滞不移窄窄的一条。风呼啸而来,将沙石袭击我们,天都暗了。我在心中复习着历史书上每一次的黄河决堤和改造的记录,每一次的决堤和改道都为我们带来了政治与经济生活的改变。最近的一次是蒋介石为阻挡日本兵,在此处扒口,淹没了无数村庄和县城。往日里读过的书这时竟有些生疏,我们是黄河的儿女这一个命题也有些含糊,不如诗歌里唱的那般清晰肯定。
②再一次看黄河,已经到了陕北的佳县,也是一个大风天。那是比花园口更强劲的风,沙粒却细密多了。它是无声无息地腾地而起,烟雾一般,在车窗前弥漫开来,然后便听窗玻璃上极细密而有力的敲击声,窸窣一片。汽车如同搁浅的船一般停下了,硝烟一般的黄雾渐渐清散,汽车爬上了山。佳县是一个坐落在山头上的城,临着黄河,是当年宋、金、夏激烈争战的要塞,一千年里战争无息,最近的一场战争是在七十年代初期,保皇派们占据了佳县,一天当关,万夫莫开,造反派们攻打了一年有余而无战功,俗称“铁佳州”。这时我们还没看见黄河,风沙是柔韧地包围着我们,透过黄雾般的迷沙,我们看见了蓝的天空和红的日头。我们知道,我们已到了制高点,黄河就在我们脚下。然后,我们就看见了黄河。汽车在沿河的公路上驰了一段,河对岸是另一个省份的千沟万壑的土地,我们听司机说一个灾难的故事,就发生在三年之前。白云山庙会时候,一条渡船在河心覆没,几十名虔诚的求签者丧生。转眼间我们爬上了山,到了白云观的脚下,风沙如潮如涌,四下里十分寂静。在我们登临白云山的时候,黄河成为我们的背景,对岸千沟万壑的土地,成为我们的背景。当我们偶一回头,便惊异地发现它们是那样沉寂无语地迫在我们身后。
③后来,我们下山,驰回佳县,去香炉寺。车停在岩边,我们步行穿过城墙的荒芜的城门,走下山道,远远已看见有一精致淡泊的小寺,立于岩头之上,黄河在那岩头下不动地流淌,风卷黄沙,如歌地行走在山崖与黄河之间。然后我们返身离去,告别黄河。然而,最惊心动魄的一刻却发生在这告别的时刻。就在我们返身向回走去的那一刻,我忽然看见了峭壁上的金代古城墙。巨大的石块垒起的墙垣,沿了山崖,静默着矗立在风沙蔽日的苍茫天空之前。我惶惑地朝了城墙面对的方向看去,我看见了黄河。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黄河,这也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黄河。霎时间,许多厮杀的战争场面在黄河畔演出。刀枪铿锵,血肉横溅,战马嘶鸣,杀声如雷。江河是天然的屏障,以此分割了地域、国家、人种、民族,于是,所有的历史便从这人类第一个舞台上开始了。风声贴地而起,如同一首一千年一万年的悲歌,风沙粗暴又温柔地敲击我的身躯,想要唤起我对几千年的祖先沉睡的记忆。多少从侵略到融合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人马厮拼中,强大的血统得以劫后余生,我便是这有幸生存的民族的一脉血液。城墙断断续续,巨石与巨石之间,杂草丛生,有黑色的鸟扑来。城墙与悬崖连成陡峭的一壁,濒临黄河。黄河对岸另一个省份的沟壑大地,如恶浪澎湃的黄土的海洋,无边无际,与浑重的天空融为一体。我背了黄河走向城门,黄河复负在我的背上。我最终真走进黑暗的城门,触摸到残留的铁销的遗迹。门洞如深深的隧道,黄河最终消失在墙的废墟后面。
④风声骤起,这便是去看黄河的日子。
【小题1】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第1段中说“我们是黄河的儿女这一个命题也有些含糊”?
【小题2】阅读文章内容,按要求理解、赏析下列语句。
(1)第3段中作者写到“风沙粗暴又温柔地敲击我的身躯”,如何理解“粗暴又温柔”这一看似矛盾的词语?
(2)第3段中作者写到“刀枪铿锵,血肉横溅,战马嘶鸣,杀声如雷”,这几句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
【小题3】文章第4段写到“风声骤起,这便是去看黄河的日子”,联系全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作者在第1段中写到“往日里读过的书这时竟有些生疏,我们是黄河的儿女这一个命题也有些含糊,不如诗歌里唱的那般清晰肯定。”请引用一句古诗词,说说“诗歌里唱的”黄河、人们熟悉的黄河是怎样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4 06: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写因管道漏烟,邻居家的油烟灌满了自家厨房,为下文写邻居家油烟的气味作了铺垫。
B.作家对第一家生出好感的原因是,他家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这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C.文中描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语言质朴、亲切,充满着浓浓的生活味道。
D.本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气味”串联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象征了不同人家的生活风格。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小题3】文章最后写到艾草的气味,然后结束全文,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角落

王安忆

(1)关于这街角,最平的记忆是布店。这已经到了繁华马路的尾上,渐入清静,多是住户人家。卖的多是些普通布料,裁好的衣片、裤片、口袋布、鞋面布。看上去有些冷清,其实生意是足够做的。

(2)冬天的时候,女店员手里抱着热水袋,在柜台里边,踱来踱去。太阳照进去一个角,有一种空旷的明亮。勤快的、上了些岁数的老店员,啪啪啪翻着布匹,裹紧了再插回车架上,那声音是清脆的。隔壁弄堂里有多个老熟人,常过来剪布料。有时并不剪布料,也进来与他们闲话几句。还有时候,弄里人吵架也能吵到这里,让店里人来公断。店员们此时便收起脸上淡泊的表情,流露出些热心,两面劝说。大多数时间,是站在柜台里面,通过街角的门,看街上过往的人和车。

(3)那里边的布料,似乎多是寒素的颜色,这也加强了它的清寂。这倒是与街角的气氛很相符。店面前的方对,粗看不觉得,细看使觉出精密与细致。方型的水泥对,虽然没什么花饰,可是平展,合缝,均匀。街道树,投下树叶的影。都是素净的颜色,以线描为轮康,像那种朴素的工农化的黑白电影。

(4)布店,是街角一段可纪念的日期,它仿佛代表着一种生活:安稳,实际,细水长流。之后,情形就大变了。好像,先开始,街角两边,相继推墙开店。一爿爿的店开出来,实什么的都有。奇怪的是,这里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繁华,只是杂乱。隔条街的闹市,似乎暗中有一道分水岭似的,就是漫不过来,这里终是梢上的阑珊气象。所有的那些店铺,都处在关和开的交替之中,经营的内容不停转换,就在这此起彼落之间,那间布店隐退了。而人们似乎也早将它忘记。那些店员到哪里去了呢?如今这么多的店老板和店员,也早将他们埋住了。

(5)店铺,在频繁的更替开关之中,亦进行着纵横捭阖。店面在扩张,豪华,摩登,甚至有了霓虹灯。

(6)这时候,那关闭了店门忽又洞开。说它“洞开”,是因为这一回,它真的成了一个洞穴。它的所有室内装修,全被敲掉,裸露出水泥的壁和地面。在这洞穴里边,低廉的,因囤积过久染了污溃锈斑的布,一大卷一大卷堆在案上。

(7)店员也变得粗鲁和聒噪,他们高声大气推销着布匹,慷概接受还价。还有人用高音喇叭在门口叫卖。这一回,可真吸引了过路人。人们从这洞六里,大卷大卷拖走布匹,管它用不用着。买的人掏空口袋,卖的人则血本无归,两下里都亢奋着,热汗流淌,声音都嘶了。待到布匹出空,洞穴重新闭上,那街角就不再是原先的,而是另一个。

(8)倘有时间和心思细想,那么,这一会,布店是彻底没了。

(9)终于有一日,有人来凿这街角的水泥墙面了。等装修完,人们看明白了,这里要开一家咖啡馆。方才发觉,这街口什么店都有,就是没有咖啡馆呢!

(10)这应如事信,周围都是忙碌的生计,此起被伏的争与退。它那艳丽的情调,一般来说,比较适合上演言情剧。它的门也装饰起来了,墨绿的宽边,中间的玻璃,圈着黑色金属的曼陀罗花叶,把手是金灿灿的一个钢球,里面挂一个牌子,写着英文字母:CLOSED。于是,人们便等着有一天,这牌子翻过来,上面的事母变成:OPENED。)又有多少车流人流过去,有一日,下午四五点时分,路人看见,临窗的案前,左右挽起的幕帷之下,面对面坐了一双男女,面前放了高脚玻璃杯,杯边卡了一检樱桃,杯里是不知名的色泽清冽的液体,两人额首默坐。不知什么时候,正刷拉开了帷幕。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第(2)段为什么花费不少笔墨描写布店的店员?
【小题2】请从语言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分析“这一会,布店是彻底没了”的意蕴。
【小题4】本文写了街角的多种变化,试加以概括,并谈谈你对这些变化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台湾的小众
王安忆
自从接触台湾的出版业,学得了一个名词,就是“小众文学”的“小众”。显然是相对“大众”而命名。这一个简单明了的划分是从接受的立场生发的。于是,无论多寡,读者还是走进了写作的生活。有时候也会问一问自己:谁读你的书?
从销售的量看,我大约是归“小众”的,我也情愿归“小众”。决不是对大众有什么蔑视,而是自觉不够有大众对时代的热烈和激奋,常是居于寂寥的个人的内心,那当然是不能期待于太多人注意的角落。
本来,不大有机会去思想:“小众”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群。因是生活于“众”内,时久天长,谙熟得很,似乎已是水乳交融。挤挤挨挨的人中,再不相关,也终是唇齿相依。所以就站不出来,审视自己的受众。然而那年到台湾,这个问题却忽地第一次跳出来。
大约是因为疏离,一下子走不进去,就只得站开了看。还因为“小众”这个名称是台湾兴起,台湾便成了“小众”的策源地,就有些寻找源头的意思了。
到台湾,最先扑面而来的是,台北街头,汹涌而过的摩托车流。摩托车手多是罩着头盔,有的还戴着阻隔废气的口罩。看不清他们的面容,只有他们的身姿,是紧张和激越的,而且彼此相像。有些像科幻片里的太空人,或者玩具铅兵。他们坐在不熄火的腾腾跃动的车座上,只等前方路口交通灯一变颜色,哗地驶去。这真就是大众的身影,数量的大,以及效率,和时间赛跑的雄心,造成了一个行动的世界。在这世界里,那个“小众”的静思与玄想,还有栖身之地吗?他们不会变得太过虚无?可是他们不在其中,又在何处呢?
车往山上走了。离开闹市,耳根刷地静下。清晰可见一片雾游过来,朦胧了视线,再又飘飘摇摇地游走,真是仙境。车所停靠歇息吃饭之处,均有茶农开的茶店。不忙着买卖,先坐下,聊天,一边点火煮水。用小量子从茶袋里舀出新茶,倾进紫砂茶壶,滚水冲入。第一浦不喝,洗茶杯茶盘;第二浦才斟上,半口多的一盅。即刻,茶香满口。然后才谈交易。虽是一斤半斤的生意,也是寸步不让,每次压下五十元都须煞费心计和口舌。这是劳动的大众,跟“小众”无关。他们凭一双手吃饭,看人的眼光是直的,取钱交货的手掌心向天,良心也可向天。没有一点不该,所以就没有什么商量的。他们其实是过着一种哲人的生涯,不是用脑,而是用手足。田里的作物一日一日养大,成熟,变成衣食,思想也有了果实——人,便是为此活着。在寻找“小众”的路上,我显然走了歧路,好在并未白走。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存在着,像杯子中曼妙的嫩叶。这让我隐约有了关于“小众”的启发。
在高雄,我去了“眷村”。何谓“眷村”?1949年后,失利的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自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聚焦在一起,形成村落,使命名为“眷村”。其实有点像军队的“家属大院”。看一下“眷村”整条街上的餐馆招牌,就够我大吃一惊:重庆小面,上海小笼包、东北水饺……在“眷村”人到来之前,无法种植小麦的台湾人从不吃面食,“眷村”人用面粉把重庆小面改良为牛肉面,从此,台湾牛肉面成为台湾最著名的美食之一。而饮食的背后,是依依眷恋的故乡。每一个招牌背后的主人,肯定都有在大历史时代留下的记忆。我看着车窗外,这些人的脸重叠在一起,就有了一种历史的印记。历史悄然改变着一个人生活的底色,这应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记忆。这也是大众啊。但“小众”的自觉大约就来于此。
还有台南的大天后宫,那密密稠稠的烛火,且是象征大众的祈愿。都是微小的,贴己的愿望,可集在一起,却是壮丽。这些烛火挤得都能听见喊喊嚓嚓的声响了,五色的缎带也在风中切磋出寒牢声响,在虚空里盛满着热闹的人心。那热闹的缝隙里面,虚空穿墙而出,可就是“小众”?他们的清寂面容,映在烛火的溶溶光影。在那些结实,平俗,甚而难免粗砺的祈祝里面,是否寄寓着他们乖决的性情?给这热闹里注进一点警醒。
我猜想,“小众”大约就是这样包在大众里面的。在台湾仅去过一家书店,就是诚品书店。书店外车流滚滚,门口的小吃店前也是排着长队,热闹非凡,但是一推门进店,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依热是很多人,但听不到任何声音。他们或站,或倚,或坐,或凝眉,或微笑,或冥想……书店隔绝了闹市.他们每个人也隔绝了彼此,将自己关在大漠雄关的古战场,关在才子佳人的温柔乡,关在诗词歌赋的韵文里,关在诸子百家的思辨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真实,我感觉看到了渐渐渗进大众之中的“小众”。
那么说,“小众”分明是布在大众里面了。那摩托车流,玩具铅兵一样置在掩护下的脸上,是什么样的神情?他们急骤地掠过,掠过,力不可挡,在那行动的身体里,有着如何的内心?是一个大秘密。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什么是“小众”,作者在台湾忽然想去解答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作者对台湾不熟悉,可以看得更加客观,更加清晰。
B.作者将车流中的人们比作“玩具铅兵”,除了表现行人之多以外,也是在说明作者当时认为这些行人不是独立的个体。
C.作者描写“眷村”,主要从饮食角度暗示历史对“眷村”人的影响。表达了台湾人思念故国这一中心主题。
D.在描写天后宫的人群时,作者说他们“都是微小的,贴己的愿望,可集在一起,却是壮丽”,表现作者意识到了“小众”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为后文的领悟作铺垫。
E. 全文写了作者在台湾的经历,还有对问题的探寻,构思巧妙,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有得出答案,但是过程依然耐人寻味。
【小题2】试解释“在寻找‘小众’的路上,我显然走了歧路,好在并未白走”。
【小题3】这篇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主要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4】赏析画线的句子。
【小题5】如何理解结尾段,并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洗 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B.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C.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D.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小题2】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文字的生命
王安忆
①什么是母语?它是与生俱来,而不是后天学习的。后来学习的语言再怎么都是有隔膜的,和你的生命、血液没有直接关系。“母语”这词起得很好,不意味所有的语言,而特指那个和你有特别亲密、骨肉相连的语言。
②中国文字是方块字,它不像拉丁文字,音形相应,和语言关系紧密,就可保存于日常会话。中国文字却很容易遗失,一个不识字的人,完全妨碍他说话表达。但它的象形性却又有一种结实。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华人较早定居当地,并且和本土人融合。他们不会说华语,风俗也已经混淆,可是我们却可以在房屋的梁柱、门额、窗楣看到中文。它们端端正正书写下来,然后涂上鲜艳的漆色,有的还贴上金箔,很显然,是被很隆重地对待。可是写字的人并不知道字意,当然,都是一些吉祥和宝贵的字词,他们也不会念读,只是将它们当作一种装饰。
③这让人感动,想象这些汉字,是经过怎样的路途和遭遇,又是寄托着怎样的祈愿和祝福,绕过海峡,也许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呢,然后又如何一代传一代,丢一些,留一些,散开来,拼起来,还有一些变异和改样。他们是当作族徽、祖训、家规、铭文,或者是避邪的护身符?这就是象形字的坚韧,它是神散形不散,但同时,只要形在,总能够挽回一些精神。拉丁字,是抽象的编码,有科学性,对于运用和记忆比较有效。我们的方块字却有物质感,它就像钉子似的,凿进视觉的印象。中国汉字和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具有共同的特性,它对于记录是最方便保存的方式。人类历史以前是记录在石头上的,如纪念碑、庙堂、圣母院,但是一场战争、一次宗教改革、一次革命,就可以把它摧毁掉。后来有了文字和纸张,有了印刷术,历史的记录就变得坚固,能够从革命、大火、战争中得以生存,因为印刷术可以将书写无穷无尽地复制。
④其实,阅读行为随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爱好,就是喜欢听别人说话。在任何一种组合的群体里,总有一个特别会说话的人,而其他人则很热衷听他说话。为什么会有这种说和听的爱好呢,我认为就是语言的魅力。而母语,因为有共同的认知,便产生共同的想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也是想象力的活动。
⑤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时候,村庄里有一个男青年,读过高中,在当时农村是很少有的高学历。他本来就爱说话,再加上语文教育,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大家都非常爱听他说话。当时生产队通常给每个男性壮劳力每一工评定十分,但一定要评出高低。减谁的好呢?最后就减他的,定给他九分半。理由是他一旦打开话匣子,周围的人都不干活了,锄头都扎在地里,听他说话,耽误了劳动生产。这理由听起来有点儿荒唐,但是可以想象他讲话多么好听。民间有一些人也许不认字,不会书写,但在他们讲、我们听的时候,彼此已经在过着一种写作和阅读的生活了。
⑥生活中的缺陷使我情愿与自己的生活保持距离,我特别需要一个和我实际度过的世界不一样的空间,我不是要藏身逃避其中,而是它让我对现实的遭遇有抵抗力。书本就是这样的空间。当然它也许加剧我不喜欢现实生活的程度,因此又需要经历更多的生活,读更多的书,度过这个分裂的时期。毕竟小说家不喜欢生活,不读书,是无法写小说的。
(选自《小说与我》,有删改)
【小题1】依据文意,中国文字有哪些特性?
【小题2】文章第⑤段讲述村庄里男青年的故事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析标题“文字的生命”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