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板门神
曹文轩
(1)“板门神”是陈三的外号。我们老家的门,都为两扇,门板很高。因陈三个头十分高大,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因此地方上的人都叫他“板门神”。
(2)因为力气大,性又刚直,陈三从未向人低过头。
(3)那年的春天常暖和,只几天的工夫,春风就吹得绿柳缕缕,贵花满地。就在这样一个蛮好的季节里,陈三的小女儿又生病了,那天,陈三背着小女儿到了地头,照例将她放在田埂上,让她自己去玩耍,他下地干活去了。往常,小女儿就会在田埂上走来走去,或去追一只蜻蜒,或蹲下来去采草丛里的花,是很快乐的。但今天发蔫,坐在田埂上竟不动弹。临近中午时,陈三朝田埂上望,见小女儿竟然在田埂上躺下了,他便丢下工具来看小女儿,他叫她,没有回答,伸手一摸地的额头,觉得她有点发热,但也不是热得很厉害。他想回到地里再去干活,又有点不放心,便向地里干活的人说:“丫头怕是生病了,我带她去医院。”地里的人说:“那你就快去吧。”他抱起小女儿,一气走到镇上医院。医生扒开小姑娘的眼晴看了看,又转动转动她似乎有点发僵的颈,一通检查之后,告诉陈三:“怕是得的脑膜炎。”陈三一听,双腿就软了,因为他以前得病死掉的两个孩于就是死在脑膜炎上,他心里很清楚这病的厉害。他抓住医生的手:“你得救救她,救救她,求求你,求求你。”眼睛却直勾勾地朝病床上似乎睡着了的小女儿看。
(4)挂了一夜的吊瓶,陈三也眼不眨地守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看,小女儿脸色已经苍白如纸了。两只
小于紧攥拳头,双目紧闭,任怎么叫她,也没什么反应。
(5)医生说:“得送到县城医院去,才有救。”
(6)陈三对小女儿说:“我马上就来,我马上就来。”一边看着,一边走出门去。
(7)他要向人家借钱。到县城医院,得花一大笔钱,他到处借,然而,他所认识的人都穷,怎么也凑不足钱。
(8)有人说:“找刘书记,让大队里解决几个钱。”
(9)陈三就去找刘书记。
(10)刘书记态度冷淡,刘书记一直对陈三不快活,十多年前,刘要做书记时,陈三说了一句很蔑视人的话:“十三张牛屎饼子高,也能当书记。”刘书记是个矬子,陈三从来就没有将他当碗菜看。话传到刘书记平朵里,就牢牢记住了。
(11)陈三很无趣,得了一句“大队里没有钱”,掉头就走了。
(12)回到医院一看,小女儿嘴唇已经发紫,摸摸她的手,觉得凉丝丝的,陈三要哭了。看的人就催他:“还不快去想想办法?”小女儿好一副乖样子,乖得一只猫儿似的静静地躺在那儿。陈三用手摸她的脸蛋,叫她的名字,但小女儿就是不肯答应他。
(13)医生又说:“得赶快往城里送。”
(14)陈三出了医院,大步直走,走到刘书记家门口时,双腿瑟瑟地抖,他低头走进屋去,看见刘书记正盘腿坐在椅子上抽烟,“扑通”一声跪下了:“教救我的孩子。”
(15)刘书记大吃一惊,指着他:“你……你怎么能跪下?”
(16)陈三低垂着头,口中讷讷:“救救我的孩子……”
(17)刘书记连忙走进里屋,拿出三十块钱塞在他手里:“快送孩子进城。”
(18)小女儿三天后醒来了,但从此失去了从前充满灵性的目光,总是呆呆地看人,看他,看风中摇曳的树或啄食的鸡,并且不再说话。
(选自“曹文轩小说馆”《艾香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两次失子之痛后,陈三对小女儿倍加呵护,即使去地里干活,也把她带到身边。
B.陈三个子高,力气大,在田间劳动时见小女儿生病,抱起就走,一直走到县城医院。
C.“板门神”本来威风凛凛,但因为要急救小女儿,这才不得不向人求助,低头借钱。
D.作品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陈三这位农民形象。
【小题2】第(3)自然段开头一句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第(10)的自然段可否删掉?为什么?请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方面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05:0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方

曹文轩

①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②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③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④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甲:___nà)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⑤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⑥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⑦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⑧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⑨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⑩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乙:___zào)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⑾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句歌词: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⑿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⒀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小题1】依据拼音,在甲、乙两处填上相应的字。
甲: nà_____________ 乙: zào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面对一群“在路上”的旅人,作者不写他们归家或远行,却宕开一笔,写他们“离家的欲望”,探讨人类心灵生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
B.作者让离乡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最深广的悲悯情怀。
C.第一段“他们正在路上”是作者对人生认识的形象化表述,因为他认为人生就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D.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抽象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E.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劳苦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
【小题3】从第⑥段看,“前方”指什么(用两个字概括)?根据文意,概括回答“前方”有哪些特点(每条不超过5 个字)?
【小题4】根据文意,回答后面的问题。
“即便是终身未出门,或未远出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上。”
(1)这里的“家”有哪些含义?“路”实质上指的是什么?
(2)联系全文,谈一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从全文看,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 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小题2】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景
曹文轩
有那么一个人突然走向了我们,倒也平平常常,并未见有山有水。但有人对这个人的底细却有所了解,说道:“这个人是有背景的。”于是,人们再去看这个人时,就用了另样的眼光——仿佛他不再是他了,他加上背景,所得之和,却要远远地大于他。当我去冷静地分析自己时,我发现,我原也是一个“有背景”的人。
我的背景是北大。
我常去揣摩我与北大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背景,我将如何?此时,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个背景参与了我的身份的确定。我为我能有这点自知之明而感到一种良心上的安宁。我同时也想到了我的同仁们。他们在他们的领域里,确实干得非常出色,其中一些人,简直可以说已春风浩荡、锐不可当。也许我不该像发问我自己一样去发问他们:如果没有北大这个背景,他们又将如何?他们也会像我一样去发问自己的——北大门里或是从北大门里走出的人,都还是善于省察自己的。我相信这一点。
北大于我们来说,它的恩泽既表现为它曾经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人品,给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因为有了它,我们不再感到自己没有“来头”,不再感到那种身后没有屏障的虚弱与惶恐。
那年4月,我应邀去东京大学讲学。在日本的十八个月中,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这个背景的存在。那天晚上,在东大教学部举行的欢迎外国人教师的酒会上,我代表外国教师讲话时,在一片掌声中,我感受到了。在我为我的小孩办理临时入学手续时,我感受到了。在我于北海道的边陲小城受到一位偶然相识的日本朋友的热情接待时,我又感受到了。……十八个月结束后,东大教学部的师生们破天荒地为我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欢送晚会。在那个晚会上,“北大”这个字眼出现了数次。我心里明白,这个晚会的隆重与热烈,固然与我十八个月的认真工作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背后有这个背景。
它给了我自信与勇气。它默默地为我增加着言语的重量,并且神奇般地使我容光焕发。它甚至免去了我的尴尬与困境。
那天上午,我将一本书写完了,心情甚好,就骑了一辆车,一路南行,到了紫竹院一带。已是中午,我感到饿了,就进了一家饭馆。那天胃口真是好极了,独自坐下后,竞要了好几个菜,还要了酒,摆出了一副要大吃大喝的样子。吃罢,我终于起身去买单。当我把手伸进口袋去掏钱包时,我顿时跌入了尴尬:出门时忘了带钱包了。我走到收款台,正巧老板也在那里,我吞吞吐吐、语无伦次地说了我没有带钱的情况。老板与小姐听罢,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那时,我在下意识中立即想到了一点:今天也只有北大能救我了。未等他们问我是哪儿的,我便脱口而出:“我是北大的。”老板与小姐既是从我的眼睛里看出了我的诚实,更是他们听到了“北大”这个字眼,随即换了另样的神情。老板说:“先生,没有关系的,你只管走就是了。”我想押下一件什么东西,立即遭到了老板的阻止:“先生,别这样。”他在将我送出门外时,说了一句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再听到的似乎属于上一个世纪的话:“先生,你是有身份的人。”一路上,我就在想:谁给了我“身份”?北大。
这个背景也可以说成是人墙。它是由蔡元培、.马寅初、陈独秀、胡适之、鲁迅、徐志摩、顾颉刚、熊十力、汤用彤、冯友兰、朱光潜、冯至、曹靖华等无数学博功深的人组成。这是一道永远值得仰望与审美的大墙。
话说到此时,我要说到另一种心态了:对背景的回避。
这个背景一方面给了我们种种好处,但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生存着,无时无刻不感到有一根无形的鞭子悬在头上。它的高大,在无形之中为我们设下了几乎使我们难以接受的攀登高度。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们都在心中默念着:回报、回报……一代一代曾得到过北大恩泽的北大人,都曾默念着它而展开了他们的人生与学术生涯。
这个背景的力量之犬,居然能够使你不敢仅仅是利用它、享受它,还能提醒与鞭策你不能辜负于它。有些时候,我们就有可能生出隐瞒“北大”身份的念头——“北大”这个字眼并不是我们任何时候都愿意提及的。背景既给予了我们,又在要求着我们。背景给了我们方便,给了我们荣誉,但又被别人拿了去,成了衡量我们的未免有点苛刻的尺度。
背景是一座山,大山。
我们任何个人都无权骄傲,有权骄傲的永远只能是北大。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识到自己在日本东大的欢送会如此隆重与热烈,是因为东大师生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更  是因为自己的北大身份。
B.作者写自己吃饭忘带钱,最后不得已报出北大的身份一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背景是北大,背景可以带给他自信与勇气。
C.文章的结尾“背景是一座山,大山”一句,比喻贴切形象,背景如山难以攀登;同时背景力量之大具有震慑力。
D.文章语言质朴厚重,具有思辨性。作者因自己生活的种种经历引发了对背景的思考,进而对自己的北大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并以此激励自己。
【小题2】这篇散文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用意?
【小题3】作者在文巾说:“自己对背景有另一种心态——回避。”这句话包含了哪几层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