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毕淑敏《翻浆》一文,完成小题。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扔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翻浆”为题,除了点明小说的环境特点外,主要是为了凸显当时行车环境的恶劣以及青年在颠簸的车厢里被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事实。
B.司机起初不愿让青年搭车,表面原因是车中无座,实质上是因为不认识他,担心他有不良企图。
C.“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这句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推动了后文的情节发展,暗示青年将要像以前的搭车人一样干坏事。
D.在怀疑青年是要偷我提包的贼后,我对青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张牙舞爪”“贪婪”和“疲倦的狗”等文字,可看出我的鄙夷和厌恶。
E. 小说故事发生在夜晚的戈壁,气氛紧张;情节在窥视中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明:三个要素的成功使小说格外吸引读者。
【小题2】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结合小说内容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5 10:0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超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东莞等六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相符。而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和为2137亿美元。

从行业布局和地域分布来看,具有如下图的特点:

164家“独角兽”行业分布

材料三

“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

“独角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遵循新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比如,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优步”,颠覆原有规则,在打车行业中聪明地构建平台,植入盈利模式。

二是要有生态圈。只有冲破藩篱、合作共赢,才能爆发式成长。首先,是“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型合作。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这些新技术往往是外部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其次,是“请进来”——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消饵与消费者的“楚河汉界”,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通过释放顾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改善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将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准则。

“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到谷歌再到脸书,“独角兽”企业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了传统产业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摘编自长城战略研究所《新经济先锋:“独角兽”企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家重视创新政策的背景下,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增速明显,新晋企业数明显增多,企业规模估值额度也较2016年有大幅提升。
B.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18个领域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集中爆发领域,而大数据、旅游、软件应用和社交领域则相对处于滞后状态。
C.无论是从数量分布还是从估值分布来看,独角兽企业都主要分布在“北上杭深”等大城市,其中杭州在数量占比上低于上海,而在估值占比上比上海高。
D.从2017年行业分布图来看,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在与人们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显著发展态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独角兽企业的多少能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评价指标,得益于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将之作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B.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成长的特点让它能够遵循新的进化法则,在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的同时,同样得借助外在因素。
C.独角兽企业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利用顾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善商品和服务来提升自身的同时也服务消费者。
D.独角兽企业能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或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1981年至2016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 岁提高到76.5 岁,婴儿死亡率从34.7‰下降到7.5‰,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
材料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 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 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 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1992年到2015 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
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7%,但16—18 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7%,但16—18 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

图1:中国超重统治与肥胖率统计

图2: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三: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如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建设健康中国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B.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C.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显示:中国肥胖人口高于美国,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B.从图l 和图2可看出: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且北方高于南方。
C.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
D.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学_科_网Z_X_X_K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律大臣沈家本

①1902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正式下诏,宣布修订《大清律例》以及制定 “矿律”“路律”“商律”,以使中国法律“切实平允、中外通行”。深受慈禧太后赏识的沈家 本与伍廷芳被张之洞等人保举主持修律。

②沈家本在刑部供职三十余年,将历朝历代的法律典故和条文烂熟于胸,是当时屈 指可数的法学权威,深谙传统法制的糟粕与精华。伍廷芳曾留学英伦,担任过香港大律 师,是第一位华人法学博士,精通西方法治的理念与制度。两人各有所长,相得益彰,是时代风云际会造就的一代黄金组合。

③沈家本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他既痛心于侵 略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也惊叹于西方文明的强大。所以,沈家本出任修律大臣的第一件 事就是大量招聘留学海外的法政人才,翻译大量外国法律和法学著作,希望从这些典籍 中找到匡扶中国的希望。沈家本在研读外国法学著作时,对孟德斯鸠的人权思想大为 赞赏,认为它与儒家仁政德治学说中的保民思想如出一辙。综括这两种学说,沈家本认 为,应建立一个“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仍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的新法治体系。

④与此同时,沈家本以维护人权为理念,着手删改以《大清刑律》为代表的旧律,包 括禁止刑讯、废除凌迟等酷刑、删除奴婢条例、禁止人口买卖等。此外,沈家本还主持制 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

⑤沈家本希望用修律为旧文明注入新血液,但是他迎来的却是强烈的排异反应。 曾经保举他的张之洞不能接受新法对纲常伦理的挑战,上书批评说(新法)坏中国名 教之防,启男女平等之风,悖圣贤修齐之教。而沈家本也不卑不亢地予以了回应。这场论战持续了数年之久,直到张之洞去世也没有结束,最后以沈家本辞去修律大臣而告终结。但是,沈家本的仕途并没有就此止步,马上他又被任命为法部左侍郎,不久又升任 司法大臣。

⑥1906年初,伍廷芳终因不堪忍受清廷的保守与拖沓,以为父母修坟为由,拂袖而去。后来,他投身辛亥革命,成为废除帝制、手定共和的五巨子之一。而沈家本却没有跟着抽身离去、也不想离去。正如沭家本诗中所写“旧巢勤补苴,阴雨免漂泊”,他对这风雨飘摇的朝廷仍然抱有期望,愿意做这修补旧巢的辛勤臣工。

⑦1911年,清廷终于颁布了经沈家本修订的《大清刑律》。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法典,它的出台,标志着古老的中国第一次迈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沈家本制订的其他新法典,虽然因触动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大多未曾施行,但其中包含的 许多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陪审团制度、检察官制度等,在民 国和当代得到了無施。

⑧清朝灭亡后,沈家本拒绝担任国民政府司法总长,闭门谢客,埋头著述,整理出《刑统赋解》《粗解刑统赋》《刑统赋疏》等著作。1913年,沈家本在完成最后一部书稿《汉律摭遗》之后溘然逝世。但他培养的众多新型法律人才成为了民国司法的中流砥柱,民国政府也继承了他的法律思想,高度评价了他在法律革新方面的重要地位。时任大总 统的袁世凯给他的挽联是,法学匡时为国重,高名垂后以书传”。

相关链接

①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条是“治外法权”。西方列强认为中国原有法律属于“未开化”国家法律,酷刑种类繁多,审判程序缺少互相制约,无法做出公正的审判。因此要求其侨民犯法不能接受中国法律的审判,只接受自己国家法律 的审判。这让慈禧和晚清政府颇感掣肘。

②不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仕途上,沈家本都堪称一个成功者,属于封建对代能把自己的真才实学用于政治实践而获得双重成功的少数人。但他的诗让我们看到的不是 踌躇满志,不是得意忘形,更不是自骄骄人,而是艰辛疲乏、伤感寂寥,是一个艰辛者的悲剧人生。如他在《书高丽破扇》一诗中写道:招凉赖尔廿余年,纸断丝残忍弃捐?破碎 山河都不管,茫茫对此感无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使中国传统法律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与世界潮流接轨,并收回治外法权,慈禧太后宣布修律。
B.孟德斯鸠的人权思想对沈家本影响深远,为践行这一思想,沈家本删除奴婢条例、禁止人口买卖。
C.翻译完大量外国法律和法学著作,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后,沈家本着手修订旧法律、制定新法律。
D.民国政府继承了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从而使得民国的司法制度建设得以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小题2】第⑥段写伍廷芳对表现传主沈家本有何作用?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沈家本虽然获得了学术与仕途的双重成功,却倍感“艰辛疲乏、伤感寂寥”的原因,并谈谈他的这一感受对你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旱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一燧人氏发明的。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诚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蜂起,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由此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和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都提出文化是形成民族的重要因素。
B.先秦时诸子百家以人为思考对象,有人生的大智慧,所以他们才能在那个时代风涌云起。
C.孔子和庄子为了自己的信念积极奔走宣传,这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打下深刻的民族烙印。
D.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于外来文化要汲取精华,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以人为本。
B.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中西方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心论点
C.第三段运用例证法来证明孔子和庄子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第四段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提出了三点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火的发明的传说可以看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一是靠人,一是靠天。
B.如果没有古代圣贤在文化和精神上的开拓,那么就不可能有以人为本的精神。
C.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还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D.只有形成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地实现“民胞物与”的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