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九,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对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奇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学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般天然动人。当然,这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却将茫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利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蕴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C.文章依照时空顺序,以精神漫游的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浓浓的历史氛围,从而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说“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楼兰碎片有哪些象征性?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穿过岑寂的碎片”为题目,有何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8:0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心病
凌鼎年
接到娘的电话我颇感意外,娘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今年爹七十岁,除了耳背,身子骨硬朗着呢,怎么突然就病了呢?问爹什么病,娘也不说,只说等你回来就知道了。娘的这种诡秘使我愈加忐忑不安了,已经快三个月没回家了,是该回去看看了。我放下手头的工作立马往回赶,途中我不禁想起上次回家的情景……
上次弟弟订婚,我回家还没进门,就看见娘和姨她们几个站在我家院里笑弯了腰。
“娘,我回来了,咋的啦?你们在笑什么?”
“嘘--你听,聋子聚会了……”娘用手一指屋里,故作神秘地对我说。
“哥,我说话你怎么总打岔啊?”
“什么?我说你们家老大?我没有说你们家老大!”
“我是想问你我侄子的对象是哪个村的?”
“啊?我怎么那么蠢?我怎么蠢了?你怎么一见面就骂人……”
我侧耳一听,立刻就明白她们在笑什么了。
原来是爹和姑姑兄妹俩正在屋里说话,许是遗传,他们俩都有不同程度的耳背。于是,他们每次在一起说话的时候,即使都扯着嗓子喊也还不免互相打岔。听他们说话比看喜剧小品还可笑,难怪让娘她们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爹,我接您到城里住几天?”参加完了弟弟的订婚仪式,临走的时候我大声地对爹说。
“啊?你让我到城里去搬砖?”
“我想让您去看孙子!”
“啥?你还让我系围裙,搬砖还系围裙,真是穷讲究。”
“我想接您去过五一节。”
“啊?还让我带着你大姐,你大姐哪有空?还是我自己帮你搬吧。”
“爹,我给您配个助听器吧。”
“原来就一拖拉机啊,不多,我自己就成。”
见爹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都急得冒了汗。我忽然灵机一动,找来笔和纸写道:爹,我带您到城里配个助听器吧,您的耳朵这么背多别扭啊!爹看后使劲摇摇头,说:“那玩意儿太贵,我不配,这样挺好的,省得听见别人骂我说我坏话!”
我已经明白了爹的意思,看来他还是心疼钱啊。也是,为了弟弟的亲事家里已经欠了不少账,现在他是绝对不肯花那份闲钱的。
无奈我又拿起笔在纸上迅速写道:不用您花钱,我给您配。北京马上就要阅兵了,您不想看哪?您的耳朵这么背,能看好吗?我知道爹爱看新闻,每天必看。
爹看完我写的字,略一迟疑,随即摆手说:“你弟弟订亲你拿了不少的钱,我可再也不能花你的钱了,看阅兵时我把电视的声音放大点儿就行。”
“您这样不影响大家吗?”
“什么?这会影响你大妈?净胡说八道,我怎么会影响到她啊?”我一不用笔说话,爹又开始打岔了。
“唉!不和您说了,真急人。”
“啊?你说,啥,我太混?臭小子,你敢骂人!”爹说着说着竟冲我瞪起了眼睛,额头上的青筋条条蹦出来,吓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建华,你快别跟你爹磨叨了,快走吧,别误了车。”幸好娘及时来解围。
“娘,我想带爹到城里配个助听器,省得和他说话这么急人。”
“我早就和他说过了,可他说配那玩意要花不少的钱。你弟弟要结婚了,他哪舍得花那份闲钱!”
“我给他配,不用他花钱。”
“唉!你还是先走吧,以后再说……”就这样,在娘的一再坚持下,我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家……
我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家,老远就见爹摇着扇子,好端端地坐在院子里的那棵枣树下,只是人略显清瘦了些。娘见我回来,赶紧迎出来;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
“娘,您不是说爹病了吗?这不……”
“呵呵……你爹这回得的是心病。”娘笑着说。
“心病?”我疑惑不解地望着娘。
“是他让我叫你回来带他去配助听器的,有一天晚上他为了看新闻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太大,影响了邻里休息,人家向他提意见了……唉!说到底他是既不好意思让你花钱,又怕耽误了收看北京阅兵。他说先借你的钱配,等冬天卖了猪再把钱还你。”
“哦,原来是这样!娘,看您说的!那我欠你们的恩情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啊……好,我明天就带他去!”
我爽快地答应着,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娘来电话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又不说明爹的具体病情,这使“我”更加不安。这就布下了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B.小说中写爹打岔的语言符合当时人物对话的语境,非常生活化,表现出爹机智、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为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C.“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爹看到“我”回来时的喜悦心情。
D.“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这句话写的是“我”的想象,表现出“我”能够为爹消除心病、使爹快乐、从而实现孝子心愿的欣慰之情。
【小题2】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插叙“我”上次回家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爹”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中的“爹”先是不同意“我”给他配助听器,后又主动要求“我”给他配助听器,“爹”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截然不同?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武术讲究术道并重
中华武术,又被称为“中国功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既包括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以及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锻炼方法,更承载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以德服人、以和为贵的优秀理念。由此,传统上我们提倡“以德服人”“以武会友”,本质上是为了提升技艺、促进友谊,而不是一味地好勇斗狠。
武术是中华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健身方法和文化现象。中国武术由“击”和“舞”两种形式构成,“击”即原始的打斗、搏击,“舞”即套路表演。冷兵器时代,对抗性武术是主流,是军事作战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进步,武术逐渐脱离军事武艺,以技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从春秋越女论剑、秦末项庄舞剑,到唐代公孙大娘舞剑器及唐将军裴旻剑舞,都显示出武术不再是纯粹的“暴力打斗”,而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百姓娱乐和生活的一部分。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原始本能的抵御外敌、自我保护的武技,诸如泰拳、跆拳道、巴西柔术等也包含各自的“套路”。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显著特点。但不同的是,中国武术受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影响,将人与自然、人体各部分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形成技法中“内外三合”“周身一家”“形神兼备”等特色内容,演练风格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练习内容注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习武者把“闻道”“求道”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追求人我和谐之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武术讲究的是“术道并重”。其中,注重武德,是中华武术区别于中华文化圈以外众多技击术的显著文化特征。
未曾习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习礼。我们知道,武德是武术在漫长的实践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中说:“武者,止戈也!”它说的是,“武”字造字之初,就是用武力消灭武力、达到和平之义。《左传》提出,武有七德,如禁暴、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等。武术的基本规范抱拳礼,寓意着崇德尚礼。坚韧不拔、忠义纯笃、谦和恭敬等厂更是对习武者的基本要求。
武术的现代化传承需要扬弃旧武德思想中的糟粕,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关键是树立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气魄,进而培养民族自豪感与与文化自信心,弘扬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选自《传统武术传承要真正面向大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中华武术都是一种健身方法和文化现象,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B.中华武术注重武德,讲究“术道并重”,而中华文化圈以外众多技击术更多注重“术”。
C.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相辅相成、追求人我和谐之道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技的显著特点。
D.“武者,止戈也!”《说文解字》中这句话说明在造字之初就是拒绝武力打斗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泰拳、跆拳道等武技同中华武术对举,目的是突出中华武术不一样的境界。
B.文章谈了中华武术的内涵、历史演变以及特点,而武术的现代化传承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C.文章提及春秋越女论剑和巴西柔术等,运用对比论证是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D.文章借用《左传》提出的武有七德,是在《说文解字》对“武”字构成意义解说基础上对习武者提出了更髙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将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同积极向上以德为贵精神结合起来,中华武术就不能很好得传承。
B.相对于中华武术所包含的强身健体作用,它所承载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C.只有脱离了军事武艺,以技击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武术才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D.只要将中华武德的传统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树立高尚品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武术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欠我一个结尾

包利民

“我和你说啊,这个故事你绝对没听过,而且肯定猜不到结尾!”他和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他故作神秘地吊着她的胃口。

他喜欢讲故事,她喜欢听故事,所以在下乡扶贫的这段日子,故事就是流淌在他们之间的一条河,是河上一座美丽的小桥。虽然他们各自都知道,他们之间并不会有故事,或者说,是不会有结局的故事。

他的故事多是很奇妙的,讲到最后,都要让她猜一下结尾。当她猜了许多次都没有猜对,有些恼羞成怒的时候,他才慢悠悠地道岀来,惹得她惊讶,兴奋,回味,然后,逼着他再讲别的好故事。而他也是乐此不疲,于是平淡的日子就在故事的洇染下慢慢地流逝。

在她急得要发怒时,他才开始讲。一对恋人来到很远的一座野山上,只为了领略那种最原始的风景。当他们在山林里徜徉时,忽然听到前方的林中有很大的声音,伴随着树木被撞击被碰断的声响。

她插话:“肯定来了什么凶猛的野兽!是老虎,还是熊,或者野猪?”

他却并不说是什么动物,只是一个劲儿地营造着紧张气氛。那对年轻的恋人充满了恐惧,紧张地注视着前方。终于,一个庞然大物蹿岀来,站在离他们不远处。他们有着短暂的头脑空白,男人先反应过来,他由于极度害怕,大叫了一声,撒腿就跑。却是紧张之下慌不择路,斜着迎向那个大家伙,然后在离那东西几米远的地方飞快地跑过去,竟是看都不看女人一眼。而女人,此刻还在呆滞的状态中没回过神。

她再次愤怒地插话:“这个男人真是该死!窝囊废!胆小鬼!丢下女人自己跑了!要是我是那个女人,肯定恨死他!对了,那个女人怎么样了?有没有事?”

他继续讲。当男人回到原来的地方时,发现那大家伙和女人都不见了。他仔细寻找,终于在身后的陡坡下发现了女人,女人倒是没有被动物伤到,只是摔断了胳膊和肋骨。可能是动物扑过来时,女人慌忙后退,失足掉了下去,却也因此躲过了动物的追杀,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当女人在医院中清醒过来后,看到男人在身边,眼泪立刻就下来了。

讲到这里,他便住了嘴。她怔怔地问:“不会这就结尾了吧?不像你的风格啊?刚才还说有我猜不到的结尾呢!你总是这样,总是把结尾放在明天讲,真是讨厌死了!”

他笑着说:“这样你才能印象深刻啊!而且给你一晩上的时间去猜,万一猜出来呢?”

她笑骂:“死样子!谁在意你的破故事!”

回到住的那个农房,他们各占据了一间小屋,主人睡在里间的一铺大炕上。睡着之前,她还在想着之前的那个故事,想着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尾。就这样不知不觉睡着了,睡梦里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女人,独自面对着生命的威胁。

忽然就觉得很热,便醒了,看到周围红通通一片,浓烟滚滚。失火了!于是梦里的惊慌变成了现实,正在手足无措之际,她看到他冲了进来,拉起她就往外跑。她周身被炙烤得疼痛,冲到门前时,忽然觉得她被猛地拉到前面,背后传来巨大的推力,她便到了门外,下意识地继续往前跑。而身后却传来什么东西坍塌的声音。

她安然无恙。他出了院后,就从她的生命里消失了。她四处找寻他,在他可能去的每一个城市。回想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就像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或者说,已经就这样结尾了。

两年之后,她终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找到了他。她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当初颇为英俊的小伙子,由于一场火灾的洗礼,已经面目全非,不,是面目狰狞!

可是她并不怕,在她的眼中心底,他依然是过去的样子。她大声质问:“你很不负责任地跑了!你还欠我一个结尾!你想让我想多久猜多久?”

他很平静地笑,说:“我是骗你的,其实结尾很简单,女人在医院里醒过来,看到男人,就气哭了,然后,他们就分手了!”

她盯着他的眼睛看,直到把他看得有些发毛的时候,才说:“你骗谁呢?这么长时间,是傻子也能想明白结尾是怎么回事了!肯定那个男人当初并不是自己逃跑,他那么做,是为了吸引那个动物去追他。那样,女人就安全了。要不他为啥大喊一声,还迎向动物跑?只是很可惜,那个动物没理他!”

他很惊讶地看着她,说:“我发现两年没见,你变聪明了嘛!”

她笑骂:“你的意思是我当初很笨呗!敢嘲笑我,罚你每天给我讲一个故事,要是让我猜到结尾,就要你好看!”

他们都笑,渐渐地笑出了眼泪。

(选自2018年第7期《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他”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讲故事开篇,独立成段,在为“他”所讲的故事设置悬念的同时,也为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故事与“他”所讲的故事具有一致性,呈现了“爱”与“担当”的主题,表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所讲故事烘托了“他们”之间的故事。
C.小说运用诗意化的语言娓娓道来,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在讲听故事过程中彼此产生情愫,为下文写“他”未讲完故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
D.早已猜透故事结局的“她”也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这让读者也顺着“她”的思路去审视“他”,更激起了读者对爱情深深的思考与追索。
【小题2】小说以“笑”收束全文,结尾具有喜剧意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小题3】小说以“你欠我一个结尾”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原文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毛毛熊

周海亮

男人坐在候车室的长条椅上,呆滞的目光瞅着脚边一个鼓囊囊的旅行包。他在等待一天中惟一的一班过路车。其实男人十天前就应该离开这个地方,但当妻子要求他和她一起回去时,他说,让我再静静呆几天吧。

老人什么时候进来的,他没有察觉。他看到他们时,老人正领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站在他面前。看得出老人很累,流着汗,弯着腰,握拳轻轻捶着自己的大腿。他向旁边挪了挪,指着腾出来的空位。“您坐。”他说。

老人朝他笑笑,坐下。她把男孩放到自己腿上,眼睛看着窗外。

“奶奶……”“嗯。”“妈妈是不是不要咱们了?”“嗯。”“她为什么不要咱们了?”“她做的对,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奶奶……”“嗯。”“爸爸呢?”“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我们是不是要去看他?”“不。我们要去亲戚家。”“以前的家呢?”“我们不再回去了。”“我们为什么不去看爸爸?”“因为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我们为什么不去找他?”“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奶奶……”“嗯。”“我什么时候长大?”“很快。”“我想妈妈。”“嗯。”“我更想爸爸。他说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嗯。”“我想看爸爸的照片。”“等到了亲戚家再看。”“不,我现在要看。”“你怎么不听话?”“我就想看看爸爸的照片……”“信不信我揍你?”“好,我先看,看完了,你再揍我。”

男人静静地听着一老一小的对话。本来他不想插话,但男孩的最后一句话让他心酸。他把身子斜了斜,朝向老人,“就给他看看吧!”他说,“这么小的孩子,这么想他爸爸。”

老人叹口气,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又从里面抽出一张照片,递到男孩面前。“快点看!”老人的眼睛环顾四周,样子有些紧张。

男人愣住了。他死死地盯着照片上的男人,直到老人把照片重新装进信封。

“他是不是,叫高畋?”男人问。

“是的。”老人不安地说。她飞快把脸转向另一侧,盯着窗台上的一盆云竹。

“您告诉我,”男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抖开,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问她:“这是他吗?”男人的胸膛开始剧烈地起伏,仿佛有人在里面拉一个巨大的风箱。

“是的。”老人看了他一眼,再一次飞快地把脸转向那盆云竹。

男人盯着老人,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他的胸膛有节奏地起伏,却挤出不均匀的呼吸。男人站起来,又坐下,他重新把报纸抖开,盯着上面那个已经死去的男人。

一个月前的一天,这个叫高畋的男人闯进了镇上的储蓄所。他带着一把刀子,身上绑满了炸药。他没有抢到钱,却被很多警察追赶。男人慌乱之中跑向附近的一座小山,并躲进半山腰一个废弃的有着两间屋子的看林房。荷枪实弹的警察很快将他包围,男人看逃走无望,就引爆了身上的炸药。

恐惧并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发现,在一墙之隔的另一间屋子里,正躲着一群瑟瑟发抖的人。那是八个来这里旅游的小学生和一位青年老师,那天他们来爬这座山,累了,进到看林房休息。然后他们听到有人闯进另一间屋子。再然后,房子被炸上了天。

八个小学生,当场炸死两个。十几天后,在医院里,又死了一个。据幸存的青年教师回忆,那个男人并没有发现他们……

男人朝老人张张嘴,却什么也没说。

男孩再一次缠起老人,“我还想看爸爸的照片。”他说。

老人终于火了。“信不信我揍你?”她在男孩的屁股上重重打了一巴掌。

男孩大哭起来,“我要看爸爸!你为什么不让我看爸爸?”“跟你说过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他去哪了?”“信不信我再打你一巴掌?”“你打!你打!爸爸说过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的!他不会扔下我走的!”“你想知道爸爸是怎么走的吗?你想知道是不是?”老人的眼泪终于淌下来,“好!我告诉你!”

“你不要这样!”男人急急地阻止老人。他低下身子,看着男孩,“爸爸刚才还在,和我在一起。不过你来之前,他坐上汽车走了。他得赶着去挣钱,给你买更多玩具。过些日子,他还会回来找你。毛毛熊他给你买了,让我捎给你。”男人打开那个鼓囊囊的旅行包,从里面拿出一只很大的毛毛熊,递给男孩。“你看,是不是?”

毕竟是小孩子。男孩看到毛毛熊,就乐了:“我就知道奶奶在骗我!我就知道爸爸不会忘了我!”

老人不安起来。“这个,值很多钱吧?”她指着毛毛熊问。

“没事。我买给孩子的。他早想要一只毛毛熊,一直没给他买。后来他……病了,就给他买了一只,让他日夜抱着。想不到医生没能……把他救活。现在他不需要了……”男人强忍着泪,泪却还是滴下来。

老人重重地叹口气。“什么病?”她问。

一辆汽车在候车室门口停下来,正是男人等的那一班。男人站起来,拿起瘪瘪的旅行包,朝门口走。走了几步,他停下来,转过头,对老人说:

“他没得病。假期来旅游,死在这儿了。是被炸死的。在半山腰的守林房。”

(选自《帘卷西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奶奶说儿媳妇离开是对的。她总是看着窗外,或窗台上的云竹,这些都说明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羞愧,内心隐含着哀痛,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
B.男人确认照片上的男人就是炸死自己的儿子的人后,气愤、痛苦、情绪激动。但当奶奶要告诉孙子真相时,他又赶紧阻止,表现出可贵的善意。
C.高畋引爆炸药时不知道在隔壁有老师和学生,可见他并非故意炸死包括男人的孩子在内的几个孩子,所以男人原谅他,并主动去安慰他的儿子。
D.小说开头写男子在候车室候车.瞅着鼓囊囊的旅行包。结尾写他拿起瘪瘪的旅行包,准备乘车离去,前后呼应,结构圆合,显示出严谨的构思。
【小题2】男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围绕主人公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它们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文人画”的概念首先在新,新旧文人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时间分段。在中国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开端的依据。因此,当时那些新文化的倡导者、建设者,都应列为新文化人。此后凡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也都应属于新文化人之列。这些人当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如果把古代的文人之画称为文人画,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黄宾虹、潘天寿、石鲁、李苦禅、钱松岩、李可染、陆俨少等都应被看作新文人画的代表。

新文人的产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新文人中最早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是康有为,1917年他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急矣”,并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以《美术革命》为题,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显然,康、陈的主张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1919年,蔡元培曾特别指出:“彼西方美术家能采用我人之长,我人独不能采用西人之长乎?故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较之康、陈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之必要,蔡元培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画革新的途径。

此后的徐悲鸿、林风眠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如“愚公移山”这一来自《列子》的寓言所凸显的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与中国文人画含蓄幽婉的隐逸境界大相径庭,却与西方人文精神旁通。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这一题材本身,即已表明他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在表现形式也借鉴西洋画解剖和明暗法,通过塑造人物健康体魄恰当地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林风眠长期被其反对者和极左势力贬斥为形式主义者,其实他在自身苦心经营的艺术语言中,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尤其他早年积极响应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召唤,创作了《摸索》《痛苦》《人道》《十字街头》等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在暮年寓居香江时期,他又重拾早年油画主题,创作了彩墨画《痛苦》《噩梦》《耶稣》等具有鲜明反思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作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师的理想仍然停留在理想之中。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和文人的摧残使得中国画面临一次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使中国画又面临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两个方面的冲击,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和绘画市场的诱惑进一步加深了绘画界的浮躁、急功近利等混乱状态。中国画未来该如何发展,值得深思。   

  (选自《文艺评论》2012第8期)

【小题1】下列与 “新文人画”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
B.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的画就是新文人画。
C.新文人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产生的,一些新文人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统绘画进行了反思。
D.“新文人画”的作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主张“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康有为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
B.蔡元培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林风眠积极响应,创作了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
C.陈独秀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自己的画”,同时他也认为要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的必要。
D.徐悲鸿、林风眠不仅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绘画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人画开端的依据。其后的徐悲鸿、林风眠等等是新文人画的代表。
B.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表明,这幅画作不仅借鉴了西洋画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
C.和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含蓄幽婉的隐逸理念相比,新文人画作者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和变革、创新理念以及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
D.林风眠创作的彩墨画《痛苦》《噩梦》《耶稣》等,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