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快乐格桑花

何永康

最先知道格桑花是在很多悠远的藏歌里。因为没有去过西藏,与这花没有眼缘,只知道它是藏族人的专爱。

前不久去了一趟川北九龙山,接近景区核心地带有一条鲜花簇拥的宽敞道路。那花开得真是灿烂,洋溢着迎客的热情。我问当地的朋友:这是什么花?朋友轻描淡写地回答:格桑花。

哦,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格桑花了,真是一次不期而至的“艳遇”啊!

我独自一人沿着鲜花大道走了一个来回,仔细观察格桑花的颜色与形状。颜色的基调自然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了,更多的花则是由这七种颜色混搭而成的更为丰富的无名“杂色”。花不大,但因为叶子小得像丛生的杂草,加之花瓣总是被一柄细长的茎高高举起,也就有一种夺目的美了。这种美是笑意盈盈的,每一片花瓣都捧着一片快乐,那是明媚的快乐。

花是单瓣的,因而开放得很舒展。在阳光的照射下,通体透明,简洁而靓丽,像她的快乐,简单而毫不遮掩。看过很多富养的花,复瓣的居多,以此显示其名贵,但往往因层次太多、密度太大而让人难以亲近,一如一个人的心眼太多,心思太缜密,反而让人难以接近,只好敬而远之。

一般来说,群居比独居要快乐得多。孤独的人或许内心有自己的快乐世界,不过凡人还是群乐为好,因为快乐是可以传染的。譬如格桑花,一开就是一大片,在风中熙熙攘攘,调笑打闹,热闹非凡,好不畅快。

在藏区,格桑花并不是一种花的专用名,而是所有野花的统称。由此我想到了两个词——杂陈与兼容。在格桑花的族群里,花色是千差万别的,花形是千姿百态的,但都能和平相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错落有致,非常养眼;明艳也罢素雅也罢,并不彼此排斥,而是互相陪衬与托举,花事的内涵就更加丰富,彰显出和谐的快乐。

格桑花不是花中贵胄,而是山中的野民。不像牡丹那样雍容,不像梅花那样冷艳,不像兰花那样幽静,也不像同属一料的菊花那样散淡。因其凡俗,格桑花是低调的,但低调中也有野性的张扬,朝霞中该招展时绝不含蓄,烈日下该收敛时绝不硬撑。这就是低调带来的快乐。

人类在格桑花面前也要低调,方能有更多的发现。比如,你要拍出她的姿容,就得放下身段蹲着,透过镜头仰视,才能剔除杂芜,凸显花枝,蓝天白云也才能成为她的背景。如果你平视或者俯视,看到的只能是杂乱无章的闲花野草。

在藏区,人们又把格桑花叫作“八瓣梅”,因为其花瓣多为八瓣。如果能看见九瓣的,就会更觉吉祥幸福,这和汉人在四叶草中寻找稀有的五叶草的说法和寓意一样。我没有刻意去找“九瓣梅”。因为,最为普通者恰恰最为可贵。何况,格桑花已经给了我生活的启迪和快乐满足,又夫复何求?

从此,就与格桑花一样的人为伍吧,做一个有快乐感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花“洋溢着迎客的热情”与“朋友轻描淡写地回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内心的失落。
B.“心仪已久”“一次不期而至的‘艳遇’”写出了作者对格桑花的出现感到惊喜的心情。
C.文章紧扣标题,围绕着标题“快乐格桑花”中“快乐”来描绘了格桑花花瓣的特点。
D.文章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令人回味。
【小题2】画线段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格桑花怎样的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格桑花给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启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0 06:09: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2017年5月8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疏离感。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
(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2017年5月15日)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
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约有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05月20日02版)
【小题1】(小题1)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深度思考,都强调了语言对文化的互通、共识和共融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解决现存问题的办法。
B.材料一中我国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中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充分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对跨国企业的重要性。
C.材料二中每一个帝国崛起的事实,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是中国以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的必经之路。
D.材料三着眼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以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确保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一代一路”建设的认同。
【小题2】(小题2)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B.材料一中美国IBM的语言战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语言在世界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C.材料二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D.材料三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与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方面的优势、劣势及不足,这些劣势和不足急需语言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消除和弥补。
E. 三则材料摘编自两家不同的媒体,文章风格虽相近,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两家媒体在用词方面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
【小题3】(小题3)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 何以悟“道”》,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华语散文的发展。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的感觉。因此,写了散文就能感到生活简单。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审美角度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意趣。
D.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读者读散文的时候就能够读出民族情感里的酸、甜、苦、辣、咸。
B.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所以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生”有一个中间环节是“气”,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二气交感诞育万物,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周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伸、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

“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宋初周敦颐所谓“太极而无极”,即指太极无边无极,无所不在。“太极”是一种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

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块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之美,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清明上河图》在动态的多点透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完整的风情画面;书法是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最能反映线性艺术的特点。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传统的“生生美学”及其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与审美方式,是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与美学。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特别是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对发展当代美学,对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2018年1月7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与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决定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B.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最终这一规律发展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C.“太极图式”既描述了生命的形态,也呈现了“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
D.中国古代传统书画,通过线型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审美的民族差异性,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
B.文章通过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具体事例,论证了美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C.为了论述“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文章先引述再阐释,最后举例,条理清晰。
D.末段强调了“生生美学”对当代美学和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写作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生美学”与西方美学迥然不同,是因为中西方观察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同。
B.不能理解“生生美学”的内涵,就难以感受中国传统书画和戏曲等艺术的魅力。
C.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就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的艺术形象。
D.“生生美学”因为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故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曲靖市沿江麒麟水乡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将重点打造东以麒麟生态园为主的花卉旅游区,西以餐饮娱乐为主的旅游服务区,北以葡萄种植为主的红酒庄乡村休闱旅游区,南以三木东屿南岸生态园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中以风情岛为主的水上娱乐、垂钓旅游区。麒麟水乡旅游项目是一个以展现沿江水资源和水文化为主题,突出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休闲、美食、蜈乐、健身、科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麒麟水乡建设项目的建成将为曲靖市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2018年,盛夏时节,麒麟水乡,千亩荷花,绽放醉人,吸引了无数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赏花游览。麒麟水乡位于曲靖市麒麟区沿江乡,占地近5000亩。目前已建成包括水上航道、生态驳岸、荷花观赏区、人行栈道、电瓶车道、观景亭、生态公厕、旅游标识、外环旅游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已成为当地市民喜爱的休闲公园。
(摘自《云南网》)
材料二
201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32.0%、26.2%。其中,2013年、2015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与营业收入增长迅猛,各指标增长率都达到30%以上。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已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材料三
当前,记者注意到,乡村旅游巳成为我国掖游授资的热点领域之一,特别是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授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然而,有些地方同质化现象普遍,产业化、組织化程度低;有的出现了资本把农民“挤出去”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是谁。现在的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引进资本公司,以景点的运作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模式的重要问題是排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甚至用围墙将农民排除在外,这样的乡村旅游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我们要探索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摘自《中新网》)
材料四:
民俗的发展,必须借助当地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为根,才能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在浙江临安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乡村旅游休闲论坛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旅游专家Vagc表示,一些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依托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只有结合自身特有的人文景观,才能进一步推动特色乡村旅游经济的形成”, Vagnetti从西方乡村旅游经验出发,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方向。她以意大利一个山区村庄举例,一个只有几十位居民居住的高海拔小村庄,依靠极具当地特色的服饰和羊毛制成的工艺品,成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针对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 Vagnetti认为,只要人们心里依旧保存着那份对家乡乡村的热爱与回忆,把这份热情投入到旅游建设中,就会走出一味模仿西方带来的困境。
(摘自《新浪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在2016年增长了近80%,这和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率83.3%相当接近。
B.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近五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这对研究乡村旅游经济有很大帮助。
C.由材料二可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即呈现波浪式的变化。既然2016年增长率为91%,那么2017年增长率肯定高于2016年。
D.根据材料,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缓慢,其原因是乡土文化特色不够明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迅速,但某些地方存在挤占农民利益的问题。
B.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出现排斥农民主体地位的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权益。
C.一些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依托了当地特有的文化。这启发我们中国,要一味去模仿西方。
D.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托当地文化,保存人们对家乡、乡村的热爱与回忆。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究竟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中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概括成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小说是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因而,与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不同。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的;不是主观的臆造,而是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不是务实的,而是审美的活动。作为艺术的一种样式,它与绘画、音乐、舞蹈又不同,它是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它又与诗歌不同,它的本质特征也正表现在与诗歌等其他语言艺术的区别上。

小说的散文性、叙事性,是它与诗歌最明显的区别。但是,更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不同的关系。作者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是“人化自然”的过程。实践孕育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激发了表现的欲望,于是创作了诗和小说。诗和小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产物,美的现实。这个过程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过程。作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人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所不同的是,诗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意象直接抒发主体的审美情感。诗中也有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但这些对象都被融入主观的情绪状态之中,变成了感情的象征。《离骚》中的香草美人,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都是抒发情感的符号,是作者主体精神的外化。作者通过这些符号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振,完成情感的交流。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描摹社会生活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小说实际上是在作者审美情感的统治下重铸了一个现实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又创造了一个心中理想的现实世界。这个“重铸”是又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这个重铸的艺术世界,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说它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更不像新闻和历史文献掌掌可考。说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像詹姆斯所说的“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个运用环境和人事构筑起来的艺术世界,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是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材料,按照生活的逻辑创造出来的生活。虽然它不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但是,它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它具有具象性、可感性,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小说中的人和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读者也总是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而至于跑进小说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因此,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最近。它的具体性、可感性、真实性都是诗歌无法比拟的。即使是叙事诗,它的形象塑造也远不及小说具体,而且诗的韵文语言也远不如小说的散文语言贴近生活。

所以,我们这样说,如果诗歌是主体审美情感的直接宣泄,那么小说则是在主体和生活结成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审美创造;如果诗歌是表现的艺术,戏剧是再现的艺术,那么小说就既是再现又是表现的艺术。

(摘自《小说美学》陆志平、吴功正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一种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它是形象的、审美的活动,是对世界的客观的能动的反映。
B.诗歌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实现,这一点与小说不同。
C.小说在作者审美情感统治下重铸的现实世界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新闻等掌掌可考。
D.小说的真实是因为它有“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生活是具象的,可感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问题,二、三段分析问题,四段得出结论,指出了小说的本质,本文重在分析问题。
B.第二段既指出同为艺术样式小说与绘画、音乐等不同,又指出同为语言艺术小说与诗歌不同。
C.第三段详细论述了小说与诗歌的区别,更重要的区别是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D.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证语言简洁有力,结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