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6 05: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贾平凹
①去年秋季,我去兴庆宫公园划了一次船。去的那天,天阴,没有太阳,但也没有下雨,游人少极少极的。我却觉得这时节最好了,少了那人的吵闹,也少了那风声雨声;天灰灰的,略见些明朗,好像一位端庄的少妇,退了少女的欢悦,也没上了年纪的人的烦躁,恰是到了显着本色的好处。
②同游的是我的妻,她最是懂得我的;新近学着作画,是东山魁夷(注)的崇拜者。我们租得一只小船,她坐船首,我坐船尾,这船就是我们的,盛满了脉脉的情味。桨在岸上一点,船便无声地去了,我们蓦地一惊,平日脚踏实地的一颗心,顿时提了起来,一时觉得像飞出了地球的吸引层,失去了重量,也失去了控制,一任飘飘然去了。
③船箭一般地飞去了四五米,突然一个后退,一瞬间地停止了,像一个迷丽丽的梦,突然醒了,觉得凭一只木船,自己在了水上。心倒妥妥地落下来,默默看着对方,都脸色苍白,脖颈上的筋努力地用劲,便无声地笑了。妻说:古人讲羽化而登仙,其实大致如此,并不会轻松的。这话倒也极是。
④倏忽间,船就打旋起来,像一片落下的树叶,便见光滑的水面有了波纹,像放射了电波,一个弧圈连着一个弧圈,密密的、细细的,传到湖心。以前只认为水是无生命的,现在却是有了神经;神经碰在了岸上,又折回来,波纹就不再是光洁的弧线,成了跳跃的曲线,像书写的外文,同时有一股麻酥酥的滋味袭上心头了。桨继续划动着,起落没有声息,无数的漩涡儿悠悠地向四边溜去,柔得可爱,腻得可爱,妻用手去捉拿,但一次也没有成功。
⑤我们调正了方向,向湖心划去,妻终是力小,船老向一边弯,未了就兜着圈儿。她坐到船尾来,我们紧挨着,一起落桨,一起用力,船首翘起来,船尾似乎就要沉了。但水终没有涌进后舱。我们身子深深往下落,正好可以平视那湖面。水和天并没有相接,隔着的是一痕长堤,堤边密密地长了灌木,叫不上名儿,什么藤蔓缠得黏黏糊糊。堤上是枫树和垂柳,枫叶成三角模样,把天变成像撒开的小纸片儿,垂柳却一直垂到树下,像是齐齐站了美人,转身过去,披了秀发,使你万般思绪儿,去猜想她的眉眼。湖面上,远处的水纹迅速地过来了,过来了,看了好久,那水纹依然离得我们很远,像美人的眨着的脉脉的眼,又像是嘴边的绽着的羞涩涩的笑。我们终于明白那柳之所以背过去,原来将眉眼留在了水里。
⑥船到湖心,我们便不再划,将桨双双收在舱里,任船儿自在。妻便作起画来。我仰躺在船里,头枕在船帮上,兀自看着天。天也是少妇的脸,我突然觉得天和这水,端庄者对端庄者,默默地相视;它们是友好的,又是相离着,因此它们不像月亮绕太阳太紧,出现月圆月缺,它们永远的天是天,水是水,千年万年。我还要再想下去,突然一时万念俱灰,空白得如这天,如这水一般的了。
⑦划了两个钟头,湖面上依然没有第二只船,一切都是水,灰灰的白白的。我一时想作些诗,来形容这水的境界,却无论如何想不出来。我去过革命公园的湖,那水里有了绒绒的绿藻,绿得有些艳了;也去过莲湖公园的湖,那里生了锈红的浮萍,红得有些俗了,全没有兴庆宫公园的湖来得单纯,来得朴素。我只好说,兴庆宫公园湖里的水,单纯得像水一样,朴素得像水一样。
⑧诗没有作成,我起身去看妻的画,她却画了一痕土岸,岸上一株垂柳,一动不动的一株垂柳,柳条自上而下,像一条条拉直的线,柳的下方,是一只船,孤零零的一只船。除此都空白了,我没必要再作诗了,她真是东山魁夷的弟子,是最深知这兴庆宫公园的湖水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集《爱的踪迹》,有删改)
(注)东山魁夷,日本画家,其画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再现自然,融“我”于自然,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如第④段的描写,船像树叶,水纹像电波,波纹又似“书写的外文”,在蕴藉中隐匿的情感音符跳动不止。
B.文章第②③段描写“我”和妻子湖中泛舟的景象,主要抓住人物细致生动的动作和感受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在平淡之外隐含着深沉和力度。
C.文中第⑤段的景物描写十分柔美,从垂柳到水纹,广泛设喻,化静为动,妙不可言。文章正是倚赖细腻的观察,借助贴切的比喻,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宁静美好的情怀。
D.随着视角的变换,全文移步换景。一路行船,“我”见所见,抒所感,在这样一个宁静安适的环境里,“我”的思绪也很平静。
E. 全文在从容不迫、朴实无华的述说中,融贯着深情,在自由自在、信笔点醒的抒情中,阐发着精辟的议论和深邃的哲理,于丰厚隽美中透出些禅意。
【小题2】文章第①段详细交代游园的时令和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妻子作出的画,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小题4】文章标题为“静”,正文却无一“静”字。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
贾平凹
①老人气喘吁吁的,腮帮鼓了几鼓,想说什么了,却一转身,不顾地里挖芦根的儿子,从河滩的石头浪里走去了。儿子伤了他的心,怎么就不听他对婚事的安排,非要和那个阿秀好呢?
②麦地里,麦苗已经起身了,青青的。老人蹲下去,看那麦尖儿,嫩嫩地,都顶着个露珠儿。一阵呼叫,一群孩子拉着风筝跑过来,那风筝凌风而起,理想似乎在那云朵之上,孩子们乐得没命地叫呀,跑呀。这孩子呦,值得为一个风答这么累死累活地跑?他摇摇头,忽然笑了: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呢?他看着那风筝,看出孩子们把牵线掌握得并不好,但他没有去纠正,只踏着那风筝投在地上的影子,一路向北走去了……
③风筝影儿投在一口池塘中了,老人在塘边坐下来,低头便看见那池水里有蝌蚪儿晃动,圆圆的身子,拖一条小尾巴,是一摊一摊的墨点儿在抖这生灵儿是几时出世的呢?池水里暖和?他走近去,伸手掏上几条,立即又从指缝里漏掉了。噢,小的时候,常是这么掏的,一条一条装在水瓶里,带回家去玩,而且还做过一个梦,他也变成一个小蝌科哩。
④老人侧身歪在那里,眼睛眯眯的,想着往事,觉得心静气和得多了。
⑤太阳还没有出来。他盯着面前那座凤冠山尖,太阳出来的时候,那山尖是第一个先红的。现在,雾已从山根升起,愈升愈淡,到了山尖的地方,淡得纱一般了。山上的之字形路上,爬着三三两两的人,这路青的人起得这么早,是去看那日出?为了看日出,他当学生的时候,整整去爬过三次山啊。
⑥“去那儿散散心吧,他突然产生了兴趣,有一股热手手的东西在心口冲,拽脚儿向那边走去了。
⑦山根处,涌着竹林,一根一根的那么修长,置身在那里听竹叶的森森响,老人竟把路走迷了,三拐两拐地,才寻着了一条曲径出来。老人继续往上爬,终于到那石崖下了。崖很高,盘绕着一串在石壁上凿出的石梯阶,一直到那半崖上的一个石洞口,洞口上写着斗大的隶书“仙人洞”。他兀自震了一下,眼光直了起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深深叹了一口气,眼皮就慢慢合下来了。
⑧他想起来一个人。这是一个铁匠的女儿,随着爹娘从远远的河南来到这里打铁混日月的。她长得俊俏,却出奇地腼腆,总是抿着嘴儿干活,定着眼睛看人。他们相爱了,爱得神魂颠倒的。村里有人劝他不该迷着这铁匠的女儿,念好了书,去找一个有钱人家的闺秀吧,他不,常常帮着她干一些重活,送些自家地里的南瓜、豇豆,她也偷偷为他做好了几双布鞋。后来,村子里风言风语的更多了。他们要想着法儿对付,约定都踏青上山去,在这“仙含洞”口相见。他早早去了,但是她没有来,却托人捎给他一张纸条,说她爹娘人穷,怕惹是非,死不同意他们的事,竟连夜要带她回河南老家去了。他在那洞口哭了一夜,哭过去了,又不相信这是真的,还一直坐在那里等她,等她……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她还是没有来,才信她真的走了哩。后来,有熟人从河南回来,说那姑娘回去后,得了痨病,没出百天死了。他听到消息,失魂落魄的,整整有半年的光景,过几天就到这洞口一次,呆呆地坐着,想:她没有死的,说不定就又会到这洞口来了哩……
⑨“那时候多傻,怎么就那么傻呢?”老人喃喃起来,拈着下巴上的胡子,想笑笑那个傻劲吧,但没有笑出来。
⑩“是那个时候傻呢?还是这个时候傻呢?”他思想不清了,心里很乱;抬起老眼,眼里湿着老泪,又死死盯起那洞口了。
⑪太阳已经出来,红光斜照在洞口上,洞里的雾气钻出来,玫瑰的颜色,迷迷离离的,是谜儿一般的了。他突然觉得那玫瑰色中,有一个人儿,朦朦胧胧,是铁匠的女儿,似乎又不是。
⑫不知怎么,他突然想起儿子来了,儿子不正是他年轻时的模子吗?回头看看那远远的河边,嘴皱起来,似乎在吐出一串无声的“啊”来。
⑬他蹒蹒地走下山来,一直走到河边,站在他家的地头了。他看见儿子还在挖着,那芦根错综复杂,儿子每挖一镢头,都憋足了一股劲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正面描写老人与儿子在婚恋问题上的冲突,写出了与父亲有代沟的儿子性格执拗、想问题简单化。
B.第②段写老人质疑孩子为风筝而奔跑,又摇头=头否定了自己的质疑,体现了老人内心的自我反省,肯定孩子应该有的快乐。
C.第⑥段中“有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既指老人爬山的兴趣,又包含着他内心对年轻时的恋爱充满怀念,同时也有深深的遗憾。
D.小说对老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非常到位,尤其是对他的心理活动的刻画,体现了老人的心路历程。
【小题2】简要概括“儿子”的形象特点。
【小题3】第⑧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4】小说以儿子还在挖着芦根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
(1)去年秋季,我去兴庆宫公园划了一次船。去的那天,天阴,没有太阳,但也没有下雨,游人少极少板的。我却觉得这时节最好了,少了那人的吵闹,也少了那风声雨声;天灰灰的,略见些明朗,好像一位端庄的少妇,退了少女的欢悦,也没上了年纪的人的烦躁,恰是到了显着本色的好处。
(2)同游的是我的妻,她最是懂得我的;新近学着作画,是东山魁夷的崇拜者。我们租得一只小船,她坐船首,我坐船尾,这船就是我们的,盛满了脉脉的情味。桨在岸上一点,船便无声地去了,我们蓦地一惊,平日脚踏实地的一颗心,顿时提了起来,一时觉得像飞出了地球的吸引层,失去了重量,也失去了控制,一任飘飘然去了。
(3)船箭一般地飞去了四五米,突然一个后退,一瞬间地停止了,像一个迷丽丽的梦,突然醒了,觉得凭一只木船,自己在了水上。心倒妥妥地落下来,默默看着对方,都脸色苍白,脖颈上的筋努力地用劲,便无声地笑了。妻说:古人讲羽化而登仙,其实大致如此,并不会轻松的。这话倒也极是。
(4)倏忽间,船就打旋起来,像一片落下的树叶,便见光滑的水面有了波纹,像放射了电波,一个孤圈连着一个弧圈,密密的、细细的,传到湖心。以前只认为水是无生命的,现在却是有了神经;神经碰在了岸上,又折回来,波纹就不再是光洁的弧线,成了跳跃的曲线,像书写的外文,同时有一股麻酥酥的滋味袭上心头了。桨继续划动着,起落没有声息,无数的漩涡儿悠悠地向四边溜去,柔得可爱,腻得可爱,妻用手去捉拿,但一次也没有成功。
(5)我们调正了方向,向湖心划去,妻终是力小,船老向一边弯,未了就兜着圈儿。她坐到船尾采,我们紧挨着,一起落桨,一起用力,船首翘起来,船尾似乎就要沉了。但水终没有涌进后舱。我们身子深深往下落,正好可以平视那湖面。水和天并没有相接,隔着的是一痕长堤,堤边密密地长了灌木,叫不上名儿,什么藤蔓缠得黏黏糊糊。堤上是枫树和垂柳,枫叶成三角模样,把天变成像撒开的小纸片儿,垂柳却一直垂到树下,像是齐齐站了美人,转身过去,披了秀发,使你万般思绪儿,去猜想她的眉眼。湖面上,远处的水纹迅速地过来了,过来了,看了好久,那水纹依然离得我们很远,像美人的眨着的脉脉的眼,又像是嘴边的绽着的羞涩涩的笑。我们终于明白那柳之所以背过去,原来将眉眼留在了水里。
(6)船到湖心,我们便不再划,将桨双双收在舱里,任船儿自在。妻便作起画来。我仰躺在船里,头枕在船帮上,兀自看着天。天也是少妇的脸,我突然觉得天和这水。端庄者对端庄者,默默地相视;它们是友好的,又是相离着,因此它们不像月亮绕太阳太紧.出现月圆月缺,它们永远的天是天,水是水,千年万年。我还要再想下去,突然一时万念俱友,空白得如这天,如这水一般的了。
(7)划了两个钟头,湖面上依然没有第二只船,一切都是水,灰灰的白白的。我一时想作些诗,来形容这水的境界,却无论如何想不出来。我去过革命公园的湖,那水里有了缄绒的绿藻,绿得有些艳了;也去过莲湖公园的湖,那里生了锈红的浮萍。红得有些俗了,全没有兴庆宫公园的湖来得单纯,来得朴素。我只好说,兴庆官公园湖里的水,单纯得像水一样,朴素得像水一样。
(8)诗没有作成,我起身去看妻的画,她却画了一痕土岸,岸上一株垂柳,一动不动的一株垂柳,柳条自上而下,像一条条拉直的线,柳的下方,是一只船,孤零零的一只船。除此都空白了,我没必要再作诗了,她真是东山魁夷的弟子,是最深知这兴庆宫公园的湖水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集《爱的踪迹》)
【注】东山魁夷,日本画家,其画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
【小题1】文章开头第一段详细交代游园的时令和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第五段划线的句子应该如何理解?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妻子作出的画,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小题4】文章标题为“静”,全文却无一“静”字。请分析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静”的。
【小题5】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再现自然,融我于自然,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如第四段的描写,船像树叶,水纹像电波,波纹又似“书写的外文”,在蕴藉中隐匿的情感音符跳动不止。
B.文章第二、三段描写“我”和妻子湖中泛舟的景象,主要抓住人物细致生动的动作和感受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在平淡之外隐含着深沉和力度。
C.随着视角的变换,全文移步换景。一一路行船,“我”见所见.抒所感,在这样一个宁静安适的环境里,“我”的思绪也很平静。
D.全文在从容不迫、朴实无华的述说中,融贯着深情,在自由自在、信笔点醒的抒情中,阐发着精辟的议论和深邃的哲理,于丰厚隽美中透出些真意。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觉得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②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③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了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④“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⑤“是树,孩子。”奶奶说。

⑥“什么树呢?”

⑦“桂树。”

⑧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⑨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⑩“谁?”我们都吃惊了。

⑪“嫦娥。”奶奶说。

⑫“嫦娥是谁?”

⑬“一个女子。”

⑭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有三妹漂亮吗?”

⑮“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⑯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⑰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岀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⑱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⑲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⑳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㉑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㉒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㉓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㉔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㉕“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㉖“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㉗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㉘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小题1】简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2】第③段的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儿化音,请加以赏析。
【小题3】孙犁说“贾平凹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平易近人而又不同凡响”,请结合第⑧-⑭段文字,加以评析。
【小题4】本文与《水调歌头》都写了中秋赏月,其用意和意境迥然不同,请加以简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后面的题。
西安这座城(节选)
贾平凹
当世界上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了一堆水泥,我该怎样来叙说西安这座城呢?
是的,没必要夸耀曾经是13个王朝国度的历史,也不自得八水环绕的地理风水,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不在了这里,对于显赫的汉唐,它只能称为“废都”。但可爱的是,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依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它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懦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大街小巷方正对称,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入了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喤喤喤开过来的境界里去。如果有机会收集一下全城的数千个街巷名称,你会突然感到历史不遥远,以至眼前飞过一只并不卫生的苍蝇,也忍不住怀疑这苍蝇的身上有着汉时的模样或是唐时的标记。
现代的艺术日夜在上演着,但爬满青苔的如古钱一样的城墙根下,总是有人在观赏着中国最古老的属于这个地方的秦腔,或者皮影木偶。最是那土得掉渣的土话里,如果依音笔写出来,竟然是文言文中的极典雅的词语,抱孩子不说抱,说“携”,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寡”,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西安的科技人才云集,但民间却大量涌现着《易经》的研究家。你不敢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巷头鸡皮鹤首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清晨的菜市场上,你会见到手托着豆腐,三个两个地立在那里谈论着国内的新闻。在公共厕所蹲坑,你也会听到最及时的关于联合国的一次会议的内容。关心国事,放眼全球,似乎对于他们是一种多余,但他们就有这种古都的秉性。“杞人忧天”从来不是他们讥笑的名词,甚至有人庄严地提议,在城中造一尊巨大的杞人的雕塑,与那巍然竖立的丝绸之路开创人张骞雕像相映成辉,成为一种城标。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你信步在城里走走吧,钟楼已没钟,晨时你能听见的是天音;鼓楼已没鼓,暮时你能听见的是地声。我不知疲劳地,一定要带领客人朋友爬土城墙,指点那城南的大雁塔和曲江池,说,看见那大雁塔吗?那就是一枚印石;看见那曲江池吧,那就是一盒印泥。记住,历史当然翻开了新的一页,现代的西安当然不仅仅是个保留着过去的城,它有着其他城市所具有最现代的东西。但是,它区别于别的城市,是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了。
【小题1】作者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又说,西安“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西安的古城魅力体现在哪里?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西安濡养了西安人怎样的性格?
【小题3】作者说“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文章里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分条陈述。
【小题4】《西安这座城》(节选)很多地方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把西安的古韵娓娓道来。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