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教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拥有1078家,占42.4%;中国次之,拥有592家,占23.3%. 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中请教也在近20年内持续增长,2016 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年申请数为30115项。如今,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正以每年近50%的速度快速发展,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发布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2017年预估增长率将达到51.2%,产业规模达到152.1亿元,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或将迎来调整洗牌期,以此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立宁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时间与过程,目前整个行业有些过热和盲目,出现泡沫和倒闭很正常,符合科技产业市场规律、市场本身存在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过程。这也从侧面推动着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卢泽华《人工智能:中国抢“先手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 02 22)
材料二:
产业投资方面,国内人工智能领线投融资在2011年初见规模,2017 年投融资总规模达到1800亿人民币,平均每笔金额接近6亿人民币。

(资料于千寻网《中国信通院品牌数据系列》)
材料三:
如今,中国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批龙头企业引领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破和应用的创新。然而,相比于巨大的资本规模和大量的专利授权,现在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还很弱小还有漫长且艰难的路要走。从行业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门槛高、投入时间长,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趋同的发展趋势;从市场角度看,和关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更多的只是有一个概念而缺少独创技术和应用场景,短期内无法让产品落地,应用前景渺茫。如果商家一味趋利而动、产生市场泡沫,催生行业虚火,恐怕人工智能将只能在资金链中扩张、在实验室中成长。
人工智能绝不仅仅是几款可实现“无人操作”的机器人,更不只是用来战胜人脑的围棋手,如果内行只顾凑热闹,推“概念”、抢噱头,不只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禁锢科技力量的应用落地,束缚整个产业的想象力。毕竟,投资人或许会听“概念”, 但市场速的终将是“实在”。
(摘编自王萌《多找门道,少凑热闹》人民网2018 02. 22)
材料四:
台湾人力资源机构104人力银行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投入商业应用,该领域的人才也愈显紧缺。据不完全统计,台湾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量从2016年开始明显增长,到今年缺口保守估计为6000个,增长了一倍,增幅远高于其他行业人才需求增幅。
104人力银行数据长吕承谕说,台科技主管部门预计五年投入160亿元(新台币,下同)发展人工智能行业,目前该产业已逐渐以实验室走入商业运用,企业对资料科学家、演算法工程师。机器人工程师等关键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人工智能行业的薪资也水深船高,据人力贵源机构样本统计,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年崭平均80万到120万元,这在平均年薪不到55万元的台湾,是名副其实的高薪行业。
(摘编自《台湾人上智能人才紧缺,薪资高》新华网2018.02.22)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1-2017年间,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热悄始终保持看持续高涨的态势,2017年投融资总规模达到1800亿人民币,是2011年的6倍多。
B.2008- 2017年间,从中国人上智能领域每年投融资总额来看,后一年与面一年相比,其中2017年是增加最多的年份。
C.2008- 2017 年十年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笔数大体上保持着较好的增长趋势。
D.2011- 2017 年间,按当年投融资总额与笔数的关系来计算,2013 年每笔金额的平均数是最少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期,截至2017年上半年,所拥有的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已位居全球第一,专利申请数延续看增长的势头,超过3万项。
B.2018年, 中国人工智能将迎来调整洗牌期,届时某些相关企业会出现泡沫和倒闭,这符合科技产业市场规律。
C.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资本规模和专利授权量巨大,但是,引领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的龙头企业尚未发展起来。
D.我国很多人智能初创企业在成立初期通过主推概念,催生了大量的独创技术利应用场景,但短期内很难让产品落地市场。
E. 据台湾有关机构调查, 台湾人工智能商中的应用领域人才紧缺; 人工智能行业属于名副其实的高薪行业,该行业的平均年收入远高丁台湾平均年薪。
【小题3】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名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清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09: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喊魂
徐建英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那天你爹的运气特别好,岸上摆了白花花一大片。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水盆,盆中放了一个漂亮的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湖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作势找扫帚要打大丫,大丫吓得赶紧往外钻。随后娘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做甚?你是我亲生的呢。”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受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晒在太阳下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大胖娟子他们躲在屋后吃冰棒,叽叽喳喳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大胖娟子他们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大胖说:“你娘逮上了,准揍扁你! ”
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从潘河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
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就躲在潘河的河湾里,玩水、摸鱼、捉虾……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
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头痛,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在卫生站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每晚高烧说胡话得厉害。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
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
“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又翻开我的眼皮细看,随后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
娘信以为真,返家就把鸡蛋煮熟,剥开蛋壳绕在我脸上来回滚圈。又把油灯剔亮,在我枕头底下放把剪刀,然后和“三相公” 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
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
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了呀…… ”
“三相公”又答:“二丫回来了呀!”
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 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
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讶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抢来的野讶子!
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 ”
“三相公”的声音接着又响起……
那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 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嘁:"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拿着叉在潘河下游叉鱼,那天运气特别好,岸上摆了白花花一片,就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
娘在院中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喊魂”故事却被作者讲述得温情动人、清新朴实,原因是“我”确实因“喊魂”捡回了性命。
B.小说塑造“娘”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如“娘”用熟鸡蛋在“我”脸上滚圈,还在潘河边为我喊魂。
C.神婆“三相公”这人物在文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她的法术,使得“我”最后逃过一难,作者借“三相公”表达了对传承民俗文化的希望。
D.文中反复出现“大丫”和“我”互称“野伢子”,反映出两个孩子因为凉鞋的事情而心有芥蒂,不能释怀。
E. 语言清新流畅而富有张力,叙述不急不缓,起承转合自然而圆润。将一个寻常的弃婴题材与极富乡村风情的喊魂故事结合在一起。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娘”的形象。
【小题3】“喊魂”的情节只出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为什么要以“喊魂”为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池莉读《花经》

池莉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文本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B.本文语言整体朴素自然,在第⑥段叙述黄岳渊先生辞官种花之事时,却多用四字句租文言词语,旨在以凝练典雅的语言刻画黄岳渊先生的高雅形象
C.文末说“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是说做人糊涂一点,不必赶潮流,反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D.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中说“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试结合⑥⑦段概括这种“精神文明”包含了哪些内容。
【小题3】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伟大的小孩子西帕

李娟

①“还在吉尔阿特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卡西准备用洗衣粉来洗头发,我大惊,大喊道:“啊不可以!”连忙拿出自己的洗发水给她用。结果这家伙一下子就给我全部用完了。卡西用完洗发水开始清头发时,直接把顶着泡沫的脑袋插进浅浅的小半盆清水中晃荡两下就捞出来,然后用毛巾用力擦干。
②卡西帕洗衣服的情景也很恐怖,她把肮脏得快要板结的裤子和内衣被罩泡在一起洗。打上羊油肥皂揉啊揉啊的,揉出来的黑水又黏又稠,泥浆似的。洗完了也不清洗,直接从泥浆水中捞出来拧一拧就晾起来了。不过有一次我总算看到她清洗了一遍。但清洗过的水也同样的黑乎乎,黏答答的。
③卡西十五岁,还是个孩子啊,这样马马虎虎、百事不晓地打发着自己的生活,扎克拜妈妈为什么不教她呢?我看妈妈洗衣服的情形就地道多了。就像卡西做的饭,无论再难吃扎克拜妈妈也从不加以指责。似乎不忍打击她的积极性,要等她自己先将“做饭”一事纳入生活中理所当然的轨道,然后再等待她自个儿慢慢去发现技术上的问题。反正妈妈最善于等待了。
④因为卡西不可能一辈子做饭都那德性的,毕竟她也在不断地接触做饭这种事情的“真实内容”——她会在亲戚家做客,到了繁华地方她也会上小馆子……总之,总有一天她会发现好吃的饭与不好吃的饭之间的区别,她会疑惑。像她这么骄傲自信的人,总会想法子改进的。她正在不停地长大。
⑤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哪怕是明知是弯路也得放手让她自己去走一走啊。因为只有在无际的弯路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不近地靠近世界的种种真实之处。才会有强大生活的强大根基。而那些一开始就直接获取别人的经验而稳妥前行的人,那些起点高,成就早的人,其实,他们所背负的生命中“茫然”的那一部分,也是巨大沉重的
⑥妈妈有一天串了门子回家,带回来一小瓶娃哈哈,斯马胡力兄妹俩喜滋滋地喝着,你一口我一口。有时斯马胡力多喝了一口,卡西会大闹。我说:“那是小小的小孩子才喝的东西嘛!”斯马胡力有些不好意思了,卡西却边喝边可爱地说:“我就是小孩子嘛!”我一想也是啊,卡西才十五岁嘛。那瓶娃哈哈喝完很久了,卡西还在津津有味地啜着空瓶子。第二天从角落里拾起来又啜了一会。似乎里面还有香甜的空气。
⑦小孩子卡西啊……
⑧六月一号那天,我对卡西说,今天是儿童节。卡西听了立刻从花毡上跳起来:“啊,我的节日!我的节日!”然后哀叹不已,离开学校的孩子永远也没有儿童节了。
⑨卡西一方面四平八稳地过着她牧羊女生活,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美妙而奢侈的梦想。她常常说自己以后还是会继续上学的。她打算今年九月份去阿勒泰上卫校,学护理专业,以后想当护士。她似乎为此非常地期待。她说,当了护士以后,家里人就都不会生病了,邻居也不会生病了,大家哪里不舒服就赶紧去找她。说完喜滋滋地抹了一把鼻涕,随手蹭到裤腿上。这情形不由得令人非常忧虑。
⑩又因为九月份的这个打算,她急于学汉语,总是坚持用汉语和我对话,整天搞得人云里雾里。妈妈总是为这个无情地嘲笑着卡西,她惟肖惟妙地模仿卡西说话:“李娟!你!大的石头!我的哥哥!多得很!那边那边!”意思就是:她的哥哥海拉提家驻扎的地方有许多漂亮的大石头,约我一同去看。本来并不是很好笑的,毕竟人家说得那么的辛苦。可是被妈妈一学,就再也没有那么可乐的事了。卡西为此非常气愤。但每每气愤完之后,再回想一会儿,也会扑哧一笑。
⑪卡西真的很想当学生啊,为此她最喜欢背我的书包,到哪儿都背着不放,放羊时也背,揉面时也背,到邻居家做客时也背。
⑫总之,卡西帕这个远远还没长大的,还带着野蛮精神和混沌面目的小姑娘啊,一想到不久后也许会俨然成为阿娜儿罕的模样,整洁又矜持,说话含蓄而有分寸……便深为可惜。
⑬对了,后来在杰勒苏的集市上,我出于特殊目的请卡西和斯马胡力吃了一次饭馆里的拌面。果然我达到了目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卡西都一直很郁闷,开始对自己有所怀疑了:为什么她们拉的面细,而自己拉的面粗?……我窃喜。之前她一直以为自己的面最规范最合理,觉得全世界所有的面都应该拉得和她一样粗。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作者说的这句话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中“伟大”一词的含义。
【小题4】依据文本,请预测下,卡西帕最终能实现她的梦想吗?简述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文章借其它木匠之口,侧面介绍了“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省了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是懒,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不愿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小题2】作者笔下的木匠“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
【小题3】标题“活着的手艺”有哪些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的故事
张 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他大概做梦都不曾想过,他那张被山风吹糙了的总是挂满愁苦的脸,现在满面微笑。
他们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有时候半夜还要拉一网。
早晨也要拉“黎明网”。
鱼实在太多了。
多少鱼啊。鱼多得让人骂起来了。
家里没有粮食吃。吃鱼吃得嘴巴发酸,再好的鱼也比不上玉米饼啊。
父亲在海上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身上全是蓝斑,肚子发黄。它样子就可怕。可是父亲学会了怎样对付它。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   
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愉快。碰巧父亲第二天用不着起早上海,不急睡。他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汽逼人。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她抱紧我和父亲,惊恐的说着什么……
母亲要去请医生。
父亲摇着头。
这里离最近的村落也有几十里路,去哪儿请呢?母亲明白来不及了。这时我觉得手脚都一阵抽疼,想站起,一挪步子就跌倒。我咬着牙爬几步。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摸我的眼睛,头发。一会儿又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我叫了一声。妈妈跟来了,拍打我:“不要紧,不要紧,慢慢找。你睁大眼看。”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母亲对她特别好,给她玉米饼吃;母亲让她住在屋里。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
我说:“你不要走了,你的家在哪里?”
“在大海里。”
我想起了,她是一条小美人鱼。看来平时人们传来传去的话一点也不假啊。
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的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可以,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渔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父亲睡得正香,被哭声惊醒,推我一下。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母亲没有做声,看了父亲一眼,哄我睡下。
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来突出其内心世界,父亲“那张被山风吹糙了的总是挂满愁苦的脸”表明我们全家人生活的困难和父亲支撑这个家庭的艰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母亲第一次见毒鱼吓得叫起来,而后竟仿照父亲那样做起了毒鱼,表现了母亲善于学习和对美味的追求。
C.小说以“鱼”为线索,围绕捕鱼、吃鱼、梦鱼等展开,情节跌宕,结局的海难可谓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D.小说的精彩源于高超的写作手法,如“我”吃鱼中毒后,充满幻景的描写就是作者对象征、对比、渲染、烘托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小题2】如何理解“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的含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我”梦鱼的情景,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