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
③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④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⑤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⑥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直抒对石油工人的敬佩之情。
C.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喊之后的筋疲力尽,“永嚼的一份干粮”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小题2】文章第三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走进塔里木,作者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6 09:4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罐
贾平凹
我们村三十户人家共同着一个井,一个碾盘,一个土地庙,也共同着一个药罐。
这药罐年代很久,但一直是完好的,它最早属老社长私有。老社长已经死去十五年,大家还记得他的好处。药罐自那时流传,谁家有人病了用罢药,罐子就放在门楼脑上,等着另一家有人病了来取用。风俗里送药罐等于送病,是要忌讳的。便又放于门楼脑上,等着别一家人病了再来“用用”。药罐就像老社长,人们对它畏惧,却不敢有半点亵渎心。
那阵,一般人有个病病灾灾,大都是抗着。吃些烧糊的葱根,喝些姜汤,捂被子发汗,用火罐在额上拔一个紫红的印或者用针扎中指、挑眉心,放出些黑血就罢。抗不过去了,再往土地庙里求神拜鬼。病人还是不好的,就只有说:“这是阳寿到时了,治了病治不了命的。”却没有想到去上百里的县城医院或抓几副中药吃。
上医院是不敢思想,抓中药那也是要许多钱的,我们没有钱买更多的粮食吃稠饭还能买药吃?吃药和买香烟一样被认作奢侈。
社长是吃中药的,因为他是社长,是我们村的光荣,吃公家的净粮,药费可以报销。社长是一个瘦老头,留大背头,穿黑呢子中山服。社长的气管常发炎,肠胃不好,腰酸,肾也虚亏,有几次病得要丢了命了,但后来却又好起来。于是社长说:“得了病怎么不吃药?瞧瞧,不是几副药就保住一个命吗?”
社长说过这话后,一般人家也开始吃起药来,但往往吃过一副二副,实在是没能力再吃下去,便去社长家门前的十字路口上揽社长吃过的药渣。心想,只要是药,即可治百病的,拿回来再熬一熬,让病人喝。一辈子没有吃过药的身子见药味就生奇效,这倒使社长也惊讶。也由此,村人对社长的药渣有了依赖,对社长家的药罐也有了依赖。
村里人好多年里,基本上是吃着社长的药渣维持了健康。除了许家的二婶外,竟没有出现过一次危险。许家二婶过日子太节俭。她一生什么都不敢糟踏,凡是能咽下肚的东西,绝不让它在肚子外坏掉。铲完了锅,孩子已将勺子铲子要拿去洗了,她说:“拿来!”伸出舌头将勺子铲子上的饭渣舔了。那一次许家二叔犯了病,拿回社长的药渣熬汤,喝过二次病好了,还剩一碗汤药不喝了。许家二婶身体蛮好的,却想:倒了多可惜,让我喝了。结果喝得她吐了一个晌午,睡倒在床上三天没有起来。
吃社长药渣的病人,病差不多全好起来,吃原药的社长却死了。死了一个大人物,我们村从此不能沾他的荣耀的光和药渣的利。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自土地分了以后,多多少少每家都有些零花钱,谁家有个病,也去抓些中药来吃了。没有谁再去揽别人家的药渣熬汤喝。而药罐还是老社长的那个药罐。
每每把药罐放在门楼脑上,或从门楼脑上取下来交给来取用的别人时,人们就想起了老社长。药罐是老社长留给村里的纪念,人们小心翼翼地使用着,从你家传到我家,从我家传到他家。药罐熬着苦口的汁水,苦水使全村人团结起来,滋润着生命,就这么活下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擅长以乡村但语来表现故乡旧事。如“天神,咱又不是社长”“怪了,现在人怎么不经活了,越来越娇气了”,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B.药罐只说“用用”而不能说“借”,生病用吃烧煳葱根、喝生姜汤、拿针放黑血甚至烧香拜鬼神等来医治,小说借此意在批判乡民的迷信和愚味。
C.老社长的药渣竟被乡民拿来继续熬制治病,这既是因为它如同老社长的身份一样,在乡民眼里成为一种希望与光荣的象征,更是因为乡民的贫困。
D.老社长和村民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逼真表现村民贫穷的生活状态,而村民因“药渣”记住老社长的好处,也侧面表现村民的善良。
【小题2】许家二婶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为什么刻画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 璞

贾平凹

1)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2)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3)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4)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荼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5)“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6)“城里人胃嫩。”

7)“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8)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9)“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10)“多亏就遗弃了它!”

11)“多亏?”

12)“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13)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14)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15)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16)“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17)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18)“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19)“写咱遗璞村了吗?”

20)“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21)“就是下放吧。”

22)“‘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23)“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24)“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25)“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26)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27)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28)“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29)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30)“以后还能来吗?”

31)“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物呢。

32)“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33)“但愿他们能来。”

34)“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35)“但愿……”

36)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37)“真是好石头呢。”

38)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B.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C.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所提到的信息被男人否定,意识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这里表现的是村民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D.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要把积攒的钱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了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我不是个好儿子》

【小题1】“我”为什么会想起给母亲寄钱的?
【小题2】母亲是怎样对待儿子的“馈赠”的?
【小题3】“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从这句话能反映出什么?
【小题4】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是个好儿子
贾平凹
①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后,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②七年前,父亲作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我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③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④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那时少粮缺柴的,生活苦巴,我们做孩子的并不愁容满面,平日倒快活得要死,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谷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个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头晕脑的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筛箩,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盘上瞌睡。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
⑤我成不成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从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不领她,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⑥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砭道上行走,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些家庭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母子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
B.第③段末尾,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是因为想起了我的因胃癌去世的父亲而倍感孤独落寞。
C.文章两次写到“钱”,第③段中母亲把钱塞在破棉鞋里,而第⑥段中却“紧紧地握在手里”,看似矛盾,实则表现出母亲心疼儿子,处处为儿子着想。
D.第④段写母亲喊醒熟睡的我和弟弟继续推磨,“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主要为了表现我童年生活的艰苦。
E. 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顺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厚重,含蓄隽永。
【小题2】阅读全文,概括出作者母亲的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试结合全文分析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 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A.就B.而且C.所以D.或者
【小题2】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小题3】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标题最恰当的是
A.绿叶B.叶的联想C.落叶D.叶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