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节选)
李春青
人们的美学观念、文艺思想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而趣味则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离开趣味作为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因此可以说,趣味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历史性。
“文”可视为中国古代贵族趣味的标志性符号。在周代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它既包含着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贵族价值体系,又包含着以礼乐为核心的贵族趣味系统。孔子赞扬周代的政治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今人则常常用“繁文缛节”来评说周代文化,这些都是对“文”这一趣味特征的理解。“文”就是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包括典章制度、礼仪、知识系统、诗、乐、舞、建筑、绘画、雕塑、器物等,也包括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一切言说。这个“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
“道”可视为士人或士大夫阶层趣味的标志性符号。秦汉之后,受过教育的布衣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僚行列,于是已做官的读书人和希望做官的读书人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即“士大夫阶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内涵。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没有“道”的位置,它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士大夫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从原有贵族阶级蜕化而来的,他们在贵族文化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这就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学。可以说,士人阶层一切精神文化的建构都是对他们所尊奉的“道”的诠释,而“道”也成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性情倾向与观念系统的综合性呈现。正因如此,“文”“道”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一个延续千年的基本主题。
“雅”可视为文人趣味的标志性符号。“文人趣味”是在士大夫趣味中孕育而生的。如上所述,对“道”的推崇与信守构成了士大夫精神趣味的基本维度。然而这个阶层毕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主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决非仅仅囿于狭隘的政治领域。于是,士大夫阶层就获得了新的身份性标志——“文人”。所谓“文人”,就是有文采之人,亦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人。当士人阶层意识到自己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并且为个人情趣的表达挣得合法性时,文人趣味就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文人趣味主要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雅化”追求:形式上越来越精益求精,风格上越来越细腻微妙,评价标准上越来越专门化。
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文人——这是古代知识阶层身份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古代趣味演变的历史轨迹。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贵族对“文”的重视,体现在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和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言说。
B.趣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趣味,并使趣味得到巩固与确证。
C.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以前,“道”在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地位较低,不受重视。
D.“文人趣味”在士大夫的趣味中孕育而生,它既承继了“道”,又发展了“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道、雅三方面逐层论述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B.文章以古代知识阶层身份的演变为主线索,分析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C.文章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
D.文章分析士大夫与原有贵族的关系,论述了“道”比“文”的趣味系统更高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一旦开始重视个人的精神世界,便会更注重文艺创作而忽视政治理想的追求。
B.“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可见它维护着西周贵族统治秩序。
C.“文以载道”不是单纯的文学观念的问题,而是士人阶层文化身份的必然产物。
D.文人往往在仕途失意之时进行创作,可见文人趣味是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3 06:1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现在的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在中国文化中,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是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是听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的,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每个人都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关键,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了一句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会被物控制住。《管子·心术》亦云“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人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随着科技的发展,受“科技万能”思想的影响,人类喊出了“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为了满足贪欲,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异化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这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也使人本主义逐渐被异化为人类要去主宰天地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人绝对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相反,恰恰是要向天地万物学习,道法自然。天地有很多品德。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是这样地广大无私,包容万物。天地又是非常诚信的。《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也就是说,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天道是诚,所以我们人也要诚。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
(节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先于西方文化产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于古希腊文化,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是“土特产”,而非“舶来品”。
B.西方传教士将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回欧洲,引发启蒙运动对神本主义的批判,启发人们不做神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
C.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本,即决定人命运前途的根本因素不是外在力量,而是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D.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要想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在思想上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德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控制和管理外物,不被外物所控制,不被物欲腐蚀,则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否则就会是物的奴隶,丧失自己的品德。
B.天地包容万物不因喜好而偏私,四时有规律地更替不因喜好而偏废,这是天地无私和包容的体现,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美好品德。
C.中国文化里不仅强调人要注重自身内在品质的修养,还要“以天为则”,向天地万物学习,学习天地的广大无私和诚实守信。
D.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本主义”演化到“人类中心主义”,科技万能,人定胜天,人类将主宰天地万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是以神为本,与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区别。
B.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修身,真正的君子就应该自我约束,与万物都要保持距离,划清界限,警惕物欲的腐蚀,只有向内的管住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C.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德”,即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天道的诚信与无私、包容,要尊重事物本然状态,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
D.“人类中心主义”则主张人决定一切,自然万物都要听从人的主宰;“以人为本”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

迟子建

①这世上最出色的染匠,一定就是秋霜了。只要它来了,青山就改变了颜色。初霜来的时候,树叶只是微微转黄,这时节的山峦看上去更像是洋溢着丰收气息的麦田。到了第二场霜降临之后,浅黄的树叶变得金黄或浅红,山峦有如戴上了一顶顶红黄相间的呢毡帽。而如果你沐浴着第三场更为浓重的霜走进森林,你是想看到什么颜色就能看到什么颜色。树叶大多是金黄和金红的,但也有黄中带粉、粉中含翠、翠中生红、红中隐紫、紫中有褐的,这时的山峦分明就是一个春天的花园,五彩缤纷的。我们把此时的山峦称作“五花山”。

②五花山簇拥着我们的时候,大雁向南飞了,河水流动得平缓了,天空中的云朵没有盛夏时多了,天显得格外地高、格外地蓝。人们把形形色色的菜籽吊到山墙上,开始了秋收。而秋收中最苦最累的活儿,就是起土豆。

③土豆既能做蔬菜,又能当主食,还能作为家畜的饲料,在那个粮食需要定量供给的年代,土豆被广泛种植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家种上一两亩,那算是少的了;平平常常的人家都要有三四亩;而那些人口多的人家,种七八亩是很普通的。所以说秋收在我们那里,等于是“起土豆”的代名词。人们见了面跟对方说的话往往是“起土豆了吗”,或者是“你家今年能收多少麻袋土豆”。

④起土豆的工具是二齿子和三齿子。当然也有四齿子,但它因为密度高而容易伤着土豆,用它的人家很少。二齿子和三齿子是铁制的,它们的形状常使我联想到“M”和“N”的拼音字母,一握着它们,就老是想发鼻音。人们去离家较远的大地起土豆时,要拉起手推车。去的时候,手推车上放置着二齿子三齿子、空的麻袋、土篮等工具,当然,也要带上水壶和午饭。回来的时候,饭没了,水壶也空了,先前还明晃晃的铁齿上沾满黑油油的泥土,手推车上满载着用麻袋摞起来的土豆。若是赶上晴好的天气,车行起来还不吃力,而要是赶上秋雨连绵,路面的水洼一个连着一个的话,车轮往往会陷在泥泞中,几个人合力拉它,它也只是徘徊,最后只得回镇子朝养了牛的人家借牛,把手推车给从泥潭中拖出来。所以那些养了牛的人家,一到起土豆的时候就很牛气。

⑤人们把土豆运到家后,会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又大又光滑的是最好的,它们会被下到菜窖中,一部分作为来年的种子,一部分留做食用;那些中不溜的属于第二类,它们也会被下到菜窖中,作为越冬蔬菜;而那些跟驴粪蛋一样小的、青着半边脸的、被铁齿刨得满脑子都是窟窿的,属于最次的一类,它们通常是被埋在菜园的坑里,没被冻着时由人削削拣拣地随吃随取,等雪降临之后就喂了猪了。土豆地都在山下开阔的平地上,所以起土豆累了,就可以坐在地上欣赏五花山。这时候再鲜艳的鸟进了森林,也会慨叹自己的羽毛不如树叶绚丽。当你低头刨出一墩土豆时,就觉得那大大小小的土豆不是乳黄色的了,而是彩色的了。人们回家的时候,手推车上麻袋的缝隙中往往插着一支小孩子歇息时跑到山上折来的色彩缤纷的树枝,它像一枝灿烂的花,把秋天给照亮了!

⑥溜土豆就是在收获过的土豆地上,在沙里淘金地寻觅仍被遗落在土中的土豆。溜土豆通常要使用四齿子,它的铁齿间隙窄,搜寻土豆的几率高。通常被留下的土豆都不是很大,所以这样的土豆拿回家去,通常是洗一洗后连皮蒸了吃,或者是用叉子磨成粉了。溜土豆的都是如我一样的孩子,大人们是不屑做这种活儿的。我每年都要去溜土豆,其实家里并不缺那点土豆,我只是喜欢在光秃秃的大地上再打捞一份惊喜罢了。那感觉很像是在寻找宝藏。

⑦我溜土豆的时候,常常会遇见住在北山的刘家的孩子,他们两人一伙,提着麻袋,在别人家的土豆地里溜得格外仔细。经他们溜过的土豆地,可以说是光光溜溜的了。所以一看到他们,我就避开了。他们很有眼力和经验,知道哪片地的哪个地方会有幸存的土豆,每天都会溜上半麻袋到一麻袋的土豆。他们见了我们也不打招呼,只不过有时会顽皮地打几声口哨。有的时候溜土豆溜累了,我坐在地上歇息的时候,会看到黑油油的土地上,那几个穿着暗淡衣裳的孩子,弯腰弓背溜土豆的情景。他们和他们面前的土地是那么暗淡,而他们背后的五花山则是那么的绚烂。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可他们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成为我眼前这巨幅画卷中最生动、最永恒的一部分。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是过渡段,由描写自然景物过渡到描写起土豆的人,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
B.文章回顾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溜土豆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C.在绚烂的五花山下,溜土豆的北山刘家孩子显得暗淡,可见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和单调。
D.如果说五花山是这幅油画的大背景,斑斓的色彩是它的主色调,那么油画核心就是起土豆的人。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文章写了哪些人?他们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题。
套袖
铁凝
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鞋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我一副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气质。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黄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窑,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④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
⑥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袖套。
⑦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时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⑧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⑨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⑩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⑪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 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⑫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疋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⑬“您是见老。”我说。
⑭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⑮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⑯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 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⑰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 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⑱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 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小题1】有人建议将①-⑥段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小题2】联系下文,请评析第⑦段写法上的特点。
【小题3】文题“套袖”,除了是本文的线索,它显然与主旨有关。请分析“套袖”与本文主旨的关系。
【小题4】捡豆子,糊窗缝,写作,——文中的孙犁所做的三件事。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5】邻家姑娘“素净”的套袖,“我”的“花”套袖,孙犁“青色棉布”套袖......对此,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朝历时四百余年,其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疆土大为扩展,民族空前融合。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他们分别建立和巩固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增多,为艺术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儒家文化虽然是汉代绘画艺术审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精神要素,但并不是整个汉代社会唯一的精神源泉。汉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架构是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阴阳五行文化等多种文化精神要素构成的。史官文化与巫文化共存,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举,神话与历史交融,道家学说与儒家伦理道德并行不悖,展现出一片人间的欢腾胜景。
大汉王朝具有勃勃生机和放眼四海的辽阔视野,繁丽多彩的生活场景便成为艺术首要的表现对象。在这样一个胸怀宽广、勇于开创的时代,传统观念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汉代的艺术家为帝国雄伟而繁荣的气象所熏陶,怀着一种空前的喜悦与激情对其予以描述,予以表现。汉墓壁画那些生动饱满、瑰丽多姿的绘画艺术背后,蕴藏了汉代先民对天地自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了他们对生命世界的永恒追求,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墓室壁画一般出自画工之手,虽然画工的绘制技能比不上后世身份独立的画家,但他们所营造的丰满朴实的意境,流露出的绘画发蒙阶段所特有的简单和笨拙,却是后世空灵精致的艺术所无法替代的。同时,因来自底层,画工们对人间生活的关注,反而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画工所反映的集体意识,一方面是上层社会思想的折射,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的观念。
汉代人喜好歌舞,任侠重名,恩仇必报,富于积极进取精神,他们率直而少含蓄,开通而少压抑,粗朴而欠圆通,勇敢而鄙怯懦,整个社会弥漫着建功立业的思想,这既是尚武精神的结果,也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
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图式于生活,它在农耕文明中孕育,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中成长,那种蓬勃的生命力,饱满、昂扬的生命状态让我们立刻想到汉墓室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奔腾嘶鸣的骏马,浩荡出行的队伍。汉代人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万里觅封侯”的豪情,在《车马出行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雄健浑厚正是汉代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郭华《试析汉代墓室壁画的雄健与充实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空前发展,“丝绸之路”为文艺兴盛创造了条件,因此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增多。
B.汉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架构由多种文化精神要素构成,且彼此和谐共存。
C.墓室壁画所营造的意境和特有的简单和笨拙的绘画风格,堪称后世的典范。
D.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汉代是真正形成完整而且具有民族独特艺术风格的时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论述了汉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为汉代艺术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B.主体部分论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及绘画风格,以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以《车马出行图》为例,论证了汉代墓室壁画所反映出的汉代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
D.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汉代墓室壁画所具有的雄健与充实之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化是汉代绘画艺术审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精神要素,是汉代社会的精神源泉之一。
B.大汉王朝把生活场景作为艺术首要的表现对象,因此拥有雄健浑厚的时代精神。
C.汉代艺术家受帝国雄伟而繁荣的气象熏陶,怀着喜悦和激情去描述和表现它们。
D.汉代社会弥漫的建功立业思想,既是尚武精神的结果,也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要好好爱自己 
毕淑敏
你要好好爱自己。这话来自一句叮嘱。最早向我们说起它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我们的师友……他们也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冷了要添衣,热了要洗脸;不要熬夜,不要一忙就忘了吃饭;要和大家伙儿搞好关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早睡早起……
如果从来没有人对你说起过这些絮絮叨叨啰啰嗦嗦的话,那你的童年和少年加上青年时期,孤寂荒凉。你未曾被人捧在手心,极少承接过温情。
不过,这没什么了不起的。要紧的是——你要自己对自己说这句话——你要好好爱自己。 
好好爱自己,是简单朴素的常识。可是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够懂得能够记住能够做到呢?放眼四周,谬爱种种。有人年轻时不顾死活拼命挣钱,预约给自己年老的时候可以肆意享乐,他们以为这就是爱自己。有人以为让罕见的山珍野味把肚腹撑得两眼翻白,这就是爱自己了。有人以为把身体安置在一个庞大的屋舍内,再用很多名牌将自己掩埋,这就是爱自己了。有人以为把自己的腿最大限度地闲置起来,抵达任何一个地方都由汽油和钢铁代步,这就是爱自己了。有人以为让面容在层层化妆品的粉饰下,显出不合时宜的嫩相。严重者不惜刀兵相见大胆斧正自我,甚至可以将腿骨敲断以求延展下肢增加身高,就是狠狠地爱自己了。有人以为让嘴巴说言不由衷之话,让表情肌做不是发自内心的谄媚之态,让双膝弯曲,让目光羞于见人,这都是爱自己。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以上诸等,皆是对不起自己,害了自己。
爱自己是需要理由的。我们的爱要想持之以恒,先要明白自己究竟是谁。
最明确的结论是——自己首先是一个身体。千百万年进化的水流,将身体打磨成健全而温润的宝石。
大脑的功用是思考,而不是他人任意抛洒塑料袋的垃圾场;凡事用自己的脑袋想一想,做出最合乎理性的决定,这就是对自己的脑袋好。眼睛要看洁净美好之物,看出潜在的危险找到安全方向;眼睛还有小小的癖好,爱看草木的绿色和天空的湛蓝,爱看书本和笑靥;满足它的愿望,非礼勿视,这就是对眼睛好。鼻子希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闻到花香,不喜欢密不通风的腐朽之气和穹顶之下皆是雾霾,让它远离这样的环境,才是对鼻子的爱惜。嘴巴希望讲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话,摄入到富有营养的本色食品,而不是混杂三聚氰胺和地沟油的伪劣食物,不说口是心非的谗言。双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不是扒窃抢劫和杀戮,这就是手的幸运了。我们的脏腑希望它能劳逸结合,不要总是爆满,不要连轴转,不要被塞进太多赘物,不要无端地损耗它们的能量。脊骨希望自己能够庄严地挺直,快乐向前;这不但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心理的需要:一个卑躬屈膝的人,谈不上尊严;而没有尊严的人,不会好好对待自己,因为他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只是蝼蚁之物。我们的肩膀,希望能担负一定的担子。不要太轻,那样就失去了肩负的责任;也不能太重,超过了负荷,肩周就会发炎。双脚,希望坚稳地站立在大地之上;那种为了显示自己比实际高度更高的内外增高鞋,骨子里是虐待双脚的刑具。我们的皮肤,希望能顺畅地呼吸,而不是被厚厚的脂粉糊满,戴一张石灰盔甲。我们的头发,希望按照它的本来面目,风中舒展。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黄就是黄;而不是像鸡毛掸子似的五颜六色,被反复弯曲和拉直,好像它是多变的小人。
我惊叹人体的奥秘,身体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遵循颇有深意的蓝图构建起来并完整地传承,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断不会心细如发地爱别人。爱己爱人都是一种能量,它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感知和模仿,通过领悟和学习,才慢慢积聚起来,直至蔚然成风。
所有人的身体,都理应洁净而温暖。在身体里,还有无比尊贵的主宰,那就是我们的灵魂。爱惜灵魂,是好好爱自己的最高阶段。
我相信在美好的身体里,一定安住着同样精彩的灵魂。它是人类最优秀的价值观之总和,是我们瞭望世界的支点。它凝聚了人类所信仰所尊崇所畏惧和所仰视的一切,在肉体之上,放射明亮光芒,穿透风雨迷蒙照耀着引导着我们。
如果这一世,你能爱惜身体珍重灵魂,那么从这个港口出发,你会成为一个身心平和的幸福小舟,一步步安然向前,驶入珍爱他人珍爱万物珍爱世界的宽广大海。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如果从来没有人嘱咐你“要好好爱自己”,那么你就从来没有被人捧在手心,没有承接过温情。
B.文章以要自爱、谬爱、如何爱、升华爱为线索,向读者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以及博爱的情怀。
C.作者认为,也许爱我们的人会一再叮嘱我们“要好好爱自己”,但具备“自爱”的自觉更重要。
D.文章运用了许多比拟的修辞手法,如将我们的身体比作“健全而温润的宝石”,认为我们不但要注意保持健康,还要注重精神享受。
E. 文章多使用干脆利落的短句,节奏明快,读来如同亲朋邻里说话一样,亲切、自然,而又耐人寻味。
【小题2】文章标题是“你要好好爱自己”,却从种种“谬爱”的表现写起,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用意?请简析。
【小题3】结合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好好爱自己”内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