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于开放性与多义性,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C.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C.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D.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E.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小题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8 08:4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忧伤远逝

非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才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之上,艰难地存活下来。

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她常常怀疑,她根本就不是父母亲生的。

母亲似乎也不怎么待见她,总在抱怨:我怎么生了这么个丑丫头,将来可怎么能嫁出去哦?只有父亲喜欢摸她的头,高兴的时候拍她的小肩膀,夸她聪明、能干。

于是,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能干。父亲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流的大学。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了满满一墙。

她考上了一流大学。她的丑在那一刻被大家忽视了,包括两个姐姐,都热泪盈眶地祝贺她,说她给家里争了光。

父亲已经退休了,笑呵呵地端起他的小茶壶,歪一歪右嘴角,从小壶嘴吸一口茶水,递给她一个MP3:丫头,奖励你的。母亲也送给她一把黑亮的牛角梳:用脑太多,拿这个多梳梳头有好处。

她觉得,只有在那个夏天,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可夏天太短暂,匆忙间就过去了。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

大学里,同学们开始悄悄恋爱,可从没有人约她,她总是孤独地呆在教室,使自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

四年之后,她比别人多了一张“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也因此第一个被选调到省直机关。看着那些恋爱过的同学凄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她独自抱着膝盖,坐在她的小床上。

她听见心里被某种东西敲击的声音,轰,轰,轰,一下又一下,她突然感觉很疼,哪儿都疼。

她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四五年吧。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避免和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

同事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婉言回绝了,她不是不想恋爱,她怕失望,更怕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么多年,自己就像小鱼在这冷水中,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可人毕竟不是鱼啊,不是。

那一刻,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回到家,她去看父亲。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姐也已经结婚,过着世俗的幸福生活,父亲独自一人守着家。

父亲还喜欢摸她的头:丫头,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别总那么高傲。

高傲?父亲,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我已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有高傲过,我只有自卑。

但看起来是这样。父亲说。

你不觉得是我长得太丑,没人要?

傻丫头!世上从来就没有丑女人,只有笨女人。再说,你看看你,哪点丑了?

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一直都丑,从小到大。

你怎么这么固执?父亲好像有点生气:找个好小伙子去恋爱结婚。

回到单位,她对同事大姐说:帮我介绍个对象吧。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

同事大姐一脸的惊讶:真的?真的?哎呀,咱单位那么多小伙子等着呢,你总拒人千里,他们都怕了你了。

真的?这回是她惊讶了。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喜欢她。

怎么不是真的啊,瞧瞧,气质多好啊,他们都说你像三毛。

刹那间,二十多年积攒起来的忧伤分崩离析。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姐姐们的漂亮、大学同学的恋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阴影,让“她”感到痛苦,促使着“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B.高原湖水中的鱼孤独地生活在清凉的水中,“她”觉得自己与它们极为相似,同病相怜中也获得了生活的力量。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父亲摸“她”的头、赠送礼物、催促恋爱结婚等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她”的关爱。
D.“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她”的内心情感,也为后文情节作了铺垫。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巡 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四段对山上野生动物的描写,表现了山上的热闹,暗示生态保护收到成效。
B.“巡山”作为保留下来的习惯,反映出“他”对打猎生活有着一份深厚的怀念之情。
C.“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烘托出岩羊“一动不动”的奇景之“奇”。
D.割下岩羊的头,把它朝东方搁置,带有一种少数民族打猎的仪式感。
【小题2】小说为了突出岩羊的形象设置了几处悬念?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他”对生命所持有的一些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孩子

楸 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记得用过的很多名字,也经常搬家等内容,暗示了“我”爸妈的工作,同时增加了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相呼应,表现一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
C.由于地下工作的保密性,爸妈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谈工作的,作者就多次用睡觉和做梦的内容来叙述“我”所了解的世界、所理解的世界。
D.文章以“‘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结尾,既传达出红孩子们对妈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红孩子们在组织的怀抱中获得了新生。
【小题2】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
【小题3】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本文构思的一大亮点,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 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312.8 亿件,共消耗约32 亿条编织袋、约68 亿个塑料袋、37 亿个包装箱以及3.3 亿卷胶带。光是一年消耗的快递包装盒所需的瓦楞纸箱原纸就多达4600 万吨,相当于消耗了7200万棵树。

据了解,目前中国快递业中,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其中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塑料和胶带等最难降解,这些包装材料在自然界中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大部分的快递纸箱在经过一次使用后被丢弃,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并不多。而消费者对于包装的分类处理意识不足,加大了回收的难度。为了保证货物能够完好无损地被送到消费者手中,多数商家选择用塑料胶带对包装进行加固。缠上塑料胶带的纸板箱被送到造纸厂打纸浆时,胶带的黏胶会影响过滤器工作,从而造成机器损坏,所以缠有过多胶带的纸板箱回收时会被全部丢弃。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如果和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被污染后无法再回收。消费者则表示,快递站点或社区内没有快递包装的回收点,导致快递包装大多进了垃圾箱。

增长中的快递量

2012~2016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及其增长速度图示

(摘自《快递包装垃圾成灾购物狂欢后遇绿色难题》,2017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为解决快递包装产生的污染,近年来各方都开始积极行动。国家层面,《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出台,引导快递业的绿色发展,规范快递包装的使用。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也积极响应,从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到推行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都在力争减少快递包装污染的产生。但记者在走访北京多家快递站点后发现,大多数商家尚未使用这样的绿色包装。对于全国上千万小电商卖家来说,成本较高是他们不愿使用绿色包装的主要原因。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总工程师曲睿晶指出,包装物材料替代、点对点回收、建立绿色账户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包装物的回收率,但对于电商平台、快递公司及消费者来讲仅仅是开始,其示范性远远大于实际可操作性,要成为趋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自《“双11”绿色化关键在于源头控制》,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材料三

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1991 年、1997 年先后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和《包装回收再生利用法》,强化对快递“绿色化”监管。在日本,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政府部门负责收集已分类的包装废弃物,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既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也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利用再生资源创收,可谓是一举多得。我国现有标准只是行业规范性标准,缺乏强制性,难以对各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约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快递包装问题确实到了必须立法予以解决的时候了”,足见快递绿色包装立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摘自《做好绿色快递“加减法”当多措并举》,2018 年9 月25 日中国物通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快递业中目前普遍存在包装物回收率低下的问题,纸板和塑料实际回收率不到10%。
B.快递业用来包装的塑料和胶带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氯乙烯,它们在自然界中极难降解。
C.2016 年中国快递业消耗的快递包装盒所需要的瓦楞纸箱原纸多达4600 万吨,浪费极其严重。
D.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不能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以免被其他垃圾污染,影响回收。
【小题2】下列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3 年到2016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急剧增加,由91.9 亿件增长至312.8 亿件,但增长速度逐年持续下降。
B.胶带的黏胶会影响过滤器工作,所以缠有胶带的纸板箱在回收时会被全部丢弃,这是纸板箱回收率低的原因之一。
C.包装物材料替代、点对点回收、建立绿色账户等措施,可操作性还不尽如人意,但在降低回收成本方面仍有示范性。
D.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早已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快递“绿色化”监管,为我国快递绿色包装立法提供了借鉴。
【小题3】阅读材料后,你认为我国目前怎样才能有效减少快递业包装污染?请结合材料,从不同主体的角度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类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文明,文学在其中的力量和功德是不言而喻的。难道文学 要中断这样的责任了吗?让生活向下还是向上,向善还是向恶,难道文学就完全没有必要 对这样最起码的问题进行拷问吗?“如果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两人生活的年代颠倒一下, 大江在川端时代写大江式的作品,川端在大江的时代写川端式的作品,这两个日本人还会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回答几乎是肯定的:不会。因为川端时代的文学的标准还不只是 “深刻”一维。而大江时代,却将川端文学的命根子——美——彻底抛弃了。

②这个时代,是一个横着心要将“美”搞成矫情字眼、一提及就自觉浅薄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讲思想神话的时代,悠悠万事,唯有思想——思想宝贝。文学企图使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思想是高于一切的;谁在思想的峰巅,谁就是英雄,谁就应当名利双收。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患上了“恋思癖”的毛病。对思想的变态追求,已使我们脱离了常识。当我们穷凶极恶地在追求思想深度的时候,我们忘记一个常识:获得石油必须钻井,因为石油蕴藏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地下,但如果以为钻得越深就越有石油那就错了,因为再无止境地钻下去,就是泥浆和岩浆了。思想崇拜,会导致思想迷信,而思想迷信则一定会导致思想的变态,其结果就是我们放弃常识,进入云山雾罩的思想幻觉。其实,一旦背离真实,一个看上去再深刻的思想,也是无意义的。( ),这世界上有力量的并不只有思想。我还是愿意重复我的老话:美的力量丝毫也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③“一种牺牲民族甚至人类体面的文学境界,是值得我们赞美和崇尚的境界吗?”斯洛文尼亚的齐泽克在谈到前南斯拉夫时代萨拉热窝被围困的情状时说,那些闻风而来的西方记者争先恐后寻找的只是:残缺不全的儿童尸体、被强奸的妇女、饥饿不堪的战俘。这些都是可以满足饥饿的西方眼睛的绝好食粮。他发问道:那些媒体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些关于萨拉热窝居民如何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做出拼命努力的中肯报道呢?他说,萨拉热窝的悲剧体现在一位老职员每天照常上班,但必须在某个十字路口加快步伐,因为一个塞尔维亚的狙击手就埋伏在附近的山上;体现在一个仍正常营业的迪斯科舞厅,尽管人们可以听见背景中的爆炸声;体现在一位青年妇女在废墟中艰难地朝法院走去,为的是办理离婚手续,好让自己和心上人开始正常生活;体现在一九九三年春季在萨拉热窝出版的《波斯尼亚影剧周刊》上关于斯科塞斯和阿莫多瓦的文章中……齐泽克说的是:哪怕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之下,萨拉热窝的人们都在尽一切可能地、体面地生活着。

④一个民族的文学和艺术,哪怕是在极端强调所谓现实主义时,是不是还要为这个民族保留住一份最起码的体面呢?如果连这最起码的体面都不顾及,尽情地、夸张地,甚至歪曲地去展示同胞们的愚蠢、丑陋、阴鸷、卑鄙、肮脏、下流、猥琐,难道也是值得我们去赞颂它的“深刻”之举吗?我对总是以一副“批判现实主义”的面孔昂然出现,以勇士、斗士和英雄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大师”们颇不以为然。不遗余力毁掉这最起码的体面,算得了好汉吗?可怕的不是展示我们的落后和贫穷状况下一望无际的猥琐与卑鄙,可怕的是我们一点也不想保持体面——体面地站在世界面前。

⑤这种“深刻”怕是罪孽。

⑥我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恰恰相反,我是一个对新兴文学说了很多赞美之词并时常加以论证的人,而我本人显然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分子,我所怀疑和不悦的只是其中的那一部分——那样”的一部分。

⑦若干年后,也许我忽然于一天早晨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忽然明白那在云端(或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才是唯一的,才是文学的大词,大道中的大道,我一定会悔过的——悔过之后,也一定会往“深刻”上去的。我毕竟是一个与文学耳鬓厮磨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的人,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些“深刻”的路径和秘诀的,或许做起来也是很深刻、很深刻的。

【小题1】第①段作者认为两位日本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词“常识”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B.何况C.所以D.虽然
【小题4】第③段加点的三个“体现”的内容传达出的“美”在于__________;作者意在以这些事例论证______________的观点。
【小题5】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学就是要使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
B.文学展示我们的落后和贫穷状况下一望无际的猥琐与卑鄙完全不可怕。
C.作者本人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分子,所以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
D.结尾段表现了对那“在云端(或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的不屑。
【小题6】联系全文,概括第⑥段画线句中“那样”指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