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菜大爷”雅号的由来,一方面暗示菜大爷受到了邻里四周的爱戴,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他特别重视清名埋下伏笔。
B.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D.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小题2】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0 11:1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B.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论解深刻。
C.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
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心中老磨坊

钟法权

①在我的记忆中,磨坊已经是非常遥远的景象了。哪曾想到,几十年后的2016年盛夏,在美丽的甘南,偏僻的冶力关镇池沟村,我见到了仅存于记忆中的磨坊。

②池沟村的磨坊建在穿村而过的河沟上。河沟不宽也不深,也就一米五多的样子,水深不到一米。只因坡度大,水流湍急,垂伸于水中的木头桨叶,在激流的冲击下,匀速地旋转起来。磨坊里的石磨便开始了运转,喂进磨口的麦子,经过石磨碾压,出磨时变成了面粉。

③磨坊没有地基,地基是横在河沟上的两根粗实的圆木。磨坊不大,充其量10个平方。房子是木板房,天长日久,风吹雨淋,木板房如缀满补了的衣服一般。那一块块补了的颜色有深有浅,深的已经发黑,浅的已经发灰。磨坊如今像一头卸了套的老牛,立在河沟上,一派沧桑。好在磨坊下的水,一刻不停哗哗地唱着同一首歌向前奔流。蹲在磨坊一旁抽旱烟的老农说:“磨坊停歇十多年了,房子也破旧不堪,可我们一直不会得撤掉它。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吃的粮食都是水磨磨的,可以说是磨坊供养了我们池沟村一代又一代人。”

④池沟村的磨坊并没有因为时代进步了而被当作多余之物拆掉。不由得让我想起老家磨坊的命运,心里好不感叹。我老家也有一座磨坊,那磨坊要比池沟村的大。老家的磨坊全由清一色的青石条砌成,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有人称它为好看的石房子,更多的人则叫它石磨坊。石磨坊一共3间房,一间是磨米磨面的加工房,一间是园粮食的仓库,一间是磨坊主人睡觉做饭的房子。那磨坊建在河岸边上,石磨靠悬在水里的木桨带动,可以说省人省力。用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绿色工业。

⑤磨坊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四邻八乡的乡亲,都会挑着装满稻谷的箩筐,到磨坊加工。我自记事时起,就常随父母到磨坊磨米磨面。当大人在磨坊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我则坐在磨坊山头前一棵大柳树下的石条上,欣赏那冲击桨叶之后一泻十米之远的水流,那水柱是白色的,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水落在河滩时,深滩被水流冲出比簸箕还大的水窝,那水纹用力地向外扩散,最终又被上游的来水所覆盖。

⑥周而复始,石磨坊、大柳树成为我儿时最美丽的乡村风景。随着电力的快速发展,电磨很快替代了水磨,磨坊自然而然受到冷落,加上年久失修,如今磨坊只剩下残墙断壁。那棵二人牵手才能环抱的柳树,据说被磨坊的主人砍伐,做了自己的寿木。为什么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坊能够被完好地保留,而我故乡那用石条砌成、远比眼前木板磨坊坚固百倍的磨坊,却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

⑦星星布满了整个宇宙,月亮与繁星的光辉将山村照得如同白昼。我望着眼前轮廊分明的磨坊,它仿佛是一座神殿。月光下,抽着旱烟的老农对我说:“你不知道,用水磨磨出的苞谷和面粉是多么好吃,蒸出的慢头是又软又甜,煮出的玉米糊香甜可口,用水磨加工谷物,省工省时省钱省力。现今的年轻娃太图省事,没有耐心到磨坊加工粮食,习惯拿钱到镇上的粮店去买现成的来面。”

⑧如今的池沟村早已今非昔比,全村的人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楼前养着花草、种着蔬菜,不少农家将沟里的水直接引到庭院里,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味。池沟村以磨坊为中心,修建了休闲广场和文化墙,古朴与现代的反差,勾勒出池沟村新农村的独特韵味,成为甘南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⑨磨坊虽小,在池沟村上了岁数人的心里它却最重要;磨坊虽旧,在面貌一新的池沟村它却最为显眼;磨坊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可它却成了池沟村人永远的回味。在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池沟村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人们眼中,磨坊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

⑩水在轻声歌唱,磨声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摘编自《解放军报》2017年3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由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坊勾起了“我”的回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心中的老磨坊做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B.文章前半部分写池沟村的磨坊,极力写此磨坊的破旧与空间的狭小,目的是衬托自己家乡的磨坊不仅坚固而且空间很大。
C.“我望着眼前轮廓分明的磨坊,它仿佛是一座神殿”,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在自己心中磨坊的地位是神圣的。
D.心中的老磨坊代表了艰苦朴素和不忘根本的精神,在作者看来,这些精神是有价值的、值得回忆的,但是今天它们正在淡去。
【小题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说:“磨坊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如果要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具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B.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除了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还要在社会中不断完善。
C.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方面内容。
D.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因为它只停留在人的情意、精神、血液、神经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是由学生自身发展和国际环境特点、时代潮流决定的。
B.中国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上。
C.核心素养是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和终身学习战略,是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
D.素养最本质的特点体现了它比知识和能力与人的关系更紧密,而后两者有的能转化为素养。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的排列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就恋这一把把黄土
——路遥二十年祭
我由晋西越过黄河,经由吴堡、绥德、清涧、延川,翻过无数道山梁,穿过数不清的沟壑,目看心记着一个又一个“圪崂”,一条连着一条的“沟”,一处又一处冒着人烟气息的“川道”,最后站在了延安大学倚靠的文汇山上。
老实说,在我的双脚尚未站到这山脚,在我的眼睛还没看见这一道道山梁、一丛丛小树之前,我的心早已飞到了这个叫“文汇山”的地方。它是那样让我魂牵梦绕!那样让我心旌摇动!那样让我寝食难安!在记忆中,差不多只有浙江绍兴、云南昆明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曾对我产生过如此‘魔力’。而究其原因,则不过那里曾经有鲁迅在,曾经有一个西南联大。但在我心目中,“文汇山”似乎又有不同,它气象阔大得多,几乎囊括了文学、历史、政治乃至地理、风俗、民情,而又超越这一切。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才恰当。我对谷溪说,那里长眠着的那个人,他的文字描写着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遍的人生,但却直逼人的心灵,那是叫人读过脊梁变硬心肠变软的文字,在这一点上,二十世纪的中国,除鲁迅外,没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也许只有我自己明白,死死活活要来一次,并且终于来了,正是受这“叫人读过脊梁变硬心肠变软”的文字的蛊惑。
在我印象中,黄土高原,是与干旱、苦难、贫穷,与深沉、坚毅、厚重密切相关的概念。山是裸露的,土是黄的,河是干的,甚至连人们的语言也是质直坚硬的。我神往于那被远古的雨水冲刷出来的沟沟坎坎,山崖上仿佛历史遗迹的一排排窑洞,河川里的一片片玉米田,山梁上哨兵似的苹果树;我更欣赏那些在梁峁上耕作的山民们坚毅的表情,深沉的步履,欣赏他们坚硬的语言传递出来的厚重品格。
感谢路遥,是他的文字让我对黄土地有了这份质感,对那里的人们多了一层体贴和了解,也使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性多了一点感悟。
不到大城市去治病,就让我在延安,万一不行了,就一个人躲在某一个山圪崂里悄悄地死去。他又说,如果确诊为癌症,就独自跑向陕北榆林,买一块白布,钻在没人去的沙窝窝,然后把白布往身上一盖,就离别人世。
病重后,他对生命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悟,对人生产生了莫大的眷恋。但他更明白,人只有到了混不下去、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更加依恋生我养我的故乡,疼我爱我的亲人。其实,这样的表白,并非只在他病入膏肓之后,早在写作《人生》的时候,当高加林经历了戏剧性的人生变故,感到世界无所可依的时候,他就借题发挥道:“亲爱的父老乡亲!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
他因此希望留在延安,死在陕北,葬在黄土山。他渴望依偎在亲人的怀抱,躺倒在黄土地的故乡。他曾对谷溪说:“你和高其国一定会弄一口棺材,把我埋在黄土山上。”
故乡,黄土,亲情,友情,在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许只有这几个词最重要。
在阅读路遥所产生的共鸣里,我也曾多次企图凝炼出几个关键词。但是,虽然能分明感觉到,却无法做到。他的文字所传递的是一种完整的道德力量,一种脊梁似的正直和硬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我理解,这种价值观至少包含了如下一些概念:赤诚、忍苦、向上、热烈、正义、悲悯。我一度断言,这是中华民族初民时期留下的光荣品格。这种建立在苦难、贫穷基础之上的宝贵品质,将消失在富裕、安逸之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平地上堆起理想的大山”,“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这是怎样赤诚的心灵才能说得出的话!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说出了这样几句话,塑造了高加林、孙少平、马建强、刘巧珍那样几个人物,可以死而无憾!可以视为不朽!
文汇山是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稍稍出人意料的是,植被比我想象的茂盛。靠近延安大学的这一部分,有三架梁峁,恰好给大学一个坚强的依靠。土是典型的陕北黄砂土,干爽、坚硬,踩在上面,让人感觉踏实;树是典型的暖温带落叶小乔木和灌木,我所能认得的大概只有几种栎树、山杨、白桦、山杏、小叶杨、山桃等;山本来无名,据说是在安葬路遥时,生前好友们给取的名字。
透过树丛,看见了那一块碑,一座塑像,一个圆圆的坟墓。
墓用坚硬的石块砌成,比他活着时住过的土窑更加坚固。墓前方是他半身汉白玉雕像,安放在一块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墓的后方是一面宽大的石壁墙,上面镶嵌着孺子牛浮雕,和他的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墓的两侧,是他几位生前好友捐建的石凳石桌,有《路遥文集》责编陈泽顺先生捐的,上刻“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有《平凡的世界》责编李金玉女士捐的,镌刻着“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墓前两颗白皮松还没长大,但已分明显出一点倔强的生机。
这里多么安静啊!安静得听不见一点动静!
可是,我又分明感觉到他脉搏的跳动,围坐在旁边的高朋文友的欢声笑语!
他是喜欢野花的。山杏、杜梨,还有我不曾见过的山丹丹、兰花花、马茹茹,黄土高原上那些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他都爱。据说每当四月,当山梁、沟壑、窑洞硷畔,一丛丛粉红的山杏烂漫时,他总抑制不住激动,兴匆匆地跑过去。他大概特别喜欢那种欢腾一般的热烈,那种突破干旱与贫瘠的盎然生机。
墓碑下,已有先来的人放上了几束野花,使这宁静得有些寂寥的环境,放出一些暖色。我让结伴而来的几个孩子一起去灌木下采摘野花,我们要编一个比别人大得多的花环,放在他的墓碑下。
路遥,我们来了!路遥,就让这山花代表我们深深的敬意吧!
【小题1】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题目说路遥“就恋这一把把黄土”,路遥的这种爱恋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艺评论重“网感”更要重“美感”
胡一峰
①2017年,被视为网络文艺回归理性、走向规范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网络文艺的发展态势是“网络”裹挟着“文艺”狂飙突进,今年开始网络文艺将进入“文艺”再塑“网络”精耕细作的新阶段。与此相对的是,网络文艺评论却稍显逊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创作者和评论者普遍更关注、重视“网感”。“网感”有时却被等同于“颜值”“恶搞”“炒作”等,如果重“网感”轻“美感”甚至以“网感”取消“美感”,评论就会陷入以点击率论成败、以市场份额论英雄、以“点赞”“吐槽”论优劣的误区。
②文艺的永恒追求是真善美。人们希望从文艺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感是衡量文艺作品极为重要的尺度,也是文艺评价应秉持的基本标准。因此,网络文艺评论仅重视“网感”不够,还应捕捉并发掘“美感”,探究“网感”和“美感”相互作用的机制。
③每当一种新兴艺术走向成熟,其从业群体渐趋壮大,总会伴随着文艺评论家的群体“分裂”和新生。当年电影批评摆脱“文学式评论”争论和“影评人”共同体的群体自觉,都是很好的例证。网络文艺评论已经走到类似的关口,而网络文艺评论家这一新“身份”的真正确立,除了对“网感”捕捉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握网络文艺的“美感”,并作学理化阐发。
④网络文艺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显露出与传统文艺的差别,而且按照自己的逻辑发生着内部细分,新的艺术样态也不断涌现,这使其复杂性大大加强。与此相应的则是网络文艺“美感”的动态变化。在视频网站或数字博物馆欣赏、消费、品评艺术获得的美感与在电影院里、电视机前或博物馆中也是不一样的,“进入”网络游戏所营造的互动空间得到的感受,与坐在电脑屏幕前观看影视作品更是有很大差别。
⑤因此,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或艺术理论评论家,面对网络文艺大家族特别是其新生代成员时,理论手段和概念工具的缺失就会清晰地凸现出来。而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达,可以预见,文艺对感官的触动还将迎来一场全新的变革,一种前所未有因而也很难套用现成理论加以阐释的美感体验也将来临。这些都在呼唤一种新的美学,要求网络文艺评论不但要深入研究互联网对人的认知、心理、情绪以及真假、美丑、善恶等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且要探究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追踪美感在网络文艺语境下产生和变化的轨迹,进而阐明网络文艺重塑美感体验的内在机理。
⑥网络文艺将迎来持续发展的浪潮,作为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家应该“网感”“美感”两手抓,既像一个听风者敏锐捕捉兴起于网络的审美新风尚,又像一个严谨的地质学家,揭示网络文艺这座文化新矿的构造,从而为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打开一片更广阔的空间。
(选自2018年3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网络文艺评论正在回归理性、走向规范,步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一度丧失文艺本质的网络文艺评论将重返文艺阵营,重塑美感形象。
B.网络文艺美感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数字博物馆欣赏艺术,在电影院里观看影视作品所获得的独特美感就是它的具体呈现。
C.真正成熟的网络文艺评论要求文艺评论家既要对“网感”有精准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还在于捕捉并发掘“美感”,并做理论化阐述。
D.网络文艺评论创作者过度看重网感,对网感存有错误认知,甚至以此“绑架”评论者,这是网络文艺评论发展逊色于网络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网络文艺及网络文艺评论的现状写起,指出了后者的发展滞后于前者,点明了二者发展不同步的主要原因。
B.第②段强调了美感在文艺及文艺评论中的重要地位,从侧面提出了网络文艺评论要重网感、更要重美感的中心观点。
C.第③④段由一般到具体,采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了美感在网络文艺及其评论中的地位。
D.第⑤⑥段结合实际情况,展望了网络文艺未来的发展前景,对网络文艺评论家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指出了网络文艺评论家为网络文艺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感是网络文艺在生产、传播和接受时与“网生代”心理产生共振时表现出来的特性,准确捕捉了网感,不等于把握了网络文艺的美感。
B.能否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是衡量网络文艺作品极为重要的尺度:准确把握、深入挖掘网络文艺的美感,是网络文艺评价应秉持的基本标准。
C.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推动下,新的网络文艺样态会不断涌现,美感体验将更加丰富,传统的文艺形式终将被网络文艺所取代。
D.如果网络文艺评论家能够清晰地阐明网络文艺重塑美感体验的内在机理、弥补并完善其理论手段和理论工具,网络文艺将迎来持续发展的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