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低空飞行
万晓岩
①这次,在梦里,我又飞了起来。
②这个情境是如此熟悉,如此清晰。以至于我飞累了,出了一头汗,醒了。意识回过来了,知 道躺在床上,我重新打理意念,还把镜头重新回放了一段,在回放与断片中慢慢睡回去,再回去, 飞翔,就没了。
生活里,满满当当的那么多,能记得住的,已是少之又少。唯有这种飞翔,在梦里多次循环,反复强化记忆,我不得不回忆它,审视它。通常是某些特殊的场景,比如被追赶,或遇到障碍,没 有翅膀,也没有扫帚,我只是疾跑起来,而后,总在紧急关头,眼看被抓住,眼看要踏入河里,跌 下深渊,接着一提气,凌空而起。梦里,我总为自己设定化险为夷的本事和运气。飞行的姿势也是 有别常规,没有翅膀,无法矫健地升空或者俯冲,多数时候,我都是慢镜头一样的大跨步地空中奔 跑。跑着跑着,还担心这样重心会下垂,一想,越发快掉下来了,赶紧改成双臂划行,像在空气里 自由泳或者狗刨。所以每次飞行醒来我都特别累,连偶尔滑翔,我都心累,觉得自己该减肥了。这 就注定无法高入云端,只能低空滑行。
④庄周梦蝶,醒来了他很疑惑,不知道是自己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想 到最后,认定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就是物我合一。他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也会与 蝶化身合一,所谓大无穷,小亦无穷。我一介俗人,连做梦都没得志向,离地三尺,茫然四顾,看 不清山水,记不住乡愁。
⑤在地上久了,会向往天空。在城市久了,会向往乡村。像城市越来越厚,农村越来越薄一样, 一片片的村子,慢慢衰败,跟守着它的那些人一起,日渐老去。能给村子制造活力的人,都离开村 子涌进城里,要与命运一决高下。暮色四合的时候,村子里炊烟四起,灯火次第燃亮,是人世的基 础温暖,凡漂泊在外,或劳作归来,这层暖意是人心灵的安放之地。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炊烟一 缕一缕地瘦下去,灯光一盏一盏地暗下去,村子是如何渐渐冷去的,谁还能记得清。巢空了,声响 也减少,村落就沉寂下去。人少了,野草就会疯长,一些破旧的房屋,断墙,半掩在旺盛的野草丛 里,这样的绿草,叫人害怕。城里的草,得伺候着长,人太多了,草就失去了精气神,好像天地精 神都被人吸了去,草争不过人。在荒芜的乡村,草就反过来了,做了村子生命力的主宰,在断墙烂 垣里,在风烛残年的咳嗽声中,放肆生长。还有各种花,开得命不足惜。一架低矮的草屋,调子灰 暗,屋前却轰轰然开了一树桃花,热剌剌的,遮掩、矜持、娇嗔,城里桃花的这些词,她全用不上, 无论有没有人注视,驻足,她只是一口气把整个春天都开够了。人和自然,相持相守,从来都是此 消彼长,稍微找一个平衡处,便是佳境。正如村里人拼命出去,城里人被挤累了,也总想田园牧歌。 想归想,不一定当真,都是被城市绑架的人,愿望是附条件的,给他一个院落,他未必看得见星空。
⑥说到底,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里活着,是渴望起身的。这或许是我反复在梦里低空飞行的缘由。 我在潜意识里,是希望离开生活现场,站在一个高度,刚好看得见生活背后那一张张底牌。张爱玲 在云端看厮杀,曹雪芹俯视了白茫茫一片大地,我没有资本,却妄想重回天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自古至今,总是有那些高出生活现场的人,庄子逍遥齐物,见千年树木因不材而寿,故友之雁因不 鸣而被杀,故而说,自己浮游于材与不材之间。这尺度刚好均衡,通天地之道也。或许,只有双脚 离地,跳得出惯有的视线,才会有新的视角。至于材与不材,是我一直混沌不明的。
⑦离开现场,除了获得其他视角外,剩下的,算一种自我救赎。世界每天都在运转,快或者慢, 都是不会停的,不会为谁大喝一声而停。车子爬满了街道,蝗灾一样。我坐在车子里,不敢幻想车 子能凌空而起,变形金刚一样生出翅膀。我知道蝗灾如乌云蔽日,这种念头想象一下都觉得恐怖。 以前过年,都在家里守岁,如今呢,人过年不如说是手机过年,人早成了它的奴隶。初五破五求财 神,武汉归元禅寺里人头攒动,财神若是有密集物恐惧症,不知道得吓昏过去几回。万千人聚集, 每个人心里却是虚空,若是置身于这样满满的虚空里,这个绝望,何异于大兵压境?能亚于如临深 渊?能不希望整个人像一棵葱被连根拔起么?扫帚、翅膀不指望,来一阵风直接刮走多好。
⑧有时候我们需要宏大叙事,把镜头拉开,不纠缠于细节。像老树画画,五官表情都省略掉,只有轮廓。如果风大,把我们吹高了,我们且按下云头,回到离地三尺的位置,把世界展开来打量。 世界在我的眼前,寒来暑往,虚虚实实,倒空了故事,又被故事塞满。
(有删改)
【小题1】第三段开头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这个绝望,何异于大兵压境?能亚于如临深渊?能不希望整个人像一棵葱被连根拔起么?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标题“低空飞行”的多重意蕴。
【小题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4 11:1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芦苇相遇

四 平

①姗姗来迟的春天,终于在5月以后来到新疆阿尔泰山腹地的喀纳斯。转眼之间,鸭泽湖里的芦苇,在纯净的阳光下快速拔节,生长出一片明润的嫩绿,在高天大地之间展露出悦目的生命表情。清明的晨光中,飘逸的晨雾里,这片清静无忧的芦苇,不仅呈现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也使人觉得它们就是山水间那一往情深的“伊人”了。

②芦苇实在是平凡的禾草植物,它们既可以扎根在沼泽、滩涂、湿地,又能够丛生于野塘、湖泊、河沟,无论水色清浊,不管水味酸咸,都可以平静适应而蓬勃向上。

③在漫长的岁月里,芦苇营造出一片片生命的家园。

④从睡梦中醒来的水鸟们,用欢快的呼叫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那些生性活泼、喜欢扎堆的水鸟,热衷在湖面上、苇丛间,欢快地追逐、打闹;也有的水鸟依傍着苇丛,静静仰望天空的流云,露出一副满怀心事的憨态。那些茂盛的芦苇,白天是水鸟们表演的幕布和道具,夜晚就成了它们的纱帐与梦床。到了恋爱、成家或生儿育女的时候,芦苇丛便是它们的浪漫花园、温馨婚房或舒适产房。无数水鸟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就在芦苇的庇护和见证下,一代代地延续着。

⑤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以丹顶鹤的栖息地而闻名,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被吸引到这无边的芦苇世界,在茫茫“荒原”欣赏那些优雅的精灵。而每当游人散去,喧闹过后,丹顶鹤便会在黄昏到来之际,尽兴地在安谧的家园戏耍欢唳,享受着一天里最安逸、最温情的时光。在它们的生命深处,芦苇不仅仅是嬉戏的乐园、安宁的梦乡,更是生存的依靠。

⑥地处滇西的鹤庆,有一片典型的高原草海,它既是沧海桑田的见证,也是大量留鸟的安定家园、众多候鸟的舒适客栈。漫步草海边,放眼整齐、清俊的芦苇,在水面晕染出一片片曲线优美的色块,水鸟们不时隐身其间,或现身在倒映云天的水面,那种悠游其中的自在,其乐融融的情态,足以让人感动。

⑦生长在草海岸边的一些芦苇,竟然可以长到五六米高,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劲。这些芦苇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释放出难以遏制的活力,也在高原冷峭的风里,抖擞着一身的豪气,不断舒展着坚韧、持久的生命旗帜。有的时候,水鸟会站在高大的芦苇上,安稳地四处张望,嗅着从远处荷塘飘来的馨香,打量着那些竹林掩映的白族村舍,然后愉快地唱一支纯净、真朴的歌。

⑧在很多地方,因为有了芦苇的存在,人们收获到如同他乡遇故知一般的踏实和喜悦。西北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海,同样自然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大概因为有了它们,这个大漠深处才有了一个安顿心灵的所在。秋日的天空下,居延海仿佛浓缩了天空的色彩,变成幽深而宁静的水域,经过芦苇曲折有致、浓淡有别的装饰,原本空旷的湖面,就有了灵动的线条、生动的构图,还有了丰富的层次、融融的暖意。芦苇依旧是那样简单、朴素,它们彼此相依、根柢相连,在大漠瀚海之中保持平和的性情,却延续出生生不已的生命风景,并为那些迁徙的候鸟,留下一个清晰的坐标、温情的客栈。

⑨芦苇又常常在不经意间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在一个傍晚来到颐和园,走到昆明湖东南角,落日时分,西边的太阳正向绵延的群山滑落,夕阳落在湖面上,一湖碧水随着微风的不停吹拂,闪耀出无数金针般明灭变幻的光线。突然瞥见靠近湖岸的一丛丛芦苇,还有一束束蓬松的芦花。置身于古典建筑之间、原本就充满了沧桑感的它们,在被夕阳勾勒出明暗有致的轮廓的同时,又为湖面泛动的光影所晕染,悄然营造出一片温暖而质朴的意境。这些芦苇,在这个布局精巧、匠心独具的人文空间里,无声无息地散发着超脱尘俗、宁静自甘的气息,为这座古老的园林带来了旷逸、淡远的韵致,释放出笔墨难尽的意味。

⑩有芦苇生长的地方,总会洋溢着暖意和温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章第②—⑦段,概括芦苇的特点。
【小题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部分。
【小题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为艺术的自行车
陈凤群
唧唧啾啾……唧唧啾啾……
小区门前那棵大榕树下常有鸟鸣,那是一辆自行车在欢歌。
一天,榕树下来了一位姓周的理发师傅。周师傅那辆自行车上挂满了竹篾编织的各色鸟儿,铃铛发出的声音像鸟鸣。小区的老头、老太太每天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孩儿驻扎在这里,悠闲地唠嗑。放了散羊的小孩儿趣味盎然地看看这只鸟摸摸那只雀,时不时去按按自行车的铃铛,鸟鸣声就袅袅绕树三匝。周师傅呢?只当没见,任由小孩儿闹腾。
那天下班,我没有如常见到周师傅。听不到熟悉的鸟鸣声,看不到熟悉的竹篾鸟,我怅然若失。
走了,到别的小区去啦。一位老伯告诉我。
几天后,我参加一个人口普查活动,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小城各个住宅小区登记住户情况。步履匆匆,心情匆匆,经过那棵大榕树时,我再也没闲情去惆怅那竹篾鸟了。
一个周六早晨,我到圆和小区进行人口普查。
妹子,妹子……刚到小区门庭,有人在背后拽我的自行车。我扭头一看,乐了,竟然是周师傅。周师傅在小区门前一棵紫荆花树下扎营了,顺着他的手指,我见到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耀眼地停在紫荆花树下.
周师傅见我迈步要走,一把握住我的手,急切地说,妹子,我想请你帮忙留意一个人……
周师傅要我留意的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生活在小城里,具体住哪个小区,叫什么名字,周师傅一概不知。这个少年该不是周师傅和哪个女人的私生子吧?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
进了圆和小区,遇上十来岁的少年,我都仔细看一眼。忙了一上午,我没有留意到周师傅描述的那个少年。走出圆和小区大门时,看到周师傅翘首企盼,我朝他摇了摇头,周师傅黝黑发亮的脸膛瞬间便黯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于心不忍,连忙走过去为周师傅按响铃铛招揽生意,告诉他明天去普查最后一个小区下河小区,到时再留意找找。
次日一早,当我赶到下河小区时,周师傅已经驻扎在小区大门旁了,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又在唧唧啾啾欢唱着。
下河小区的情况同样让周师傅失望。
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后,我再没有见到周师傅。
转眼一秋。
这天傍晚回家,小区门卫告诉我周师傅在榕树下等我很久了。
找到啦!我找到那少年啦!周师傅一见我就激动地喊着。
全城的小区查找无果后,周师傅就地毯式逐个零散居民点摆摊剃头去查找,终于在一个城中村找到了少年。周师傅告诉我,少年父母离异后就随母亲搬离了小区在这个城中村租房子住。
恭喜周师傅,你终于父子团圆、一家团聚啦!望着神采飞扬的周师傅,我高兴地说。
周师傅急了,说什么呢?他不是我儿子!
周师傅告诉我,少年原来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一次周师傅在一个广场开档剃头时,少年骑着自行车来了,不声不响坐上了理发椅。周师傅感觉少年有些不对劲,剃头时就左一句又一句和少年打趣,可无论周师傅怎么说怎么逗他,少年就是木然着脸一声不吭。少年走后,周师傅发现少年落下了自行车。一个前来剃头的老人告诉周师傅,少年的父母闹离婚闹了三年,少年患自闭症三年。这三年里,少年因为患有自闭症不能上学,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晃荡。这三年里,少年不会笑,不和任何人说话,只跟家里养的一只画眉鸟说鸟语。本来少年剃头那天,我要结束剃头生涯回老家陪伴老伴的,现在找着少年了。我终于可以安心回家喽!我以为少年当天会回来取回他的自行车,可是第二天第三天,我在原地摆摊一个月了,少年始终没有露脸,那位知情的老人也没露脸。少年心里只有鸟只和鸟说话,我就在自行车上挂满自己编织的鸟儿,在铃铛里安装了机关把铃声设置成鸟鸣声,然后满城小区去摆摊剃头招引少年注意……说到最后,周师傅咧嘴笑得像个孩子,当少年看到他的那辆自行车挂满竹篾鸟、铃声变成了鸟鸣声时,是多么惊喜啊!嘿嘿,周师傅朝我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脸!那笑容,多么阳光,多么灿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三段描写了有关“行为艺术的自行车”的情景,既设置了悬念,又暗示了小说的情节与少年儿童有关。
B.“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这句话意味深长,坚定了“我”对少年身份的看法,使小说情节有了波澜。
C.小说中用“扎营”“驻扎”描写周师傅每到一处的动作行为,夸张地写出了周师傅为寻找少年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D.小说既叙述描写了周师傅寻找少年的经历,也叙写了少年因患自闭症走失的过程,表现了上一代的不和谐必将给后代造成伤害的主题。
【小题2】请赏析小说结尾处画线的部分。
【小题3】“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
C.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D.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
B.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C.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要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C.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D.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须以文化自信为现实基础。从现代文学诞生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在不断成熟和繁荣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积淀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发展理念和理论。20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式的文学思维,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了建于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中国文学范式,成为世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但也不可否认,在这种发展流变和日益壮大的文学实践中,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的自身建构上还缺乏原创的勇气和视野,缺乏基于中国文化自身逻辑的理论创设和延伸。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缺少了这种自信,也就会缺失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基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也就无从谈起。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不仅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且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须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中。正如人们所知,特定的文化产生特定的文学。因此,新时代中国文学一定是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历史的积淀、过程的总结、时代的凝练,是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呼应的结果。***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论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构成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累世叠加,通过不断继承和创新,积淀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这三个方面既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线性文化线索,也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然的文化逻辑,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性和当代性总结。每一个作家都是带着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经验开始文学创作的。因此,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浸润下,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从文化还原的角度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提供丰富源泉。

(选自《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路径与秩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一直以文化自信为现实基础,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B.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文学思维,已位于世界文学之首。
C.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缺少了这种自信,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也就无从谈起。
D.特定的文化产生特定的文学,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包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指出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取得的成就。
B.文章两处引用***的话,一处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一处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要素。
C.文章第二段中指出缺乏文化自信的情况,从反面论证了中国文学发展要以文化自信为现实基础。
D.第三段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文化自信,可能就不会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的自身建构上缺乏原创的勇气和视野。
B.要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学作品,就必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浸润。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线性文化线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构成方面融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