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我的读书观。研究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二字,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才能有所创新。
据日本人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德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是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在我的一篇文章中,为了说明我对“真、善、美”的看法,我就给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新解,认为这几句话是孔子说他自己追求“真”、“美”、“善”的过程。我真的“甚解”了孔夫子的话吗?没有,但我从孔子的话中“会意”出一种新意来,于是我便“欣然忘食”了。
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是不能要求都“甚解”的,知道一点就行了。它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求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也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你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选自汤一介《读书本该会意》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因而读书时句句都求甚解便是不大可能的。
B.“章句之学”其实就是在追求“甚解”,作者不赞同并批评这种章句之学是“生说”。
C.“会意”就是抓住古人语言的要义,再加上自己的“创造”,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古文。
D.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甚解”,而是否定“句句求甚解”,突出了“会意”的重要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引用陶渊明的话,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观点:读书要“会意”。
B.文章提出“甚解”“会意”两个概念,论证了“甚解”的不足取和“会意”的正确性。
C.文章以中国书多、《论语》等注释多为论据,论证了读书要“会意”的必要性。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联系古今中外,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A.“甚解”容易走向“生说”,导致泥古不化;“会意”强调领会精神实质,这是读书真谛。
B.只要采用“会意”的读书方法,我们就能从古代经典和当代书籍中读出新的意义。
C.“甚解”讲究字字句句都有解释,所以“甚解”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经典。
D.如果对每句话都“甚解”,就不能做到对文章整体“会意”了,二者是对立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31 12:0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规与国法

崔永东

“家规”即家内规矩,“国法”即国家法律。两者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则,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儒家的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的背景下,“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家规”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训”“家戒”等内容,家训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必须怎么做”,家戒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以山西闻喜历史上著名的《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为例:“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人生百行,孝顺为先。”“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务,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所撰《朱子家训》,被誉为家训中的经典,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立身处世之大成。诸如“自奉必须俭约”“勿贪意外之财”“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等,揭示了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内容上互通、在功能上互补的道理,令人感受到二者之间互为“统一体”的气质。

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均以维护儒家伦理秩序为其共同的使命。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它们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家规属于家族制度),使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地结合起来,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道德。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这对我们是是有启发意义的。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家族法规)的完善了。因此,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规只能起到稳定家族秩序的作用,对国家秩序的稳定则只能依靠国法。
B.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都将自身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因此常常产生冲突。
C.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训》有着家规与国法互为一体的特性,被誉为家训中的经典。
D.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家规与国法的精神纽带,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家规与国法的不同,提出了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矛盾的问题。
B.文章以《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的内容为例,证明家规连着国法。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家规与国法的共同性,目的是强调家规的重要性。
D.文章从分析家规与国法的关系入手,得出新的时代有必要让家规发挥作用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使得“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
B.无论是《河东裴氏家训》还是《朱子家训》,两者都起到了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作用。
C.家规与国法都是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结合,具有强制的力量。
D.古老的家族法规如果注入新时代的内容,就能整合出良好的基层社会秩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山阴道上访徐渭

①绍兴,古称山阴。盛夏时节,三下江南,徜徉山阴道上,赏钟灵秀泽,沐淳朴风土,荟萃人文,目不暇接。我为寻访一颗泣血之灵魂,参悟一个生命之真谛,冒雨直奔前观巷大乘弄10号的青藤书屋。

②山阴道上,人们皆知身处闹市的三味书屋,却少有人知地处深巷的青藤书屋。青藤书屋就像一坛深埋地窖之老酒,等待有缘的访客闻香而至。她是我国绘画史上蜚声江南的“青藤画派”发源地,也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徐渭的出生地和读书处。

③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别号青藤。其诗、文、书、画、曲涉猎之广,成就之高,前追东坡。他开创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之风,扭转了花鸟画的地位,使花鸟画成为400年来中国画坛之主流品种。他的一生,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与穷困、疾病、癫狂、暴力、死亡相伴。余秋雨所写的《青云谱随想》中说: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们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④书屋规模偏小,不足两亩地,建筑风格不失江南特有之优雅灵秀气。有竹园一片,假山一座,两室木格花窗平房,天井西面墙上挂有几株青藤,错节盘根,郁郁葱葱,长于顽石间且常年苍翠,昭示着主人生前之倔强性格。步入正厅,迎面墙上有徐渭50岁画像,槁项黄馘的面庞显出深刻的怪异与倔强,与那个机敏诙谐、游戏风尘的20岁秀才相去甚远。我注视良久,脑中顿时浮现一连串数字:“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徐渭自题联),出生百日便丧父,五次结婚,七年监禁,八次科举失败,八次自杀不死,九死一生。其生命之顽强如身中200多块弹片而不死的“硬汉”海明威,连死神也无可奈何。人世间的至惨至悲无人可比。有人说他是“中国之梵·高”,我却说晚生300年的梵·高是“荷兰之徐渭”。

⑤于是,我明白了,艺术家唯其在癫狂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线条和色彩才会犀利、奔放;唯其在癫狂中,一切才最接近原始的真我,发于笔端,闻于绝响。于是,我明白了,一个如此悲惨至极的人为何拥有那么高贵的灵魂。

⑥我的视线移向徐渭生前一幅水墨大写意《墨葡萄图》的摹本,笔墨酣畅,布局奇妙:老藤错落低垂,枝繁叶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风格疏荡,颇具神韵。画面上方空白处以狂草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茕独者字寒,高迈者字奇,深心者字怪,闲适者字逸。徐渭书法、诗、画生辉,令平凡的画材不平凡,令“公安派”大家袁宏道惊得大呼小叫,打听徐某人乃今人还是古人。

⑦我不懂画,更不知笔法、写意,然从墨迹中我感觉到一种气韵,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张力在撞击、震撼我的心灵。书道言:草书乃书中之书,狂草乃草中之草。陈平原说晋人之风不可学。

⑧我以为,狂草书法家怀素、徐渭也不可学。那癫狂醉态,非理智清醒者所为,那是从性情里出来的,是自然的。常人达不到,一学则歪。袁宏道赞徐渭书法: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落不平之气……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难怪徐渭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⑨徐渭73年壮阔的人生,不再是通俗意义上的人生,而是艺术山脉上一处醒目的摩崖石刻,迷倒当时及身后一大批“粉丝”:王骥德评其杂剧《四声猿》乃“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袁宏道说他是“明代第一诗人”;“八大山人”朱耷步其后尘,一改画风;郑板桥愿做“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君磨墨理纸” ……

⑩活在一个万般无奈的时代,既是一种不幸,又是一种幸运。太史公有言: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无论什么时代,一个民族最灿烂的文化都是最痛苦的灵魂谱写出来的,人生之大悲大难,个性之大狷大狂,铸就了文化之大奇大美。

【小题1】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2】根据文中的内容,为青藤书屋写一份简介。(不超过60字)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作者称梵·高是“荷兰之徐渭”,简析这一说法的作用。
【小题4】第⑨段引用王骥德、袁宏道等名家评语的用意是    
【小题5】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闹市中的三味书屋与深巷里的青藤书屋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强调它们都很重要。
B.首段“寻访一颗泣血之灵魂,参悟一个生命之真谛”与尾段“文化之大奇大美”呼应。
C.第④段“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是徐渭真实写照,包含他对生活的厌倦。
D.第⑥段“空白处以狂草题诗”,具有寒、奇、怪、逸的特点,风格疏荡,颇具神韵。
E.第⑧段作者认为狂草书法家怀素、徐渭不可学,因为他人没有出自性情、自然的醉态。
F.袁宏道赞徐渭书法:强心铁骨,称他为“书神”;所以徐渭也自称“书第一……”。
【小题6】结合文中信息,谈谈你对文末“活在一个万般无奈的时代,既是一种不幸,又是一种幸运”的认识。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新兴支付工具方便了百姓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
《移动支付安全与实践》一书披露了一组数据——2017年,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全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为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2.62亿笔,金额为105.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此外,市场主体积极打造移动支付生态圈,推动业务量加速向移动端迁移;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与移动支付应用融合,继续提升了移动支付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便捷性。
《2017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其次为票务类,如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占比为80.6%;酒店、机票等商旅方面的支出排名第三,占比为68.9%;公共事业类缴费排名第四,占比为61.5%;通过移动支付在娱乐业务下载场景和投资理财场景进行支付的用户,分别占比为55.2%和40.2%。以上应用场景下的移动支付使用多数较2016年有显著提升。摘自《移动支付:在安全和效率之间找到更好平衡》
(《金融时报》2018年6月7日)
材料二:
进入5月,包括银联、支付宝、京东金融、微信在内的多家支付机构纷纷在“大交通”场景加速布局。北京地铁此前宣布全面试运行扫码支付进站;5月11日,中国银联山东分公司宣布与济南公交总公司全面合作;几乎同时,京东支付也宣布与齐鲁交通集团联合推出“车牌零感付”,在线开通ETC产品,正式进入高速支付领域。此外,微信方面也透露,继广州和深圳实现乘车码乘坐公交与地铁后,北京和上海也已在合作中。新一轮百城场景争夺在2018年愈演愈烈。
(摘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05月17日)
材料三:
“移动支付风险正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风险类型。”中国银联年初发布的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通常使用二维码扫码支付,近五成人群即使在二维码不明的情况下,仍会因为优惠信息扫码。“一些消费者扫了‘李鬼’二维码被钻了空子,有的扫了来路不明的二维码被嵌入木马病毒,还有人贪图扫码注册账户的赠品而导致个人信息被盗。”中国银联云闪付事业部张凉说。人民银行支付工具管理处副处长翁泉表示,移动支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前提是安全、便民和创新,其中安全是支付业务的首要目标。人民群众用得不放心,便民惠民就无从谈起。“监管机构对待创新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市场机构在创新中也要负起责任,筑牢安全防线。”
目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市场机构颇为重视的风控方案。招商银行零售网络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刘衍波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支付机构可以掌握消费者支付的时间和地点、登录的移动设备和时长、浏览的习惯和喜好,更高效地判断“你就是你”。
工商银行网络金融部场景合作处处长谢翔表示,以前,银行想通过电子证书和密码器这种强认证方式把风险拦在支付前端,但安装硬件大大影响了客户的支付体验。
“现在,各家机构在安全方面都尽量希望做到无感,对涉案账户进行黑名单管理,加强中后台的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发现可疑交易。”
“在大数据时代,移动支付的安全离不开数据隐私保护。”蚂蚁金服安全管理部总监郑亮表示,从数据储存、数据展示到数据使用,再到数据核算,需要全链路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危害消费者支付安全。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8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与2016年相比,2017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的移动支付金额增长28.80%
B. 调查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比如网络下载付费音乐、影片等。
C. 当用户扫二维码支付时,移动支付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较为准确的判断扫码支付的用户是不是用户本人。
D.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讯网路的发展,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的研发等,都是助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移动支付的多元化,既体现为移动支付工具的多元化,也体现为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的多元化。
B.进入5月,多家支付机构纷纷在“大交通”场景加速布局,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折射出移动支付巨头们竞争激烈的程度。
C.支付机构在安全方面都尽量希望做到无感。这说明:用户体验是移动支付产品的首要因素,产品没有好的用户体验就没有好的市场。
D.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消减旧的风险,但也将带来新的风险。比如移动支付中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在为移动支付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带来可能的数据泄露的隐忧。
【小题3】(小题3)移动支付方便了百姓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可是移动支付风险也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风险类型。你认为移动支付如何做到既高效又安全呢?请结合材料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科学家重新审视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学说需要重新审视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恩里克·戴维森认为,“任何没有建立在基因发展体系上的、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进化理论都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重新审视。”

西班牙塞韦罗·奥乔阿分子生物学中心的安东尼奥·加西亚-贝利多指出,“现代生物学的一大贡献就是证明过去的进化论过于保守。我们所看到的令人惊叹的各种生命形式的变化都是根据相同的调控因子产生的,或者说通过基因子系统,它们负责所有动物的发展演化。如果按照达尔文理论,通过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进化论并不会给世界上的生物带来多少变化。”

戴维森与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道格·欧文在《科学》周刊上发表文章就动物进化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该设想与各高等院校中长期以来教授的正统达尔文学说产生了矛盾,并被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用来理解人类大脑的构造。

“近五年来,许多科学书籍和文章都提出,传统的进化论需要得到改变和扩充。其中一些观点是建立在可与进化论相比较的发育生物学的基础上,”欧文指出。

“我们的观点不是反达尔文学说。只是强调达尔文的进化论体系只适用于较低级别的系统发育,”戴维森认为。也就是说,达尔文进化论只能用来解释智人这一物种的出现,却不能揭示各种哺乳动物的演进过程,更不用说各种脊椎动物的演化。我们所谈论的已不仅仅是各种动物及构成它们的各种细胞的问题了。

戴维森还指出,“对于更高级别的动物,变化会以更加剧烈的方式影响到形态,这需要一种不同的基因变化方式。这也正是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动物进化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原因。”

发育生物学方面的三位先锋人物加西亚-贝利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彼得·劳伦斯和伦敦大学的刘易斯·沃尔铂特均认为,发育生物学是理解进化论的关键。进化论与发育生物学的结合衍生出了一门新学科:进化发育生物学。

进化发育生物学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或者说大批高等生物物种是如何集中在那一段时期出现的,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脊椎动物等。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伴随着多种形式的变化。从地质学角度看,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是非常快速的。这其中一定包含着基因染色体的因素,”劳伦斯指出。加西亚-贝利多则认为,“当我们能够理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变化时,我们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进化。”

已故著名的进化论学者斯蒂芬·杰伊·古尔德曾在1980年发表一篇题为《新的进化论正在产生》的学术文章。在文中古尔德指出,进化论的关键更多的是与变化的内在动力或生物身体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而非达尔文进化论里指出的肤浅的、表面的自然选择。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视为旁门左道。对此,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值金斯认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古尔德的理论其实是坚定地建立在达尔文学说基础上的。”

那么,古尔德的理论是否正确?“他的理论没有涉及任何本质。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学对于我们的思想没有任何影响。”戴维森说。

欧文认为,“所有资料都没有显示出大量物种的起源是突然性和跳跃性的,而我的怀疑是,这是—个迅速的过程。在我们与古尔德的思想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尽管在部分概念上我们之间的确存在联系。”

【小题1】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论需要重新审视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进化论不是建立在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基因发展体系上。
B.达尔文进化论过于保守,只适用于较低级别的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
C.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更高级别的动物形态的演进过程。
D.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动物进化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原因。
【小题2】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生物学更多从基因发展体系上来研究各种生命形式的变化。
B.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命形式的变化是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
C.新的进化论与传统进化论迥然不同,认为进化论的关键更多的是与变化的内在动力或生物身体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
D.传统的进化论只是用肤浅的、表面的自然选择来解释生命进化问题。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没有建立在基因发展体系上的、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进化理论。
B.达尔化进化论认为生物的演变是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的结果,这种观点根本无法用以解释生命大爆炸问题。
C.进化发育生物学中的部分概念与新的进化论存在着联系,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关系。
D.重新审视达尔文进化论并不表明进化发育生物学反对达尔文进化论,而只是强调达尔文进化论在对生物演变的看法上存在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