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和尼采是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哲学家,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相似的是,二人都对各自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并作出自己的价值重估,着重强调人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哲学是批判宗法制礼教文化对人性的束缚,强调对人的精神自由的追求。他认为“人为”和“自为”两种因素束缚着人,使人不得自由,他对儒家的“圣人”说,仁义礼智及当时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尼采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基督教教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同时,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机器生产带来物质繁荣,人异化成机器的奴隶。欧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尼采的哲学是建立在希腊悲剧精神的重建以及反基督教文化之上的。他认为基督教是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最大阻碍,因此他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认为一切价值需重新评判,每个人都必须自己作人生的决定和命运的抉择。

庄子身处动荡变迁之时,战乱频繁,死亡时刻威胁人类。人生是苦难的,生命如白驹过隙,短暂易逝,世人对死亡充满畏惧。庄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求得内心平静的方法,即站在道的角度看待生死,超越生与死的界限,视生死为大道的自然造化,顺其自然,将自身与道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社会充满凶险,生命朝不保夕,如何才能在“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的社会中保身呢?庄子告诉我们“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有才能的人劳苦奔忙,结果往往“中于机辟,死于网罟”,所以只有像庖丁的解牛刀一样巧妙地避免与社会发生碰撞,才能够活得自由。

尼采同庄子一样,承认生活是痛苦的,人生道路充满荆棘,坎坷曲折,“我的生活是一副可怕的重担!”但他仍然愿意挺身而出,直面困苦,这也就是他所提出的“强力意志”,其根本特性是“有为",即不断自我否定和创新。与庄子的清静无为相反,“强力意志”倡导的是一种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尼采对蕴含于人体之内的创造精神,也就是欢乐的酒神精神具有高度评价。酒神精神要求站在自己的生命之上,不去在乎生命的毁灭,越是濒临毁灭时,越是感受到因痛苦而刺激起来的兴奋,当面对世界和人生改造时,积极投入其中,悲切中怀着奋斗不懈的志意。“从生存获得最大成果和最大享受的秘密是:生活在险境中!在威苏维火山旁建筑你们的城市!把你们的船只驶向未经探测的海洋!在同旗鼓相当的对手以及同你们自己的战争中生活!”在这一点上,酒神精神比庄子安于命化于时、顺乎自然的处世态度积极,可取。

(摘编自田林《庄子和尼采的生死观比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和尼采都批判了各自的文化传统,认为它们妨碍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B.当欧洲陷入空前的信仰、价值危机时,尼采认为人难以作出自己的决定与抉择。
C.在世人对死亡充满畏惧的时代,庄子认为应达观看待生死,以避免与社会碰撞。
D.尼采倡导奋发有为的态度,主张在悲切中怀有奋斗不懈的志意,反对清净无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以突出庄子与尼采在面对苦难之时态度的不同。
C.文章结尾引用尼采的话,将“酒神精神"形象化,突出他处世态度的积极,可取。
D.由庄子与尼采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谈到不同之处,文章层层深入,论证深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如果不能摆脱“人为”和“自为"的束缚,人们就得不到精神的自由。
B.因为人异化成为机器的奴隶,尼采便倡导重建希腊悲剧精神,反对基督教文化。
C.“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庄子告诉我们,只有无为,才能在充满凶险的社会保身。
D.文章启示我们,在追求精神自由时,对待人生苦难,可以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3 10:2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黄月
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的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
空气是炙热的,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的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的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
“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光……,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但这些细碎的光片又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
杏黄月渐渐的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
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的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口及更远的地方,活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时而互相的推挤着,时而又分散开了。
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
“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
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苍老的,悲凉的,以及稚气的,近乎疯狂的:
“你怕月亮吗?”
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
街上的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
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了。
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
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
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逼近的月光。
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呢,她已记不清了。
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未了,她的眼光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去看看你。”
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
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望都遮住了。
她怏怏的将信叠起。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己将它捕捉住了,那声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的发着微亮。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的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新鲜的清凉的水里快活地穿行着。耳边、窗外、街头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她们只是写意的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像是逸乐,又像是死亡。”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向着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如此,觉着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夜渐渐的凉了。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
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月亮慢慢升起的样子,也表现了“她”的真切感受,暗示着努力向上的月亮将引发“她”情绪的波动。
B.文章写“罩子”似的纱窗、“嘈杂”的人声、“低咽”的箫声,不仅真实再现了“她”的所感所闻,也烘托并渲染了郁闷孤寂的气氛。
C.本文写老同学信中说“也许”会“路过”,会“看看你”,是以揶揄的方式责备老同学不够坦诚的态度,借此表达“她”的感伤。
D.本文以月色变化为纬,以“她”的思绪感受变化为经,全文组成一种纵横交织的结构,形成一种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的叙写特色。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热带鱼”的含义。
【小题3】文章以月亮的“笑”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吵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⑧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⑨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⑪……醒来,枕边一片湿。
(有删改)
(注)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是
A.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有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的意图。
B.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代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C.童年的“我”出身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读书时为交不起学费使家人困窘而心酸哭泣。
D.读小学时考到全班第一,“我”高兴而且兴奋;父亲却冷静地询问同学朱自道的排名情况,可见父亲比“我”沉稳,想以此消消“我”的傲气。
【小题2】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小题3】第⑩段中所表现的感情较为复杂。本段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程

(1)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流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荡,夏天喧嚣匆,秋天静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2)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3)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荫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节日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4)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娘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6)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除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7)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材,遮蔽了周遭街巷。这样的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8)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色,在我们懂无知的童年,已经移默化地进入脉,左右了我们的思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9)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0)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荡(dài)   旎(yǐ)   加(dié)   耳熟能(xiáng)
B.静(mì)   横(gèn)   息(qī)   除瘟疫(qū)
C.匆(jù)   递(shàn)   脉(xuè)   移默化(qián)
D.沌(hùn)   生(yǎn)   思(wēi)   懂无知(měng)
【小题2】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C.第7段以“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更好地表达了感情,突显了主题。
D.第9段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是为了表明不同民族保持自己独特习俗的重要性。
E.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小题3】从全文看,题目“岁月河流上的码头”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深刻含义?
【小题4】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
【小题5】通读全文,分条说说民俗节日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滴泪
贝西西
老姑姑于今年十月的一天去世。八十九岁,算是喜丧。
我的奶奶育有六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是我的父亲,金贵可知。父亲天资又好,更是骄纵有加。这个姑姑与我奶奶相似,育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我这个表哥当然也是金贵可知。
我记住的细节是,有一年我在下马陵的姑姑家,还是一个少女,姑姑在太阳下捕豆角,地一面微微笑着,一面对我说:你知道不,你奶奶死的时候,声声念念放不下你爸,对我说,她害怕她不在人世后,我把你爸给打死了……不等说完,我的这个老姑姑自己先扑哧笑了。
想来,小时因了金贵,便骄纵,我的父亲没个样子,奶奶老来才得子,定是不舍得打。于是,只有我这个姑姑以长姐的身份加以教训了,她打……很凶。
我的姑姑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大约就是带大了我这些表哥表姐,我的记忆里,她是有权威了,这不光是在她的孩子们面前。父亲一遇到想不开的事情就会去找这个姑姑,想来,奶奶不在后,这个姑姑对父亲而言是亦姐亦母。而奶奶走时的担忧则完全成为一个反语,我的姑姑不但没有打死我的父亲,反而成了最牵挂和扶持父亲的人,代替了奶奶的角色。
妹妹出生时,父亲有点失望……久不说话。那时的年月,男孩还是很重要的。我记得,姑姑带着另几个小姑姑来了,看望了母亲,发了话,意即我生了五个女儿,怎么了?那以后,我觉得父亲才真正像是一个有了第二个孩子的父亲了。
我与父亲冷战时,有一次去姑姑家,姑姑边叠衣服,一边眼睛也不抬地对我说:你小的时候,生出来三个月得肺炎,在医学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生死-线之间,你爸爸从老远走到我这里来,就坐在你现在坐的地方哭……给我说怕你成不了了……
再有一年,冬天,下了微雪,我去看她。那时我二十岁,已经上班了。一进门,她首先呵斥我穿得少,没穿毛裤,再下来,她拎起我的胳膊说:你要喝生鸡蛋……实在喝不下去,就冲……也不要冲太开,你看你这手腕还没十岁的小孩子粗。不知为什么,那时我对食物是一点兴趣也没有,哪里还喝得下生鸡蛋。
这一切,我均记得,仿若昨天。可,好像我现在才听懂。
姑姑这一生,操心这个,操心那个,为这个侄女早早准备着结婚时的毛毯,压在箱底,为那个表弟预备了出远门时想要的一双皮鞋,或者某人在孩子满月时收到她捎来的老虎头的帽子。我觉得,她的世界里全是人、人、人。
父亲去世后的三个月,姑姑去世。并无人向她告知父亲的离世,他们因为各自的身体不好,卧病在床,已有很久不见了。
那天,我与表哥表姐在殡仪馆等待姑姑的骨灰,一个表姐坐在我的对面,她抱着姑姑的遗像。老姑姑笑得很慈祥,那天或者有微雨,但在那个大厅里,是不会有的。一会儿,表哥来坐在我旁边跟我说话,大致意思是,你爸爸不在以后,我们谁也没说,但你姑姑好像是知道了,需要说明的是,姑姑因年老已经失忆,她此时有的记忆全是错乱的,连儿女都分不清了。表哥继续说,意思是我父亲不在后,我的姑姑像是完全就不行了,一天天地不行,也吃不动了,像大神散了一样,“还是操心你爸爸,你爸爸走了,她也觉得孤单了,要去寻他了……我听着,突然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对面,表姐抱的姑姑的遗像的左眼上,有了一滴水,不,或是一滴泪……这一滴泪凭空而来!就在这一瞬间,我心里暗暗一惊,在这一边肃然坐直了身体,端正看着那照片。
我觉得那一滴泪,就是在告诉我,我的感知是对的,表哥说的也是对的,她是这样的。而且,我感觉好像她只想告诉我一个人,因为她觉得我明白。某一瞬间,我茫茫然看周围,熙熙攘攘,这-瞬间凭空而来的一滴泪,如此真实也如此不真实。当我再回转过头来时,那一滴泪已不知去向……
现在,我谨以这一滴泪来纪念我去世的老姑姑,你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教导周围所有的人如何做父母,这是你最光辉的职业和最广达的一生。
(选自《散文》2018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父亲金贵、骄纵,为下文写老姑姑以长姐的身份教训、教育父亲,并被父亲依赖、信任作铺垫。
B.“我”因与父亲冷战而到姑姑家,姑姑“一边叠衣服,一边眼睛也不拾"地跟我说话,”说明姑姑对于“我”和父亲冷战非常不满。
C.文章写景的地方简而精,比如姑姑摘豆角时写到“太阳”,“我”去看望姑姑写到。“下了微雪”,既展现当时的环境,又烘托了人物形象。
D.文章行文质朴,善于借生活中的琐事来展现人物形象,最后-段评价总结性的语句,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老姑姑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说明文中“一滴泪”的含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 文艺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要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状态中,这是"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
B.今天,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经历的大多也不是生死抉择,时代也不会有悲欢离合,"和风细雨"是生活的主旋律。
C."中和美学"切近我们今天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就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D.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最深处的"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刺激性和消费性为本质特征的文艺创作,虽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来获得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
B.贯穿着"中和美学"的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文学是不沉于时间渊薮的。
C.当下文坛,一些与商业文化亦步亦趋的创作,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
D."中和美学" 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因此,当代作家要自觉地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B."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更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更要有精神的深度。
C.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等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的作品不符合 "中和美学"的主张。
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层层论证,每段先亮出分论点,然后列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