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汉代有“漕渠”名称出现,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

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明史》仍称运河为“漕河”,明代其他专书、地方志等也多用漕河之名,如《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等。事实上,《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后者则直接称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

运河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运道及其背后时势发展变化的趋势,首先,漕运是运河的基本功能,以“漕”为核心的漕河或漕渠的名称无疑都突出了这种功能,同时,“运河”一词也并未脱离漕运的主旨,而是以“运”字突出了“漕”的状态。其次,漕河、运河等名称都经历了从地方专称到南北通途或地方河流专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运河附属功能逐渐增加和社会交流日渐频繁的过程。“运河”一词在宋代出现似非偶然,比之隋唐时期,运河在保留漕运功能的同时,贸易交流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浙西运河是其经济命脉,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

运河名称的起源、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但在社会体系之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文化传播、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在文化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小题1】下列对原文中“运河”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运河”一词在宋朝文献中高频率出现,说明宋代“运河”名称也广泛使用。
B.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在《明史》和《清史稿》的记载中称呼不同。
C.运河在宋代不但保留了漕运的基本功能,也承担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功能。
D.运河名称的变化是运道及其时势变化的反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介绍了“运河”一词的出现,并做出“运河”是特指某区域人工河结论。
B.文章梳理运河名称变化的过程,是展示大运河所指区域不断扩大的过程。
C.“大运河”是一条河,但在文化体系中是种制度,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D.文章论述了运河名称由来、变化及功能,指出大运河文化也是传统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河其实是人工河,因此人工开挖应该是运河区别于其他河道的特征之一。
B.与汉唐相比,宋代才出现“运河”这一名称,可能和加强贸易交流的职能有关。
C.运河功能的丰富化既是运河基本功能的延伸,也是社会交流不断加强的结果。
D.运河对当时文化传播、市场构建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9 08:5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另如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虛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张世英先生说,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美于“美”有一种解读,那就是“美"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对人们的精神和艺术创造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认真汲取意象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则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
(节选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2017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认为,美不是依附于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B.“诗“的本体是意象,这一观点虽然是王夫之首先提出的,但也得到中国诗歌美学界的普遍认同。
C.不仅仅是诗歌,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本质上也是意象创造的艺术
D.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意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也反映了现代人的视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中西方比较的视角,揭示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的特点及内涵。
B.第二段主要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论述意象范畴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密切关系。
C.第三段通过引述中外名家的言论,证明中国意象美学实质上就是现代现象学美学。
D.结尾段指出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所创造的世界是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能让人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B.西方传统艺术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中国传统艺术则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
C.意象之美在于通过“象“想到“意”,让人从看到、说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说到的东西。
D.当今时代,传统意象美学仍能引领人们精神和艺术创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尽心尽性 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1908年11月,杨敬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因父母不和,母亲只好抱着他投靠外祖父黎贞。黎贞是湘浙两省的秀才,在私邸开设经学堂,不但讲授“四书五经”,而且还传授一些新思想。一天,外祖父对杨敬年说:“你文理精通,可以在乡间教书糊口了,不过还是要到城里学校戴个帽子回来更好。”1924年春,杨敬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恰逢大革命时期,他考进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准备参加革命。谁知仅仅过了3个月,许克祥在湖南发动了剿灭共产党人的“马日事变”。出身贫苦的他出于对共产党朴素的阶级感情,自动离开了黄埔军校。
1932年,杨敬年又考上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行政系。他选择去那里读书只是因为大学四年不用自己交学费。毕业时,学校分配杨敬年去江苏省民政厅工作,但他拒绝了,这在此前尚无先例。杨敬年“不想当官”。1936年秋,28岁的杨敬年成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第二届研究生。按照杨敬年自己的规划,本打算读完研究生就去考庚款留学,不料“七七事变”爆发,他不得不中断学业。1944年,杨敬年终于考取第八届庚款留学,于1945年10月到达英国,进入牛津大学圣体学院,攻读“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专业”。1948年,杨敬年获授哲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时,杨敬年已经40岁了,随后他立即回国。杨敬年觉得,施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来了。可是,谁能想到,迎接杨敬年的,却是长达22年的多舛之途。
1957年8月3日,杨敬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一年后,被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处管制3年,撤销教授职务。原本207元的四级教授工资,降为每月60元的生活费,维持家用常常需要依靠变卖书籍和衣物。家里实在没啥东西可卖了,杨敬年就把他从海外带回来的英文原版书拿到了劝业场内天祥市场的旧书肆。杨敬年终究不舍得卖掉,又把书带回了家。最后,他把打字机卖了,因为“打字机在国内能买到,而书不是有了钱就可买到的”。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间,南开大学经济系资料室里大量的外文著作成为抚慰杨敬年心灵的“好朋友”。他先后翻译了《垄断资本》《银行家》等8部著作,共计230多万字。1974年,杨敬年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1976年,他唯一的儿子又因急病辞世。他回顾这段住事时总爱引用左宗棠的两句诗:“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1979年3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杨敬年得到“改正”,他自言“获得新生”。此时他已年逾古稀,早该退休了,可却抱着“欲为国家兴教育,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心情,决心有所作为,他似乎要将憋了20余年的劲儿都使出来。
平时勤于阅读、翻译西方学术书刊的杨敬年,发现了一门中国急需的学问——发展经济学。1982年,杨敬年率先在中国的大学里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杨敬年一边授课,一边编写教材。他编写的54万字的《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终于出版,并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20世纪90年代末,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本书”,其中经济学方面约请杨敬年翻译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此后,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历时11个月,终于完成了74万字的书稿,后来又陆续补充了6万字的索引。杨敬年翻译的《国富论》于2001年出版后,十多年间连印16次,发行十多万册。
曾有许多好奇者问起杨敬年的“长寿秘诀”,他总是回答说,因为自己有所追求,追求新的东西可以让一个人精力集中,生活有目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杨敬年先生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有两大突出成就:一是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填补了学术空白;另外一项成就,则是翻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且成为畅销书。
——南开大学教授王玉茹
②生命的永恒追求,就是追求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力量。这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的,即使危及我们的生命,牺牲我们的快乐,亦在所不惜。
——杨敬年
杨敬年的经历是如何体现“智圆行方”的“行方”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该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9月11日,湖北人张弦往家人群里转发了一个儿童美术“人气之星”的投票链接。为给女儿拉票,张弦发动全家人之余,还在10多个群里转了该投票链接。“那几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张弦说,每天早上拿起手机第一件事就是投票,还会提醒其他人“新的一天又可以投票了”。那几天,她在家人群里的发言离不开投票。“中午刚回,先不吃饭,投票”,”我的同学凌晨4点醒来就记着投票,很感动”,“这几天应接不暇,等投票活动结束了才能轻松下来”。“后面的追上来了,再想办法多发几个群”。为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忙,她还在各个群里发了多个红包“金额不大,是个意思”。投票进入到第4天,有家人发现校票页面有送礼物的功能,任何人只要花钱买礼物送给指定的人选,礼物根据价值不同可以兑换为相应的票数。“家人已经尽力了。这完全是烧钱。”张弦说。记者在网购平台上搜索朋友圈投票,有多家店铺。除了网购,还有公司设计了专业APP下单投票。有些商家背后则是一批庞大的微信投票投手队伍,他们提供投票任务给投手。一个投手就有几百甚至上千的微信号,碰到上万票的订单,一两个人就能搞定,月收上万。 《朋友圈投票成烧钱游戏 买礼物可刷票》(摘编自2017年10月9日《新京报》)
材料二

(资料于第一调查网)
材料三
目前有一些针对儿童的比赛,参与门槛低,奖品丰厚,无需拼才艺,只要一张照片和相关个人信息可报名加入。个人信息要求必须是家庭真实信息,投票者需先关注账号或绑定手机。这类活动的主办单位往往真实性成谜,一旦骗子掌握到用户重要的个人信息,他们就会据此编造一些重病、车祸等圈套,实施不法行为。很多大赛主办方大都通过公众号或网址链接发布,而“毒链接”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前几天,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张先生给朋友孩子投票,结果点击下载了某软件。很快,他的银行卡被盗刷了2万多元。
(摘编自2016年6月1日《京华时报》)
材料四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询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如今所谓的大众投票已经变味,是否优秀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人脉多。缺少公平的比赛,给所有参赛,甚至观赛的孩子,隐隐地传达着一种错误,扭曲的价值观。至于刷礼物投票,完全是商业化运作,没有任何公平可言。这背后的攀比、投机、作弊等成人社会不正当的手段都会被孩子们学到,通过这些手段得了第一的孩子可能会对以后的努力持怀疑态度,对于孩子养成特长、能力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起负面作用。早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园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的通知》,称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拉票投票活动在少数地方和高校呈现泛滥趋势,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师生工作、学习精力,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通知》要求应坚持“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同时要研判评估网络投票对于校园评先选优的价值和影响,坚持“不唯票、只唯实”。
(摘编自2017年10月10日《南国早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朋友圈拉票,拉票者情感绑架,平台泄露信息,陷阱颇多。参与活动者没有掉“坑”的人是极少的。
B.微信投票大行其道的背后,是有些不良商家非法出售活动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这个“坑”参与者讨厌度最高。
C.投票平台对活动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打起了歪主意,投票要输入个人真实信息,一且输入,就会被非法出售。
D.朋友圈拉票不少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有的孩子在投票活动中所得奖品价值低于刷票所耗费的资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二中五个方面的相关数据,我们能够完全明白微信朋友圈拉票中存在的令人讨厌的陷阱。
B.根据材料三可知,微信评选活动参与者个人信息被骗子掌握危害巨大,“毒链接”也让参与者防不胜防。
C.通过网络拉票获得好评的孩子,会对以后的努力持怀疑态度,这对他的成长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D.校园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部明确了举办此类活动的原则。
E. 优秀者不一定能获奖,获奖者不一定优秀,当今的网络大众投票靠的是人脉的支持和金钱的效应。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某些有关中小学生的评选活动中微信朋友圈拉票的危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賦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同时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 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 收实物为主。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各个 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街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 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贯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骨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 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交纳船税,支付牵挽、转搬 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揽纳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纳税制度,它出现于唐代晚期,盛行于宋、金、元诸朝,到明代依然活跃。
B.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C.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实物为本、民收民解是明初赋税制度的特征,这使得来自各地的钱粮物料集聚于指定地点,从征收到人库,揽纳户活跃于各个环节。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
B.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
C.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在最后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民户需要把交纳的物品直接运送到指定地点,由于距离远、耗费大、风险多、手续繁杂,又受诸多留难,所以很难顺利完成上纳。
C.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但即便如此,揽纳依然风行不衰。
D.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的环保
刘绍义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
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古人对水源要求的严格。
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里面,就用火把它熏出。《韩诗外传》上,晏子对齐景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
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周礼》记载:“掌除墙屋。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说文解字》曰:“厕,清也。”《释名》:“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也就是厕所。不仅如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对厕所的位置要求挺严。《墨子》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汉书·五行志》:“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洒道。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后汉书·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选自2015年6月10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释名》和《博物志》的记载,古人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在建造房屋以前,也是要考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合适。
B.几千年前,古人就用土塞、火熏、水灌的方法来防治老鼠,但是火熏、水灌的方法也有弊端,这些方法可能会浸塌墙壁,烧毁梁木。
C.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因此对提供饮水的水井经常更换,防止出现“井泥”“禽”等这些脏东西污染水源。
D.古人用蜃壳捣成的灰来给房屋内部消毒,以便驱赶清除藏在屋内的虫豸,与我们现在用石灰消毒杀虫作用相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庄子·庚桑楚》云“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是说游观王室的人周旋于整个宗庙,但同时又必须上厕所。可见古人把厕所作为检验房屋质量的重要标准。
B.老鼠、苍蝇、蚊子、虱子等从古至今都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传染疾病的害虫,人类与它们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C.《后汉书》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是说古人清理疏浚水井,来改善水质,以保证居民用水。
D.秦朝严厉禁止在道路上乱倒垃圾,汉代时,还要在道路上洒水以防止尘土飞扬损害人体健康,也由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决定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都必须认真对待并重视。
B.古人净化环境的方法很多,例如用火熏水灌来防鼠、用艾草来熏蚊子、用石灰来消毒杀虫,这些方法至今我们还有所借鉴。
C.李白《平虏将军妻》一诗有言:“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这里拿井来与糟糠之妻相比,警示人们要不忘记旧情,由此可见古人对提供饮水的“井”是非常重视的。
D.古代对公共厕所非常讲究,对建修公共煎所的位置和尺寸都有严格规定,根据《墨子》记载,公共厕所的墙高必须在十二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