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健。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接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创造节俗活动。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祭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业社会,中国民族节日能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
B.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发生了蜕变。
C.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
D.如果新的节俗传统能形成,那么就可能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了民族节日的复兴。
B.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了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的变化。
C.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向题,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
D.与第2段的举例论证不同,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传统节日的发展现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革命”的影响,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
B.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C.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D.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其更多的价值是对生活的丰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6 10:5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人们不管走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
B.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D.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其中市场承担着最重要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B.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一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论述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方法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特色、健康发展。
B.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
C.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西方科学的大传统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建立了以追求确定性知识和逻辑演绎体系为主要标志的理性科学,而古代中国没有。这是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人文理念。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人民与土地高度绑定,因而是熟人文化、血缘文化、亲情文化,以“仁爱”为理想人性,以“礼”为人文教化的手段。希腊文化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商贸文化的混合体,迁徙是常态,因而是生人文化、契约文化,以“自由”为理想人性,以“科学”为人文教化的手段。“科学”就是希腊人的“人文”。

“自由”即成为“自己”,而“自己”只有通过永恒不变者才可达成。作为自由的学术,希腊的理性科学具有非实用性和内在演绎两大特征。自由的科学为着“自身”而存在,缺乏外在的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自由的科学不借助外部经验,纯粹依靠内在演绎来展开“自身”。中国古代在演绎科学方面欠发达,是因为缺乏自由的人性理想,因为不可能对无实用价值的自由的科学情有独钟。

希腊理性科学的基础层面是数学四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高阶层面是哲学。希腊数学是自由学术的典范。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开始,“自然”是希腊人的伟大发明。在早期希腊思想家那里,“自然”的基本意思是“本源”和“根据”。“论自然”即论万物之“本源”和“根据”。“自然的发明”意味着理性思维方式的发明,即通过内在性的方式(演绎推理)追究内在性(本性)。而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出现的“自然”意思是“自己如此”。相信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国文化从未把天地万物视作独立于人的客观对象,也从未将这个客观的存在领域统一命名为“自然”。缺乏“自然”概念,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决定性证据。

希腊理性科学形成了西方科学的大传统,其精神气质贯穿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始终,为现代西方科学所继承。我们可以把希腊理性科学的精神称为“科学精神”。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三段引用老子《道德经》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根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无法建立“理性科学”的原因。
【小题3】请根据材料概括“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5G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①用惯了4G再去用3G,会感觉网速就像蜗牛那么慢,GPRS就更难想象,多数人可能会崩溃。未来某一天,当5G真正到来,4G也会落得和3G一样的下场……科技行业总喜欢用“改变世界”来形容新技术,5G或许就是下一个会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未来,在5G网络的支撑下,智能城市、远程手术、无人驾驶汽车和物联网等时髦概念将逐步成为现实。

②5G有哪些不同呢?

③首先,同3G和4G相比,5G速度更快,而且快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专家认为,5G数据传输速度最终可以达到惊人的800Gbps,比目前测试的最新技术快100倍。三星公司曾在2013年宣布正在测试1Gbps运行的网络,记者当时激动地报道称,1Gbps意味着不到半分钟便可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而800Gbps速度相当于1秒钟可以下载30部高清电影。

④其次,5G网络的容量将是巨大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70亿个网络连接,到2020年全球网络连接将达到1000亿个。5G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承载1000亿个网络连接,这将为物联网的进一步铺开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奠定重要基础。目前网络连接仍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为主,但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设备的大规模商用,将带来大量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从而形成更广阔和开放的物联网世界。

⑤第三,5G网络的另一特点是稳定性高,不会断掉。专家预测,5G网络的可靠性相当于光纤连接,能够保证突然中断情况不再出现。这对安全至关重要,无论是远程手术,还是智能交通都要求网络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⑥另外,5G网络的时延只有百万分之一秒,这是人类所不能察觉的速度,比4G网络快了约50倍。

⑦未来5G的生活什么样?——万物互联:

⑧清晨醒来,卧室的灯和空调自动开启。你来到卫生间,洗脸水已自动调至适中的温度,数码牙刷记录并上传你的牙齿以及口腔的实时数据;戴上眼镜,妻子带着孩子正在上学的路上,通过眼镜片上的虚拟现实显示,孩子向你挥手说早安。你吃过早餐,摇控你的汽车自动开到门口接你,汽车带着你自动行驶在马路上,你在车上开启了视频会议……

⑨以上便是未来5G生活的场景。

⑩新型的5G“多址技术”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近百倍。目前我们的4G仅可以连接手机等少量设备,而5G网络除了手机以外,还可以连接近百件设备,大到一辆车,小到一根针。

⑪汽车变成大“手机”接入网络,互不干扰自动行驶,优化道路交通,解放驾车的碎片化时间。在车内开视频会议、玩游戏皆可实现。同样,智能化生活方式已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智能雨伞、水杯、餐具甚至智能女性卫生棉条已陆续面世。

⑫专家预测,万物互联了,“手机”的概念将会逐渐淡化。未来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将呈现融合化、微型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将与眼镜、手表等穿戴设备融合。

【小题1】本文以“5G将给我们带来什么?”为题,有什么妙处?
【小题2】通读全文,说说“5G”有哪些优点。
【小题3】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列句子中的划线的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新型的5G“多址技术”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百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洋政策是国家以海外国家关系、海上贸易为对象制定的政策,海洋政策的制定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

元朝“官本船”制度出现,“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转运司,造船给本,令人商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元史·卢世荣传》),显示出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的趋向。明朝国家直接垄断海上贸易,实行朝贡贸易与海禁相结合的海洋政策,事实上,朝贡贸易本身也包含着一定的民间海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续文献通考·市籴考》)

明朝把朝贡和贸易,或者说外交和通商完全合二为一,形成了其海外贸易政策的鲜明特征,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国家全面垄断海上事务,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的制,,遂使民间海商完全退居到从属官方朝贡贸易的地位。

成弘之际,白银成为全社会需求的货币,而中国银矿出产有限,海外贸易商品库存殆尽。从此时开始,民间私人海上贸易蓬勃发展的大趋势显现了出来,海上走私猖獗。史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船贸易海外者”,广东“有力者则私通番船”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作为朝廷重臣,丘浚提出了以白银为上币,批驳了海上贸易招致边患的错误观点,建言开放海禁。

至嘉靖初年,即16世纪初,一方面,白银货币化基本奠定了作为流通领域的主币态势,白银渗透到整个社会,促使各阶层上上下下产生了对白银的需求。这一巨大的且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使其与当时国内白银储存量以及银矿开采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了出来。朝贡贸易不能满足需要,向海外寻求成为必然。另一方面,进入16世纪,西方的武装殖民者相继来到了东方海上,他们采取亦商亦盗的贸易形,展开对于海上资源的激烈争夺,国际海上贸易呈现新态势——无政府状态与海商兼海盗的海上劫掠成为常态。特别是“嘉靖大倭寇”事件,说明海上的海商兼海盗势力已严重影响了海上贸易秩序,甚至威胁到明朝统治。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貿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一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

(编自万明《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朝在泉州、杭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官商分利,标志着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
B.明朝前期,民间海商通过朝贡贸易中的互市交易进行商贸活动,无法发挥主动性。
C.因为民间海商处于从属朝贡贸易的地位,所以明朝将外交和通商完全合二为一。
D.白银货币化在明代海商由被动到主动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明朝民间海商逐渐成为海上贸易主体的过程。
B.文章以成弘之际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为前提,通过分析史实认为开放海禁很有必要。
C.文章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入手,详细阐释了16世纪明朝海洋政策调整的原因。
D.对于海洋政策,文章先厘定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梳理出明朝海洋政策调整的脉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显示出朝贡贸易带有互通有无的贸易性质
B.16世纪海上竞争激烈,外来侵扰破坏了原有海上贸易秩序,这对明朝海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大影响。
C.“嘉靖大倭寇”事件说明海商兼海盗势力已严重影响了海上贸易秩序,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乏力。
D.中国商民可在福建、广东出洋贸易,预示着海商集团的成长、壮大和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14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嫦娥四号后续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

吴伟仁表示,现在整个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主要涉及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在一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轨道上探测到的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部分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第二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的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第三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次有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我想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第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选自李依环《嫦娥四号将探测月球地貌,空间和物质成分》,新华网2019年1月15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外太空以太阳能为能源,我们可以在宣传片中看到无处不在的光伏发电板。作为动力,几块高效太阳能电池板是探测器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而光伏发电能在航空航天中广泛应用,绝不是偶然。

第一,太阳向外的辐射保证了整个太阳系的能量,使得整个太阳系不再是一篇黑暗,太阳能也随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再到固定的轨道,需要庞大的能量,但是其所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要完成探测任务,探测器就必须就地获取能源,而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就是探测器最好的能源。也就是说,太阳能无处不在的特性,以及光伏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能力,共同保证了探测器在外太空的能量。

第二,在外太空有可能遇到各种恶劣的环境,而光伏发电板却有着极其稳定的性能和质量。在国内,一般的光伏电站使用寿命已经可以达到25-30年。何况是运用在航空航天中的高效光伏电池板,其质量和性能必然有更大的保障。

(选自《嫦娥四号为什么敢登陆月球背面?》,《科普中国》2018年12月8日)

材料三: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大步。“无论就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身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的观点颇具有代表性,多国媒体不约而同翻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宇航局得出的月球极地可能蕴藏水资源的结论;法国媒体推出科学家的访谈报道,讲述月背知识ABC;俄罗斯媒体纷纷推出大篇幅报道,追溯人类探月的半个世纪历程。

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依然是全人类的理想。欧洲航天局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执行主任伯纳德·富万说:“嫦娥四号是迈向月球村的历史性一步。”德国媒体指出:“百年后回首21世纪,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肯定仍将被视为一个重要时刻。”的确,历史理当铭记,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的一大步。

(选自吴绮敏《国际论坛: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人民日报》2019年1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即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探索者陆区的地形地貌放在任务第一位,这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和形成。
B.需要庞大能量才能运行的探测器所携带的燃料极其有限,但太阳系中的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人类探测器提供了最好的能源。
C.航天器在外太空可能会遇到恶劣的环境,这对光伏发电板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航空航天中的高效光伏发电板足以满足其需求。
D.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在国际上引起热议,主流的观点认为这一行为提升了中国的声誉,为人类科学探索月球迈出了重要意义的一大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吴伟仁看来,嫦娥四号的科学载荷能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所取得的成果一定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B.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安装高效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解决了探测器的能源问题,是探测器旨在太空正常运行的基础。
C.针对嫦娥四号人去圆满成功,多国媒体推出各种报道,科普月球知识和探月历程,一轮有关月球的新知识大潮已全面袭来。
D.德国媒体肯定百年之后嫦娥四号仍会被铭记,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嫦娥四号的月球探测活动将会在多方面有原创性的发现。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新华网、《科普中国》和《人民日报》因其目不同,报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