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兵

胡玲

单位招门卫,一直没招到人。应聘者要么嫌工作时间太长,要么嫌福利待遇不好。

这天下午,一个人影在办公室门口晃动,我走过去,吓得差点儿叫出声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丑陋无比的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瘦削的脸上布满了道道伤疤,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男人个子很高,背有点儿驼,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肩上斜挎着一个褪了色的绿军包。

我是来应聘门卫的。男人朝我讨好一笑。他笑的时候,脸上的疤痕显得更加突兀可怕。

听到有人来应聘,人事部的赵经理高喊一声,应聘的,过来!

男人扯了扯身上的军装,走了进去。

看到男人,赵经理也吓了一跳。你脸上的疤怪吓人的。赵经理面带愠色。男人像做错了事情一样,有点儿歉意地脸红起来。

你是哪里人?赵经理朝男人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

我是湖南桑植的,贺龙元帅的故乡。男人的语气中透着一丝骄傲。

带证件了吗?赵经理问。

男人从绿军包里掏出一个红绸布包着的东西。打开,里面是三个红本本。男人将红本本小心翼翼地递到赵经理面前,这是我的证件,请您过目。

赵经理拿着三个红本本瞄了几眼,丢在了桌子上。你有做门卫的工作经验吗?

没有,我以前一直在老家种地,媳妇前段时间检查出得了重病,需要很多钱,我才出来打工的。男人的肩膀微微颤抖了一下,丑陋的脸上闪过一抹悲凉之色。

不行,没有经验的我们不要,你走吧!赵经理斩钉截铁地说。

我能吃苦,还有一身力气,干门卫工作应该可以的。男人憨厚地说。

赵经理斜了男人一眼,没好气地说,门卫就是保护我们单位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么做得了。

我可以的,真的可以。我练过散打,也懂一些安全救助知识,一定能够干好门卫工作的!男人有点儿着急地说。

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就别哆嗦了!赵经理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您让我试试吧!哪怕工资低点儿也行,我媳妇病得不轻,我急需钱,急需一份工作。男人带着央求的口气。

对不起,这里不是慈善机构。赵经理冷冷地说。

男人强挤出一丝苦笑,从桌子上拿起三个红本本,认真地用红绸布包裹好,轻轻地装进包里。那谨慎细心的样子,仿佛他放进去的是价值连城的稀有珍宝。

男人黯然地走出了办公室。

几星期后,单位购买了一批办公家具,需要搬到五楼办公室去。单位后面有座桥,桥上每天聚焦着许多等活儿干的人,我决定去那里找个搬运工来帮忙。

桥上,站着许多人,他们有的拿着扁担,有的拿着铁铲,有的坐在三轮车上。我走过去,一大群人蜂拥而上。有活儿吗?多少钱?给我做吧!

有一批家具要搬到五楼,五十块钱做吗?我问道。

钱太少了,做不了。一听我报的价钱,一群人悻悻散去。

我正准备加价时,一个声音响起:这活儿我干。我顺着声音望过去,又看到了那个满脸伤疤的丑陋男人,他依然穿着那身旧军装,挎着绿军包。

还没找到工作吗?我问他。

男人苦涩一笑,是呀,一个多月了,什么工作也没找到,别人要么嫌我老,要么嫌我脸上有疤。实在没办法,我就和他们一样在桥上蹲点,也好寻些力气活儿做。

到了单位,男人二话没说,放下绿军包,扛起一张桌子就上楼去了。

没多久,男人就把所有家具搬上了五楼。虽然是冬天,但男人的旧军装已经被汗湿透了。

我递给了男人八十块钱,男人又退回我三十块。说好了五十块的。男人朴实地笑着说。

男人走后,我发现他的包掉在我这里了。

我打开男人的包,打开红绸布,看到那三个红本本。一本是退伍证,证书照片上的一张脸年轻帅气,英姿飒爽。退伍证的纸张虽已泛黄和起皱,依然能清楚地看见上面的字迹:南滨市某步兵部队,陈青山同志于1994年4月光荣退伍。一本是部队颁发的二等功证书。一本是伤残军人证,写着陈青山在某次救火中不慎烧伤了脸。

男人很快就折了回来,十分着急的样子,看到我手里的包,他松了一大口气。差点儿忘了我最重要的东西。男人说。

男人脸上的伤疤,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朵美丽的鲜花。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双手把包递到男人手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描写我及赵经理初见老兵的反应,突显老兵伤疤的可怕,用老兵相貌的丑陋来反衬他内心的美好,也为他找不到工作做了铺垫。
B.在与老兵对话时,赵经理面带愠色,语气冰冷,拒绝时斩钉截铁,由此可知,赵经理内心对老兵是轻视的,对老兵的需求和恳求是冷漠的。
C.小说多次提到老兵的“旧军装”“绿军包”及很爱惜的“三个红本本”,这些都在暗示老兵对他过往的军人身份和曾经的功绩是很珍视的。
D.对老兵的伤疤,“我”由“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到“像一朵美丽的鲜花”的感觉变化,反映的是“我”内心对老兵情感的变化。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在刻画老兵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以“我”为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09:0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提着食盒送餐上门,到电话点菜,再到网络或手机APP叫餐,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外卖正以横扫世界的态势,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

中国已成为全球餐饮外卖量最大的国家。外卖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给环境也增加了负担——每天,送餐员将成千上万份外卖送上人们的餐桌,其中有大量塑料制成的外卖餐盒。在环保组织看来,这些一次性餐具,不仅浪费,而且带来了环保风险。塑料垃圾污染,是令世界各国头疼的问题。那么在国外餐厅外卖的食物一般采用什么样的包装?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

澳大利亚餐厅外卖食物一般使用纸袋或纸盒,为了迎合亚洲人的饮食习惯,使用餐盒的也不在少数。如购买日本寿司时,他们会用不含双酚A的塑料餐盒。不仅如此,所有超市里的外卖塑料餐盒上都标有不含有双酚A标识。

英国的外卖非常普遍,一次性打包盒、塑料袋已经成为城市的头号垃圾。英国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大多可以降解回收,或者是纸质,以及能够用微波炉加热的材料,不过英国政府对此并没有强制规定。

在欧洲的其他国家,对于一次性餐具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法国近期通过一项新的法律,要求碟、碗、杯、叉等一次性餐具必须基于生物原料进行制作,而非使用基于石油制品的原料。这一禁令将于2020年生效。

日本的外卖餐具很多并不是一次性的,像盖饭、乌冬面等一般是用瓷碗或者漆碗送来,客人用餐完毕后会把碗冲洗干净放在门外,餐厅派人取回餐具。日本有严格的垃圾处理规定,外卖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在个人使用后要按照该地区的垃圾处理方法来分类丢弃,然后由地方政府负责回收这些分类好的垃圾。

(摘编自2018年6月20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2014-2018年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继到店堂食、回家吃饭后,网络外卖已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的第三种常规就餐方式,但重油、重盐的外卖难免给身体增加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称,英国人的肥胖形势之严峻好比一颗“公共健康的定时炸弹”,这引起了很多健康专家的担忧。据英国医学杂志调查,在过去的十年中,英国人外出就餐的比率增加了29%,与此同时,外卖店的数量急剧增加,特别钟情于外卖的英国人每年消费金额高达294亿英镑。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导致超重和肥胖水平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外卖店的员工或邻居肥胖的几率是常人的两倍。

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流行病学专家托马斯博士认为,外出就餐往往不如家庭烹饪健康,在城镇尤其是工作场所采取措施限制外卖店,可以对人们的饮食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在外用餐或叫外卖很可能导致比在家吃饭多摄入35%的邻苯二甲酸盐,干扰内分泌,对青少年影响更大。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人们不必彻底拒绝外卖,而是要认识到在家吃饭可以减少摄入邻苯二甲酸盐,尽可能吃自己烹调的食物。

忙碌的现代生活,叫外卖在所难免,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正餐时,尽量选低油低脂低盐的餐品,在非正餐选择上要多选新鲜的水果或蔬菜制品,而不要经常喝含糖饮料。

(《新华文摘》2018年第17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全球餐饮外卖量最大的国家,但塑料垃圾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B.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但增速持续放缓。
C.外卖市场增速放缓,表明投资者已从最初的狂热渐渐趋于冷静理智甚至退出。
D.研究表明,英国人的肥胖形势非常严峻,这应与他们钟情于外卖有直接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科技助力下,外卖发展更为迅猛,他不仅为人们带来便利,还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
B.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都对外卖食物包装提出了严格要求,有效控制了塑料垃圾污染。
C.在外用餐或叫外卖会导致比在家里吃饭摄入更多的邻苯二甲酸盐,所以人们应尽可能在家吃饭。
D.重油、重盐的外卖,会给身体增加负担,所以在城镇尤其是工作场所,限制外卖店是必然趋势。
【小题3】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准备投资餐饮外卖行业,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他提出几点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拆还是不拆?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做法,而伴随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題有了新答案。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这个城中村,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一补偿一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 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 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
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妁潜力和质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不可否认,在尹国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导致的是“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正因如此,河南莫沟把 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乡村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更为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不容忽视。这种价值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 愁”的精神诉求,也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延续。多年以前,安徽徽州地区的乡村古宅被当地人视为无用的“废物”,不少在城市化进程 中被铲除,但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和再发现,当地从“破坏”变成“守护”,通过引入艺术家修复改造、区域村落整体规划,不仅让老宅子焕发了生机,更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可以看到,日新月异的时代格局和不断发展的城市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应当是对价值的坚守和历史的敬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实上,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城市年生活更美好”目标 的同时,让乡村承载更多绿水青山和精神文化的期待,我们就能以高质量发展托举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沈慎《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做法将会被乡建设计团队修复箪塑村庄面貌的做法取代。
B.中国城市化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一系列的问题。
C.近十年,我国已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村庄消失的平均值将不断增加。
D.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都以拆字当头,这不利于我们的城市保持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提高建设质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常见做法,结合河南孟州的经验提出了观点。
B.文章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规划、乡村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C.文章的第三段提到了河南盂州的经验,意在强调城乡一体多元互动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重要性。
D.文章的最后一段指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我们对乡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但仍然无法改变城市建设与乡村争夺土地资源的局面。
B.安徽徽州对于乡村古宅从“破坏”变成“守护”,是因为当地对传统文化价值有了再发现。
C.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乡村有着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价值。
D.如果能够将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避免强拆文化乡村事件的发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的追逐

⑴我们常说生命是绿色的,而对于生命的追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绿色的追逐,这种追逐本身也彰显出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颜色。

⑵动物的追逐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那就是长途跋涉夸父追日的精神。

⑶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这口气与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何等的不同。由此可见,陶渊明是懂得夸父的,夸父是不需要一个外在的理由,追日本身是他的目的。夸父精神,首先是对目标的心无旁鹜,在卡拉哈里沙漠和东非平原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矢志不渝。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象群发起了寻找水源的跋涉。这里曾经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马家迪加底湖,如今却只剩一片烈日下的盐和沙子,但那一脉淡水保留了下来,像卡拉哈里沙漠的一块宝石,一旦有降雨,沙漠的某一角,总会再现昔日琥珀般的辉煌。

⑷旱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远方飘来的新鲜空气的味道,引起了沙漠上寻找宝石的迁徙。躁动从象群开始,水牛、斑马、跳羚都加入进来,迁移的队伍越来越大。它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沙漠深处走,那里会有新的草场。

⑸东非草原上聚集了近150万头的角马,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它们现在必须向南迁徙。它们将途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跋涉800多千米。角马必须在5月之前抵达塞伦盖提大草原。5月旱季开始之后,塞伦盖提的沃野也会变成荒原,它们将转向西北方向寻找新的草场。角马中的很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种长途跋涉,对于那些新生命来说,这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一路有太多的岔路口,生还是死甚至由不得自己。“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山海经》上寥寥片语,对夸父这一路的艰辛只字未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填补这一空白,山路漫漫,夸父磨破了脚,又结了茧。猛兽窥伺,夸父流了血又结了疤,太阳还在前头,脚步不能停下,这就是夸父精神——不畏艰难,执著、坚韧。

⑹角马的一路颇为凶险,从出发的那天起,鬣狗就一路潜伏在角马群左右,伺机而动。它们是小角马最大的威胁,在草木丛生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的速度不得不放慢,碧草环绕的池塘对角马而言简直是伊甸园。然而悲剧发生了,天堂顿时变成地狱。一些小飞虫也来落井下石,飞虫顺着角马的鼻孔飞到他们的脑腔中,大脑受损的角马只能曝尸荒野。角马准备通过狮子的领地,每次他们都会给狮子留下丰厚的礼物。混乱,一片混乱。混乱给角马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小角马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和它们的妈妈走散。失去母乳的哺育,新生不久的小角马会脱水,再难支撑着走下去,这是它第一次上路,也是最后一次。

⑺有死就有生,如果这一路只有悲伤,即便伟大,那也只是个无趣的过程,追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追逐中一定是有快乐的,这快乐在死亡的衬托下,显得高贵。现在是2月,是角马繁殖的季节。一头小角马出生之后,5分钟内就能学会走路了。再过2个星期,它们就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这新生命不但令它们的父母雀跃,也给这片将要告别的土地平添了一股生机。

⑻角马走到了格鲁麦提河边,要达到目的地,它们必须穿过这条河流,这河流见证了角马家族千百年的跋涉,见证者还有格鲁麦提的主人尼罗河鳄鱼。鳄鱼早已知道这是角马群的必经之地,它们盘踞在塔利,等待上门的美餐。角马群犹豫了,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角马选择了后者,一只角马向河对岸冲了过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整个角马群。乘着这胜利,角马群一路高歌,想必夸父也是快乐的吧。“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追到太阳要落下的地方,似乎还分不出胜负。遥想一路急奔的夸父,该是怎样的血脉沸腾。他低了头,继续奔跑,丝毫没有畏惧下一刻他可能被太阳灼伤,又或许他渴望那样的燃烧。追逐本来就是这样,生和死,地狱和乐土,就这样手牵手地交错在一起,追逐原本就这样痛并快乐着。

⑼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角马群的面前也只剩下最后一条河。越过这条河它们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对岸的青草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又相互践踏着往岸上爬,其中有些角马恐怕永远也爬不上岸了。

⑽伤痕累累的尸体铺满了河床,被活下来的角马遗弃在那里。但那些幸运的、强壮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角马的乐园。它们将在这时稍作停留,然后继续重复着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夸父追日,太阳西行,它们都一样执著,然后追逐多一个注脚——永无休止的跋涉。

(节选自CCTV科教文行动之《绿色的追逐》)

【小题1】角马在迁徙过程中经历哪些具体的凶险威胁?
【小题2】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作者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夸父追日的故事?
【小题3】结合本文的内容及自己的认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标题定为“绿色的追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勾陈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士大夫的文学传统;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摘编自姚华《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
B.马里扬对其研究有非常自觉的反省,《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出版为宋词研究另辟蹊径。
C.虽说研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作者自谓《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并不直接探索它。
D.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除了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外,也是一种批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篇书评,本文揭示了《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出版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
B.文章通过深入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以此阐明“镶边”的内涵。
C.文章以农民耕种为喻,说明了马里扬整理文献的耐心细致,显得尤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文章从考证功力和揭示、阐明文学本质问题两个维度,对马里扬的学术探索作了高度评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不仅表现在学术界关注以往无人关注的领域,而且表现在少数研究者作出了新的尝试。
B.外部研究与外缘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且其研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C.说马里扬“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因为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考据工作占据《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主体,最能体现其研究功力。
D.研究宋词,做到“词外求词”,关注士大夫的文学传统和诗乐的文化传统,就能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毕顺传
李 肖
萧毕顺者,夔州明堂人也。父乡中豪杰,萧氏长房也。时萧、唐争地于明堂,唐氏绐之,得其田。萧氏愤然,欲举族徙新民,族人许之。届期,无往从者,萧氏乃挈妻孥独行。至尖角,贼众困之,剽掠其物,萧氏遂穷矣。日乞于道左,夜宿于莽苍,饥则食桑葚,渴则饮荒泉,其困顿至此也。行至科家院,其妻不欲行,夜亡明堂,惟留其子。肖氏谓己潦倒至此,冀弱息无蹈覆辙,故名之曰“毕顺”、
七岁。时村东有盘龙癖者,常怠于农事,毕顺曰:“不事本者,诚国之大害也。”乡里闻,皆异之。及八岁,丁父忧。邻家科氏怜之,饷其衣食,毕顺因得活。少嗜书,尝假于邻村大户藏书者,久之,虽无痒序之教,而术圣人之言,慕圣人之道;菜色饭牛,口诵经书,乡人亡知渠志所为,咸怪异之。既加冠,以貌寝家薄无以览客,鄙儒讥之,毕顺皆无言,时人因谓之“萧亡言公”。
初,共和国立,以萧氏无者,得田居乡首,人皆侧目。及萧氏卒,毕顺嗣之,燔券书,内其田于公,县长其无私,起生产大队长。未几,河南大旱,发江南廪粮振济,以毕顺转运有功,擢尖角村长。下车伊始,发民兵绥盗,禽贼渠魁,斩之,徇以四境,余众皆作鸟兽散,尖角贼遂靖。故事,乡长按察四境,沿村供给,民不堪其烦。毕顺以劳民讽县长,遂止。乡长深疾之,仇毕顺,使人以觇其眉眚,然毕顺幼赤贫,为官清廉有美誉,乃罢。尖角无水,庶黎旦作汲水,日入乃归,状甚苦。毕顺乃率村人掘井荒山,居二日,井乃成。勒石立功,余迹今犹存。县长闻之,欲擢知县城,毕顺谢之,时人皆以为憾。明年,“文革”事急,林彪败卒,夔州城大乱,县长辱死,村人以为神,恭之滋甚。岁大饥,乃啖白泥,谓之“观音土”,食者死十八九,惟毕顺活之。灾寝,存人庆之,惟毕顺穆然深思,或问其故,曰:“人祸何时已?”翌日,乃告归,乡长强留之,毕顺固辞。
晚年著书,明堂萧氏宗族闻其名,使使请还乡,愿司祭礼,主宗族。毕顺喟叹不许。使者,从子也。顿首固请,毕顺怒曰:“昔逐吾先父,诺而不从,倩吾至此,是不义之人。汝去矣,勿痴也!”终未还乡。毕顺长寿,今八十矣,志气矍铄,谈笑风生。有三子曰勇、健、明。
杨子江曰:萧亡言公动心忍性,穷而不丧志,饥而无失礼,进退官场,若烹小鲜,为民之福祉,此民之幸也,亦为今人之先模也!
贰零壹柒年孟春为外公萧亡言公作。
(选自《“五力”优秀作文选·第十二期·文言传记专辑》,有删改)
注①盘龙癣:晋人刘毅,嗜赌成癖,曾在东府聚睹,下往达教百万,因刘毅小字盘龙,故后世称嗜赌为“盘龙癖”。②杨子江:作者李肖自号,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8届文科清北班学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毕顺曰:“不事本者,诚国之大害也。”   怼:怨恨
B.县长其无私,起生产大队长  多:赞美
C.使者,从子也。顿首固请 顿首:拱手
D.志气矍铄,谈笑风生 志气:精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指官吏就职。后来也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勒石,刻字于石,亦指立碑。一般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C.告归,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与“告老”“乞骸骨”并不完全相同。
D.宗族,亦称“家族”。宗族主线按照父系及母系亲属集团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氏因为与同乡人唐氏争夺田地不成,带领妻儿迁居他乡。因为坎坷潦倒,希望弱小的儿子不要路其覆辙,所以给儿子取名叫“毕顺”。
B.共和国成立之时,萧毕顺继承了父亲分得的田地。因为人人都不满萧毕顺居乡首的田地数量,萧毕顺就干脆焚烧了地契,将田地交纳给公家。
C.萧毕顺任村长期间,平定尖角盗贼,委婉进言县长,率领村人掘井荒山,辞拒管理县城,沉默反思“文革”人祸,真可谓为村民谋取福祉。
D.明堂萧氏宗族派萧毕顺的侄子请他返还乡籍,希望他管理家族祭礼,主持宗族事务,但毕顺认为萧氏宗族逐其父、诺不从而拒绝回归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