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3年-2014年用户使用手机和应用程度的年增长水平

(摘自《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手机上瘾者报告》)

材料二:

智能手机确实在偷走对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睡眠。总体而言,青少年比以往睡得更少了。对20个国家690747名青少年的数据(1905~2008年)分析发现,青少年的睡眠时间比100年前少了1个小时。

英国华威大学的心理学助理教授萨卡里·莱莫拉( Sakari Lemola)最近发现,有智能手机的青少年在晚上睡得更晚。莱莫拉说,“我们还发现,睡觉前使用电子设备与睡觉时长减少、失眠症状增加有关。而较短的睡眠和较差的睡眠质量又与抑郁症状有关。”

莱莫拉解释了几种可能的关联。今天的电子屏幕发出了大量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褪黑素是一种在晚上或黑暗环境中由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社交媒体上,来自朋友的消息或评论让孩子很难睡着。另外,在无尽的娱乐信息的吸引下,让青少年把手机关闭格外困难。

莱莫拉指出,近期另一项研究显示,在刚成年的年轻人当中,较差的睡眠质量是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如精神错乱症状)的起因之一。“一方面,我相信大多数青少年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交媒体提供的新机会”,莱莫拉说,“另一方面,跟之前几代的青少年相比,有一小部分脆弱的青少年面临着更高的风险。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的增加,睡眠质量下降以及睡眠时长的缩短,这些因素很有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其他因素,从城镇化到在校压力,也多少会对青少年有所影响。”

(《智能手机损害青少年大脑?》)

材料三:

“在以前,如果有人问我什么对青少年好,是小提琴还是电子游戏“刺客信条”,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可笑的问题”,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疾病中心负责人杰伊·吉德说,“但是现在,我意识到玩“刺客信条”需要策略、记忆力、对模式的识别以及反应能力。另外,观看优质的视频可能是比阅读更好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说这些话很困难,但是考虑到大脑吸收信息的方式,可能真的是这样。”

提到青少年面临的威胁,引人注目的新科技总是比那些熟悉和难以改变的问题更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偏差可能会使我们的感知发生偏离。除了使用手机导致糟糕的睡眠质量,家庭冲突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艾伦说:“不仅冲突和压力会影响大脑,缺乏温暖和社会支持同样会影响大脑。有这么多证据都表明,其他因素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为什么我们还在担心手机?”美籍指挥家斯坦伯格表示认同,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是创伤、贫穷、暴力和毒品,因为它们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3月1日16版)

材料四:

实际上,苹果公司已经提供了一些家长控制举措,例如“要求购买”功能,要求家长批准购买商品和服务;限制访问某些应用程序、内容和数据使用情况;使用了内置的功能,比如位置共享等。但这些还远不足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青少年智能手机上瘾问题。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让·特温吉教授发明了“iGen”一词来指代新一代的智能手机成瘾儿童。让·特温吉曾表示,把iGen描述为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精神健康危机的边缘并不夸张,这种恶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他们的手机。近日,北美放射学会研究了那些沉迷于智能手机或患网瘾的青少年的大脑,发现智能手机成瘾的青少年大脑奖赏回路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而根据“常识媒体”在2016年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约半数美国青少年感觉自己存在手机成瘾问题,并感到有压力需要立刻回复手机信息。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科技公司虽然没有公开承认他们的电子产品可能会让人上瘾,但一些硅谷内部人士已经开始向媒体透露,电子产品、移动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网站是如何被设计成让人上瘾的,并尽可能长时间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手机的一些应用,比如脸书、Snapchat和Instagram,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年轻用户。但一些科技公司已经采取措施,愿意改变他们的产品以回应家长的担忧。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9日22版《苹果需正视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科学家认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临诸多威胁,但相比而言,智能手机并非最大问题根源。
B.材料一中,2013年-2014年,手机使用增幅从大到小分别是常规用户、超级用户、上瘾用户。
C.莱莫拉认为:青少年因使用手机导致的睡眠时间短和质量差与电子屏幕抑制褪黑素产生有关。
D.虽然手机引起了诸多问题,但莱莫拉对多数青少年适应社交媒体提供的新机会持乐观态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比城镇化和学业压力,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的增加,才是引发精神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B.杰伊·吉德过去认为,小提琴比电子游戏“刺客信条”对青少年更有益,但现在所持观点有所改变。
C.某些游戏能锻炼人的多种技能,提供的优质视频可能改善学习方式,这些都是智能手机有价值的东西。
D.苹果公司推出的“要求购买”“位置共享”等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手机上瘾的问题。
【小题3】如何何看待青少年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条说明,并概述科技公司解决此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10:4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而不同”辨析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朱熹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通观流行较广的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几种注释本,在文义的理解上基本相近或相同,大体上可以表述为:“君子尽管不苟同他人的观点,但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小人尽管附和、盲从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然而,一些人在谈及某些具体问题而加以引述时,却出现了某种过度阐释或者明显曲解的情况。
曲解之一,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左传》栽有晏子“和如羹焉”“声亦如味”的话,的确,像五音中的宫、商、角、徵、羽,都属于同质内的差异,是“同中之异”,因而是容易调和的。但许多人都忽略了另一种“不同”,即异质的、对抗性的不同,而这类“不同”往往是不可调和的。如果无视异质“不同”的存在,一味幻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在实践上肯定是有害的。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说,如何由异质的“不同”而致“和”,才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曲解之二,似乎“和”是不需要原则的。孔子所说的“和”,是在遵循礼制基础上的协调,是有原则的。做人须有原则,须明辨是非,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也适用于对“和”的把握,他曾指责乡愿为“德之贼也”。当然,就人伦关系而言,封建社会基于礼制之“和”与现代社会基于人人平等之“和”是有质的区别的。但无论如何,“和而不同”的“和”,其涵义中是应当包含着符合公理、道义的原则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当上鲁司寇后才坚决地杀了少正卯,其思想观点和做法在孔子看来是违背礼的原则的。
曲解之三,有意无意地把“同”与“和”对立起来。孔子是将“和”专属于“君子”,而将“同”专属于“小人”,加之后世儒者引入“义利之辨”的发挥,很容易使人产生某种误解,认为“和”与“同”是相对立的。事实上,“同”也不是与“和”毫无关系的。如果说“和”需要某种“不同”因素的话,同时也需要“同”的因素,而况且许多事物都是“异中有同”的。“同”并不可怕,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可以说,“同”是“和”的必要条件之一。就人际关系而言,如果毫无共同之处可言,要达到“和”是很难的。孔子所反对的“同”,仅仅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
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本有其使用范围与特定涵义,但许多人不把同质的“差异”与异质“不同”加以区别,使人不能正视矛盾,影响问题的解决。
(原栽《人民B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朱熹、杨伯峻,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关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B.《中庸》无视异质“不同”的存在,一味幻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实践上肯定是有害的。
C.人们有意无意地把“同”与“和”对立起来,原因之一是孔子曾将“和"专属于“君子”,而将“同”专属于“小人”。
D.因为异质的、对抗性的不同往往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如何由异质的“不同”而致“和”,才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一段提出一些人引述孔子语句时存在过度阐释或曲解的问题。
B.文章中间部分属于递进式结构,内容层层铺垫,逐层深人而具体地阐述人们对“和而不同”的三种曲解。
C.文章列举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所说的“和",是在遵循礼制基础上的协调,是有原则的。
D.文章善于引经据典,所涉典籍不一,引用目的各异,紧扣观点,论证恰切,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导致今天人们引用时出现过度阐释或曲解的情况。
B.封建社会基于礼制之“和”与现代社会基于人人平等之“和”是有质的区别的。可见,“和而不同”的“和”也会因时代不同而被賦予不同的内涵。
C.在任何时候,“和而不同”的“和”,其涵义都应当包含着符合公理、道义的原则。当今时代也应如此。
D.探讨及实践“和而不同”的时候,只有把同质的“差异”与异质“不同”加以区别,才能使人正视矛盾,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 弹得一手好琴, 还管理过仓库、畜牧, 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 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小题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道迩: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服膺: “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中肯: “中”读作 zhōng 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 “皓”读作 gào 意思是“白”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一年中恰当的时令
D.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小题6】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小题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四个方面?(限每条四字以内)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叶芝讲爱尔兰“聊斋”

柳青

①即便在他的那个时代,叶芝也被视作一个神神叨叨的爱尔兰人,他一辈子对神秘世界信以为真,垂垂老矣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早在28岁上,叶芝就在童年生活过的爱尔兰西北海岸村庄采风,和当地农人聊天,收集各种传说和故事,就跟我们这儿的蒲松龄一样,整理结集了一本爱尔兰版《聊斋》——《凯尔特的薄幕》。

②在叶芝看来,若没有天堂、地狱、炼狱和仙境,只这荒芜人间对于讲故事的人而言显然是不够的。比起所有理论,他更喜欢听到象牙门在铰链上转动的声音,也相信只有穿过这道撒满玫瑰的门槛的人,才能窥到远方牛角门的幽幽光亮——在西方传说里,象牙门通向幻境,牛角门抵达真实。

③象牙门吱吱呀呀地打开,那个世界如此截然不同,其实也就一句话概括:此乃鬼魂出没之地。在那些终日听着惊涛拍岸的小村子里,农夫村妇们尽讲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总是一些鬼怪和仙人,他们和我们比邻而居,各自相安,偶尔的,两个世界有些交集。这些讲故事的人贫穷、严肃,他们的讲述里有种优雅的机智,和一种奇特的放肆,他们生存的地方荒芜至极,但他们头顶的天空总布满神奇莫测的云彩

④某一天,叶芝和他一个“终身远离辘辘车轮声”的朋友,以及一个通灵的小女孩,在爱尔兰西部的海滩上散步,他们走到一个传说仙人们活跃的地方。一时间,冰冷的海风和隆隆海水声似乎隐去,然后他大声呼喊起仙人的名字。很快,女孩说她听到了岩石中传来的音乐,看到了住在里头的小仙灵,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然后仙灵们的王后出来了,那一刻叶芝很恍惚,又觉得很真实,不久女王就消失在岩石里,留下警告:“不要试图太了解我们。”她消失的那一刻,海上的冷风又吹了起来。

⑤宛如梦境的描述,但叶芝信誓旦旦说,他在精确描述他的经历,他曾写下这诗句:“走吧,人间的孩于/和一个仙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这人间哭声太多,你不懂”这不是幻梦的憧憬,他从来相信,仙人们确确实实存在,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过着它们激情四溢的生活,他何其羡幕它们,“它们品尝过无拘无束的恨和毫不含糊的爱,永不厌烦地宣称着是和不,从不曾把双足羁绊在可能和也许的遣憾之网中,”那才是一个完美无瑕、尽善尽美的世界,那世界像一大丛玫瑰一般被埋在了厚厚的泥土层下,叶芝说,仙人们住在那里,用风中摇摆的芦苇的叹息,用鸟儿的歌唱,波浪的呻吟,用小提琴柔情的泣声,哀悼我们陨落的世界。

⑥他对这人世间总不免失望,于他,“人间只是脚下的一片尘土”,是人类高悬袍衫充当战旗的绝望之地。而象牙门的那一头,是他心灵退守的地方,也是映射着爱尔兰智慧的小天地——

⑦“我们没有微弱烛光来指引脚步,也没有零星鬼火在前方沼泽上跳舞开道,所以,我们只能在住满奇形怪状的鬼魂的大片荒地上模索前行,我们要在壁炉里、灵魂中,保留一点火种,张开双臂欢迎所有出色的生灵前来取暖,不管它是人是鬼,哪怕对鬼魂本人也不残忍地呼喝‘滚开’。”

⑧叶芝好“鬼”,是他骨血中的爱尔兰气质使然,那片岛屿上的人习惯以诙谐应对愁苦,天性中的豁达让他们和鬼魂们达成了和解,因这份对命运的安之若素,于是他们的鬼故事也许伤感,也许惆怅,却没有狰狞或是怨毒的色彩,一个故事里,冒失的农夫走进了着魔的小屋,然而两个鬼只是吓唬吓唬他,“胁迫”他为他们做了晚餐,讲了一晚上故事,第二天农夫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片绿色的田野中。

⑨“在爱尔兰,人鬼之间有着一种怯生生的亲情,双方其实都承认对方拥有情感,都不会对对方做过分的事,要在苏格兰,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你们已经扭曲了鬼魂和妖精的善良本性,你们永远不会和火、土、空气和水的精灵们达成协议,你们已经令黑暗成为你们的敌人,而我们,我们却能够和另一个世界彼此以礼相待。”叶芝谈“鬼”,是他本人对神秘主义的兴趣,归根结底,则是对爱尔兰文化的热情,当真是理解之深情。28岁的他,试图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唤醒同胞的民族身份感,而此时距离爱尔兰自由邦建立,还有28个年头——家国故因的纽带,就以这种又天真又浪漫的方式牵绊了他一生的创作。

⑩74岁那年,叶芝病逝在法国,他的遗体在一年后悄悄迁回了故乡斯莱戈郡,也就是《凯尔特的薄暮》里大部分故事的发生地。终于,死亡将他送至传奇之地,在那里,他能在黛绿群山中与巨龙作战。

【小题1】对文章第②段的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芝的作品排斥所有关于理论的宣讲。
B.叶芝喜欢从西方传说中提取创作的素材。
C.叶芝的作品十分注重对神秘幻境的描述。
D.叶芝的作品意在委婉地揭示世界的真实。
【小题2】第⑧段加点词“胁迫”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小题3】第⑨段中说“在爱尔兰,人鬼之间有着一种怯生生的亲情”,作者用“怯生生”修饰“亲情”有何深意?
【小题4】叶芝是诗人,作者柳青的这篇书评,也体现“诗化语言”的特色,下面对“诗化语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第②③⑥段反复出现的“象牙门”,具有诗的节奏和韵味。
B.第④段用“终身远离辘辘车轮声”,使“隐居”生活形象化。
C.文章中直接引用了诗人叶芝的许多诗句和对话来印证作者的观点。
D.第⑩段末句以抒情笔调展示了叶芝热爱自由、追求浪漫的生命征。
【小题5】作者柳青将叶芝的《凯尔特的薄幕》视为爱尔兰版的《聊斋》是因为_____。
【小题6】请筛选文本信息,为《凯尔特的薄暮》写一则简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小题。

装饰,是人与世界取得联系的最初形式,远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己经借助装饰这种空间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了。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对“装饰”有了较深的阐释,“饰”是人为的修饰行为。中国的装饰艺术随着中国文明的产生而产生。从远古的岩画、彩陶上的彩绘到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段与技法,装饰艺术的发展从未间断过,各个时期都留下了经典作品,家具的装饰也是如此。中国家具的结构特征、文化审美、工艺技术,决定了其独特的设计装饰理念,形成独树一帜的装饰之道。

中国传统家具在装饰上强调纹饰与造型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往往具有方正对称、端庄稳重,规矩严谨等造型特征,这与中国人保守、稳健的性格息息相关。但通过分析其纹饰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其往往表现为一种与传统造型迥然不同的风格,自然活跃而充满生气,这些在传统家具中随处可见。在纹饰与造型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工匠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整体协调的审美智慧。他们在家具设计中能始终以造型为主体,而不是附加纹饰,这样就使纹饰在不破坏整体造型格调的基础上起到点缀、调和及美化的功效。

中国传统家具在装饰上强调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装饰具有同构性,其结构特性往往体现出一种特有的美。这种独有的结构美,源于坚固密合的桦卯结构与经营巧妙的“攒边”技法,以及装饰性结构部件的运用。像牙条,牙头等家具构件,既是结构性构件,起实用、加固、支撑的功能,又是装饰性构件,起美化作用。这些构件往往成为家具工匠们精雕细琢的主要对象。

中国传统家具在装饰上强调装饰内容的文化内涵。家具中的纹饰图案,是中华民族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形象符号和文化象征,成为中国文化最为典型的文化代表。只有充分了解其背景,才能读懂其内涵。

中国传统家具装饰文化走的是一条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发展道路。一方面,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家具装饰文化一直是以稳定、渐变的的特征来发展的;另一方面,由于装饰题材及装饰手法的不同,以及使用者的文化素养与地位要求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传统家具装饰风格出现了多样性的发展。

其实,所有的家具设计都是文化作用的结果。透过中国的家具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物缘求断的民族特性。例如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开始,由席而产生的文化礼仪与生活习惯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家具的形制。相此而言,椅子的出现则晚得多,从产生到普及,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从椅子的形态上,能读出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自身文化的创新。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到了极致。时至今日,明清家具的风格仍在被仿制,这表明它们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与象征。

(摘编自孟继乐《中国传统家具的装饰之道》)
【小题1】下列关于愿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借助装饰这种空间性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家具设计理念。
B.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既表现出于纹饰不同的风格,又能统一在纹饰的风格之中。
C.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结构美集中体现在那些实用、巧妙、美观的装饰性结构部件上。
D.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使用习惯都影响着中国传统家具装饰风格的发展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装饰”含意谈到中国装饰艺术,渐次引出“中国传统家具装饰”的话题。
B.文章逐层分析了中国传统家具四个具体的装饰特点,并从两个方面来阐释第一个特点。
C.文章在整个论述过程中贯穿着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彰显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D.文中论及席这种家具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家具文化与民族特性的有机联系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装饰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家具装饰之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B.如果中国人性格不趋于稳健,中国传统家具就难以呈现出现有的那些造型特征。
C.只要充分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就能读懂中国传统家具纹饰图案的内涵。
D.没有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持续创新,中国传统家具就不会在明清期达到巅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校早在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王朝不仅把目光投射海洋,而且开始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活动。唐宋时期就有居民在近岸和海岛从事生产,海洋社会开始逐渐形成。汉、唐、宋、元,都曾派海军巡视海洋并为若干海岛命名。到了明朝,海疆国防建设受到重视,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卫不断加强,从辽东半岛一直到北部湾的广大海区得到了有效的管辖,海疆作为王朝国家疆班级域的观念得到深化。清代的雍正年间,王朝国家在漫长的海岸线上设置了数道海防线,海疆局势大为改观。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海疆逐渐定型。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中华民国政府开始了对海洋疆域的主权管辖,还在南海划设了九段线,海洋疆域已成为国家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海洋边疆治理有自己的原因和目标。。

今天海洋边疆及海洋边疆治理受到重视有主客观原因:首先,国家在综合国力增强的基础上,有能力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海洋边疆的治理,尤其是岛礁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在大国地位日渐凸显的条件下,中国要维持崛起的态势并最终实现国家崛起,就必须成为海洋大国,既要恢复对自己海洋边疆的有效控制,又要维护和拓展自己的海洋通道,大国之路,始于海洋;最后,国家治理的格局和思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基本实现小康以后,国家治理的目标不再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是全面增强国力并最终完成国家的崛起和实现中国梦,海洋边疆自然在重视之列。

在海洋边疆受到高度重视的条件下,海洋边疆的治理也在如火如茶地展开:一是在维护国家对海洋边疆的领土主权方面开始了大量的活动,二是全力捍卫和维护根据国际法享有的各种海洋权益;三是抵御美国及其拉拢的其他国家对中国制造的海洋压力和海洋渗造;四是开始岛瞧建设并同时通过灯塔建设等来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五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些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并由此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海洋边疆治理格局。

海洋边疆的治理并不存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族际主义”与“区域主义”的价值取向之争,它纯粹就是一个区城性治理的行动和过程。从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的大局来考虑,今天海洋边疆治理可确定为:维护国家的海洋主权以及附着的资源归属及开发利用权利,为国家发展确立新的增长点和增长集道打开和巩固中国走向大洋的通道,进而以此作为博弈条件来维护中国在其他海上通道的安全;全面构建中国的海权,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长期只是陆权国家的状况,把中中国由陆权国家发展成为海陆复合型大国,拓展中国的发展之路,促进国家的崛起。

(选自《海洋边疆治理》,2017年第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明朝重视海疆的国防建设,海疆作为王朝国家疆城的概念得以提出。
B.中华民国政府在南海划设了九段线,海洋疆域成为我国疆域的组成部分。
C.岛礁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力地凸显了中国的海洋大国地位。
D.开始岛礁建设并通过灯塔建设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可有效发展海洋经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列举从秦汉至民国政府的海洋活动来论证中国政府相当关注海洋边疆。
B.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今天海洋边疆治理得到重视的原因,包括实现国家崛起方面。
C.以维护海疆领土主权、捍卫享有海洋权益等论证海洋边疆治理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D.全文通过多方位分析论证中国不存在陆地边疆治理中价值取向之争的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构建中国海权,把中国发展成海陆复合型大国,促进国家崛起,是海洋边疆治理的目标之一。
B.当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全面增强国力并最终完成国家的崛起和实现中国梦时,自然就重视海洋边疆。
C.如果海洋边疆治理的五个方面不能相辅而行,则前所未有的海洋边疆治理格局就难以构建。
D.倘若王朝国家不曾设置海防线,则海疆局势不会大为改观,广大海区也不会得到有效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