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1)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2)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3)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4)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5)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6)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7)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作者先概括地写出可游之处大概有两类,而却不知道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设置悬念,自然引发下文。
B.文章巧妙运用对比,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相较,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赞美汾酒的纯真。
C.作者在第(5)段详细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写出了粗糙丑陋的瓮甑、杏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均是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了杏花村访酒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平实,自然浑成。
【小题2】文章第(3)段,作者描写“喝酒”这一环节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文章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述颇具艺术匠心,请结合文本,赏析它们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9 10:50: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和理想中,诗书画集大成于自身是最高标准,最为众所周知的如王维,他的诗画面感极强,其画诗味更浓,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其实就是为一个雅集一个派对写的序,诗人在喜悦得意的时候信手挥就的书稿被后世奉为书中圣帖,传说唐太宗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兰亭集序》带进坟墓。如此等等,几乎所有的古代文人都很难从诗人、画家、书法家的身份里单独剥离出来,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传统等因素造就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殊品质,诗书画成为中国文人身上最显著也最耐人寻味的标志。

但是这个艺术传统,在急速变化、眼花缭乱的当代社会中保留起来更为艰难和稀有,尤其是当代文学领域,能够称得上诗书画全能、带有传统文人风韵的更是凤毛麟角。至于当代的社会中,这种境界就更为稀有。目前还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中,文学、绘画、书法兼修的,贾平凹算是一位。

从上世纪70年代公开发表作品以来,贾平凹的写作题材和体裁都很广泛。其诗和散文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用现代语言融会贯通,呈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的境像。近年来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极花》等,每一部都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呈现不同的社会现实。同时,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亦在朴拙厚重中气韵流动,极具古风。贾平凹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一体的美学传统,难怪汪曾祺称他作“鬼才作家”。

当然,作家并不是要一味追求这三种艺术的技术性,恰恰相反,他应该努力打破技艺本身的束缚,力图达到诗书画意相融相生的境界。对于绘画和书法,他反对那种仅仅对技艺本身的追求,认为过于追求技法会使作品格局变小,千篇一律,“没有精神意象的现实作品不是现实主义作品,我画莲喜欢画出藕、茎和花,莲花就是藕的精神之花,这朵花是艳丽的,洁净的,艳丽和洁净得又无比哀伤。佛的眼是微闭的,佛的态就透着这种味道。”这是文人书画应该有的境界,他要追求的是通过文字和笔墨等技术手段将内心的世界外化,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现实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贾平凹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承载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用诗书画的多种形式追求着传统审美最高的写意之境,用气韵生动的作品向王维、向王羲之们致敬。在前辈作家中,贾平凹最推崇孙犁,在他看来,后者的作品达到了“无迹可寻”的艺术高度,“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逐渐触摸到了这层境界的法门:“50岁以后写的东西,猛的表面一看好像没啥华丽的东西,但是里边显示的一些东西,完全是我自己体悟的。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属于几句话的启发,一幅画的启发,突然来的东西。特别讲究,文字上、技巧上讲究。后来年纪大了就说家常话,但是那个话都是经过人生磨砺出来的一些道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个“境界”,贾平凹已经切身经历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索,体悟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节选自《用中国传统美学精髓讲述中国故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A.在王维、王羲之等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和理想中,视诗书画集大成于自身为最高标准,足以说明传统美学的精髓就是诗书画一体。
B.在现当代文坛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代表作家已经为数不多,贾平凹可算绝无仅有的一人。
C.贾平凹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承载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用多种形式追求着最高的写意之境,用“无迹可寻”的作品向古代大师们致敬。
D.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就如《人间词话》中所谓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在喜悦得意的时候信手挥就的书稿被后世奉为书中圣帖,传说唐太宗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其带进坟墓。
B.贾平凹的诗文和小说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用现代语言融会贯通,呈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的境像。
C.对于绘画和书法,贾平凹反对创作时注重对技艺本身的追求,认为追求技法会使作品格局变小,千篇一律。
D.在前辈作家中,贾平凹最推崇孙犁,在他看来,后者的作品达到了“无迹可寻”的艺术高度。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逐渐触摸到了这层境界的法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书画是中国文人身上最显著也最耐人寻味的标志。但是这个艺术传统,在急速变化、眼花缭乱的当代社会中保留起来更为艰难和稀有。
B.贾平凹的写作题材和体裁广泛,其诗文小说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同时,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亦在朴拙厚重中气韵流动,极具古风,所以汪曾祺才称他作“鬼才作家”。
C.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贾平凹在读孙犁的《石门铭》时即使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其才华横溢处,但依然不影响他对孙犁的推崇。
D.优秀作家的成功不可能只经历一个创作阶段就能实现,贾平凹也是在切身经历了几十年的求索后,才体悟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教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拥有1078家,占42.4%;中国次之,拥有592家,占23.3%. 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中请教也在近20年内持续增长,2016 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年申请数为30115项。如今,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正以每年近50%的速度快速发展,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发布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2017年预估增长率将达到51.2%,产业规模达到152.1亿元,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或将迎来调整洗牌期,以此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立宁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时间与过程,目前整个行业有些过热和盲目,出现泡沫和倒闭很正常,符合科技产业市场规律、市场本身存在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过程。这也从侧面推动着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卢泽华《人工智能:中国抢“先手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 02 22)
材料二:
产业投资方面,国内人工智能领线投融资在2011年初见规模,2017 年投融资总规模达到1800亿人民币,平均每笔金额接近6亿人民币。

(资料于千寻网《中国信通院品牌数据系列》)
材料三:
如今,中国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批龙头企业引领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破和应用的创新。然而,相比于巨大的资本规模和大量的专利授权,现在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还很弱小还有漫长且艰难的路要走。从行业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门槛高、投入时间长,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趋同的发展趋势;从市场角度看,和关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更多的只是有一个概念而缺少独创技术和应用场景,短期内无法让产品落地,应用前景渺茫。如果商家一味趋利而动、产生市场泡沫,催生行业虚火,恐怕人工智能将只能在资金链中扩张、在实验室中成长。
人工智能绝不仅仅是几款可实现“无人操作”的机器人,更不只是用来战胜人脑的围棋手,如果内行只顾凑热闹,推“概念”、抢噱头,不只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禁锢科技力量的应用落地,束缚整个产业的想象力。毕竟,投资人或许会听“概念”, 但市场速的终将是“实在”。
(摘编自王萌《多找门道,少凑热闹》人民网2018 02. 22)
材料四:
台湾人力资源机构104人力银行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投入商业应用,该领域的人才也愈显紧缺。据不完全统计,台湾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量从2016年开始明显增长,到今年缺口保守估计为6000个,增长了一倍,增幅远高于其他行业人才需求增幅。
104人力银行数据长吕承谕说,台科技主管部门预计五年投入160亿元(新台币,下同)发展人工智能行业,目前该产业已逐渐以实验室走入商业运用,企业对资料科学家、演算法工程师。机器人工程师等关键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人工智能行业的薪资也水深船高,据人力贵源机构样本统计,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年崭平均80万到120万元,这在平均年薪不到55万元的台湾,是名副其实的高薪行业。
(摘编自《台湾人上智能人才紧缺,薪资高》新华网2018.02.22)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1-2017年间,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热悄始终保持看持续高涨的态势,2017年投融资总规模达到1800亿人民币,是2011年的6倍多。
B.2008- 2017年间,从中国人上智能领域每年投融资总额来看,后一年与面一年相比,其中2017年是增加最多的年份。
C.2008- 2017 年十年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笔数大体上保持着较好的增长趋势。
D.2011- 2017 年间,按当年投融资总额与笔数的关系来计算,2013 年每笔金额的平均数是最少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期,截至2017年上半年,所拥有的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已位居全球第一,专利申请数延续看增长的势头,超过3万项。
B.2018年, 中国人工智能将迎来调整洗牌期,届时某些相关企业会出现泡沫和倒闭,这符合科技产业市场规律。
C.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资本规模和专利授权量巨大,但是,引领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的龙头企业尚未发展起来。
D.我国很多人智能初创企业在成立初期通过主推概念,催生了大量的独创技术利应用场景,但短期内很难让产品落地市场。
E. 据台湾有关机构调查, 台湾人工智能商中的应用领域人才紧缺; 人工智能行业属于名副其实的高薪行业,该行业的平均年收入远高丁台湾平均年薪。
【小题3】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名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清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基因改良奥运时代会来吗

(1)与普通的人相比,奥运选手可以跑得更快,跃得更高,当然,这些精英运动员也是通过了大量的艰苦训练,    在政府和体育界的大力培养下,才能在奥运会上展示夺目的光彩。    许多人也确实拥有一些并非经过努力才获得的优势:优秀的基因。

(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世界级运动员身上至少都携带有一种“增强运动表现的基因”,例如,几乎每个接受过基因测试的男性奥运会短跑选手身上都带有577R等位基因(ACTN3基因的一种突变形式),大约有一半的欧亚人和85%的非洲人至少携带有这种“强化基因”的一个副本,而其他数十亿不携带有577R等位基因的人,对于他们的奥运奖牌之梦,可能就需要慎重三思了。

(3)科学家已发现了越来越多与竞技实力有关的基因,未来的奥运官员将不得不与这种影响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角力。未来的奥运会将成为“基因突变”角逐的场所呢?如果奥运规则的决策者承认这种遗传基因的角逐是不公平的,那么他们是否应该对每一个运动员的基因进行测试,然后让具有这类基因优势的运动员单独举行比赛呢?

(4)未来奥运会可能会出现三种前景。第一种前景,奥运会将继续成为运动员展示他们天生遗传基因优势的“舞台”;第二种前景,采用给强者增设不利条件或给弱者提供有利条件的让步赛,类似于目前在一些非奥运项目上采用的方法,给予不携带优势基因的运动员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第三种前景,如果基因改造被证明是安全的话,允许不具备遗传基因优势的运动员通过基因工程对他们的身体进行“升级改造”,但这种被称为“基因兴奋剂”的做法如今是被禁止的。

(5)几个世纪以来,奥运会一直是运动员展示天赋的舞台,科学家已经证实,200多种基因变异与运动竞技相关,例如,ACE基因“I”突变的携带者,与没有携带该变异基因的运动员相比,更容易成功登上8000米的高峰。尼泊尔加德满都谷的夏尔巴人以出色的登山能力而闻名,他们中94%的人拥有“I”基因突变,而其他种族的人群中,只有45%~70%的人拥有这种突变基因。这种基因变异与人的耐久能力相关,对英国跑步运动员的研究发现,这种基因变异在长跑运动员中最为普遍。

(6)基因突变在人类种群中是经常发生的,运动员可能需要多种这类基因突变的组合,才有可能进入精英运动员的行列。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基因组被测序,研究人员开始探究一些罕见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将产生区别于世界级运动员的超级运动员。例如,芬兰的越野滑雪选手埃罗 门蒂兰塔的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基因突变使他拥有比常人更多的红细胞,他的携氧能力也比常人提高25% 50%,这一优势助他在奥运会的越野滑雪中运动比赛中赢得了七枚奖牌。

(7)但是,科学家如何能够轻松地检测出某种基因变异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引入的呢?甚至由于变性手术的出现,确认女性竞争者性别的“性别验证测试”,也一直是个问题。

(8)奥林匹克的传统正在悄然变化之中,也许最终,曾经被视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将会变得司空见惯。曾几何时,女运动员只允许参加几项有限的奥运会项目,如网球、高尔夫球和槌球等。20世纪70年代之前,带薪运动员被禁止参加奥运会比赛,而如今,职业篮球运动员都在为争夺奖牌而竞争。滑雪赛和自行车越野赛等“极限运动”,现在也已经成为了奥运会的常备竞赛项目。

(9)随着官方与“基因兴奋剂”之间的角力带来的影响,我们可能会看到反对基因改造的严厉规则的出台,同时也将带来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小时候为治愈镰状细胞贫血而曾经进行过基因治疗的运动员是否要被取消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使用埃罗·门蒂兰塔天生突变基因治疗EPOR基因缺陷的人是否拥有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10)残奥会选手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因使用义肢曾被奥运会禁赛,但这次他也出现在了伦敦奥运会的南非代表团名单中了。规则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我们期待,随着基因修改变得越来越常见,奥运会可以逐渐接受安全的基因增强。毕竟,我们都在以极大的热情欣赏和惊叹于奥运会上“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表现得更强大”的运动员,无论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是业余选手还是专业选手、是残疾人还是非残疾人。

【小题1】在第⑴段中空缺处正确填入词语
【小题2】第⑸段画线词语“天赋”的具体含义是   
【小题3】第⑺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已发现的与竞技实力有关的基因说明,不具备此类基因者不可能实现奥运奖牌之梦。
B.科学家已开始对一些罕见的基因变异开展研究,这将给超级运动员的出现提供帮助。
C.未来的奥运官员将与基因带来的问题角力,以使奥运会成为“基因突变”角逐的场所。
D.奥林匹克的传统正在悄然变化,使用曾经被反对的“基因兴奋剂”将变得司空见惯。
【小题5】本文说明的内容较具体也较准确,请以第⑵段为例,简要分析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解说效果。
【小题6】本文作者认为“随着基因修改变得越来越常见,奥运会可以逐渐接受安全的基因增强”,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试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