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凋零的凤仙花

彭时美

弟弟3岁多的时候,一次意外,被开水严重烫伤,右半身的皮肤全层受到损伤。伤愈后,留下了坚硬的、边缘形状不规则的疤痕。医生说,这娃儿命大,烫成这样都没有死,必有后福。父母顿时眼泪盈眶,不知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还是对未知世界的忧虑。

因经济拮据,父母只好带弟弟离开医院回到小镇上,让一个乡村医生继续给弟弟医治。弟弟的手在慢慢生长,而从大腿上移植上去的一块皮肤却是死的,它紧拽着生长的几根手指,他的右手就这样畸形地长成了大手。父亲时常愁眉不展,对弟弟在学习上的要求也愈发严格。

我上高二时,在上海打工的父亲对我说:“家里钱紧得很,你看你弟弟马上就要读初中了,他身体那个样子,不多读点书以后怎么生存呢?你跟他不一样,这个高中你就不要再念了,行不行?”

我心里是拒绝的,从小到大,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了他,现在连我读书的权利也要剥夺,但同时我也明白,目前的家庭条件确实容不得我说不。

辍学后,我也前往上海打工。几年里,我没有主动联系过父亲一次,还果断辞了他托人给我找的工作,从此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他偶尔知道我的消息,也是辗转从母亲那里得知。我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还在生他的气。每到年底,母亲就在电话里劝我回去,说父亲也要回来,大家都很想我。我每每就决绝地说:“那我就更不想回去了!”

两年多的时间,我断断续续给家里寄回去不少钱,余下的一些钱,我报考了一个电脑培训班。翌年,我进了一家大型工厂做品检文员。

20岁生日那天,按照往年惯例,母亲又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慰劳自己特别加餐。我不耐烦地打断她的话:“我报考了成人自考大专,就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你们不供我读书,我供我自己读。”电话那头一时语塞,良久沉默,然后又响起老生常谈的话:“身体最重要,不要太辛苦。”

弟弟高二暑假来上海玩,我陪他参观了当地几个著名的景点,给他买了好几身衣服。试衣服的时候,他有些拘谨,欲言又止。

后来听母亲说,弟弟将我给他买的一件短袖T恤衫给了父亲。我才知道原来他从来不穿短袖衣服,是害怕暴露他疤痕狰狞的右臂。

我忽然想起来,每次给他拍照时,他总是左边身体侧对着我。想到这里,我倏地潸然泪下,这些年我心有腹诽,抱怨父母不公,使我在最好的年华错失受教育的机会,却不曾想过弟弟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竞如此困难。

“你跟他不一样”,想起当年父亲的话,我若有所思:亲情不是一杆缺少公平的秤,只是我心里少了一个“理解的砝码”。

一个夏天,我回家了,这是我离家多年之后第一次见到父母。母亲接过行李箱,笑得合不拢嘴。父亲看上去苍老了许多,见到我,眼神中虽满是疲惫,却掩饰不住喜悦,嗫嚅着:“你总算回来了。”

我听了有些心酸,但是依然面无表情,把头扭到一边,打量着重建的新房。

我走出院子,发现当年那棵柑橘树不见了,茎肉粗壮的凤仙花依然还在,一片绿茵茵的花叶紧密簇拥。弟弟跟在身后说:“去年砌房子、修院子的时候,妈特意叫工人师傅不要毁了这块花圃,说你要是夏天回来看见那些盛开的花儿,一定会欢喜的。”

这时,母亲走过来,递给我一个破旧的小册子:“这些年你往家里寄的每一笔钱,还有你给弟弟买东西的花费,你爸让我都一笔一笔记好。我们对不起你,计划等你出嫁的时候,一并还给你,我们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

打开小册子,我一页一页翻看,数字旁边批注着歪歪斜斜的汉字。我的心突然颤抖起来,似乎在父母眼里,小册子上的那些阿拉伯数字是他们对我的良心债。瞬间,我多年的执拗被眼前的数字击打得粉碎。

“妈,你们这是干什么!”我把小册子撕成条,轻声说,“都是一家人,他是我弟弟,我心甘情愿的,从来没想过要你们还。”

一时触景生情,想起小时候,我和弟弟在柑橘树下摘凤仙花,远远传来父亲的声音:“你是姐姐,要带着弟弟,不要欺负他……”

盯着那块花圃,我怔怔发愣。凤仙花也叫女儿花,又叫指甲花,一首叫《凤仙花》的歌中唱道:凤仙花盛开的花瓣染着你的指尖,父母的教导印染你的心智,你试试,你可以数尽天上星斗,然而你数不尽的是父母的教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永不凋零的凤仙花”一语双关,既指父母为“我”保留了花圃,让凤仙花在夏天盛开;又指“我”与父母弟弟的亲情永远存在。
B.父亲偏袒弟弟,为了让弟弟多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而让“我”中途辍学,到上海打工挣钱养家,这表明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
C.“我”被迫辍学工作后,不仅给家里寄了不少钱,还陪弟弟游上海,为弟弟买衣服,表明“我”虽对辍学心有不甘,但却真心疼爱弟弟。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过程中不断插入“我”的内心活动,表现“我”的情感变化,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题2】结合小说情节的发展,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作者以《凤仙花》的歌词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3 08:45: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那个打电话的又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B.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马上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C.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描绘了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大地回春、社会风清气正、骗子不再的期盼和呼唤。
E. 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母女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小说的结尾写到琳“安心地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她笑的原因。
【小题3】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碗莲
王太生
一碗、一案、一枝莲,暗香浮动。
碗莲是一道细爱,宛若捧在手掌心怡养。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说,他把莲子两头磨尖,塞入生鸡蛋中,乘抱窝母鸡孵蛋时夹带其中,待小鸡维出売时取出,用燕窝泥加中药天门冬拌在一起,放入一个钵盂,钵中舀河水,引早晨的阳光滤晒,开出的碗莲,有酒杯那么大,婷婷可爱。这就有些老儿童的淘气,举止夸张,如一幅漫画。
苏州人善于养碗莲,从前有个叫卢彬士的老人,他所侍弄的碗莲,开始叫钵莲。莲花冰清玉洁,在他看来,须用定窑、钧窑烧制的精细古碗,方能培植,碗莲由此得名。生活温润的苏州人,夏季多用碗莲,栽莳出一缕荷韵清香。
粒莲放在容器中清养,像沉淀在水底、一动不动的鱼,吐纳一串小气泡,方寸之地,攥一捧膏泥,萍叶暗生,莲心吐蕊,兀自开放。
门前几行垂柳,屋后一片池塘,下雨的时候也不感到寂寞,有雨点在荷叶上弹唱。莲生池塘,惹人爱。
倘若宅后没有池塘,爱莲人用碗来种莲。一掬浅水,莲在碗中,亭亭玉立,枯坐案头旁,便也享受到荷塘清趣。碗莲不光是文人喜爱,有情趣的人也会养一碗莲,流露主人的生活性情。我到一食品厂访友,见简易办公的房舍前养了几缸荷花,屋内内桌上名片缭乱,落一层灰,置一碗莲,主人忙里偷闲,一边数钱,一边看上几眼。我又在一棚户民居,见有人家用旧脸盆养莲,置一屋檐下,富有生气。
装碗莲的容器,可以是一只青瓷莲花钵,也可以是一只紫砂小盆。莲只要有一掬清水,便会有站立舒展下去的理由。
此时再添几尾小红鱼,在莲根须尾部戏游,“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一只碗,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疏疏清水碧叶,微微呼吸,它可以惹得文人细细地看,一眸子的欢喜,一袖子的怜爱。
中国文人向来寄情于大山水,又喜欢清新文艺小天地。养一清浅碗莲,有莲的清水里,同样也能养一碗月,莲、月风雅,共映于一只宽腹青瓷大碗中。
碗莲是一个人的山水小品,它只供一个人欣赏。初夏临风,适宜朗读《爱莲说》,相看两不厌。
一只碗,经火烧烤,慢慢冷却,沉静下来,盛过饭与粥,菜和汤,有人构思,用它来盛数片铜钱碧叶,倏地蹿出一枝荷,俏皮而灵动。
我在博物馆里见到宋代的碗,斗笠、草帽形状,大口沿,小圈足,在碗的内外壁,或碗内底心上釉着青、黑、酱、白诸色,纹绘婴戏、动物、植物或文字。
不知周敦顾是否养过碗莲。不过,清水池塘本就是一只碗。
想起九百年前,在那个鸟语花香的宋朝,在一个四周长满白莲的泽畔草庐里,他对朋友说,老夫不喜欢趋炎附势,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有一只空碗,却不知与谁种莲!
(选自《散文选刊》2016年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清代沈复《浮生六记》中关于如何养碗莲的内容,表现了碗莲需要有雅趣的文人用一种宛若捧在手掌心的细致的爱来怡养。
B.生活温润的苏州人善于养碗莲,卢彬士认为用定窑、钧窑烧制的精细古碗培植最佳。
C.“莲生池塘,惹人爱”一句承上启下,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描述文人喜爱碗莲的原因。
D.全文以情感为线,将作者对碗莲自始至终的那份深深的欢喜、眷恋之情,层层深入地表现出来。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碗莲的赞美,请简要分析。
【小题3】散文结尾部分写到作者参观博物馆的碗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言师

钟春香

宋医生又被请来为医科大学上解剖课。其实,他是不愿意来的,因为在医院里做一个手术比上课来钱快,而且如果手术成功了,也更容易引起医院的关注。但这次是医科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老同学邀请,不好意思拒绝。

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已经等在那里了。学生们呼啦一声围上来,望着他胸前写有“某医院胸科手术专家”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

他抬了抬头,眼角睥睨了一下这群学生娃,嘴边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迫不及待地说:“我们开始吧。”

据老同学讲,今天解剖台上的死者,生前曾在他所在的医院工作过,很崇拜他,立志让女儿成为像他那样的医生。但医院那么多人,面孔如潮水一样涌来涌去,他又怎能记住每一张面孔呢?

他端详死者,像往常做手术一样,程式化地在胸膛处画出一条定位线,对学生们讲:“这是心脏的位置,只要我下刀,就可以取出他的心脏。但在取心脏之前,让我们估计一下死者的年龄和死亡的原因。”

“老师,让我来说!”

一名清秀的女生走上前来,“死者年龄49岁,确切地说,还有两个月零5天才到50岁生日,他身上无伤,面部也较干净,可以肯定是心脏病突发。”

他看了女生一眼,笑着说:“说得没错,但你对他年龄的估计也太武断了,你怎么知道他还有两个月零5天过50岁生日?记住,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

女生没直接回答他,手颤抖着抚摸死者的脊椎,眉毛凄楚地拧着,面容忧戚地说:“老师您看,他腰部和臀部的脊椎,向外微凸变形,由此可以推断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原因是他经常弯腰——他有可能是弯腰插稻,也有可能是弯腰打扫卫生……”

他说过不让她做这样的推断,但她还是一意孤行,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她的脸上居然还带了感情!这是一位医者最不能有的!

他想批评她,但又要保持尊严,所以只冷冷一笑,双手抱在胸前,打量着女生。

他是从农村考到医科大然后分到医院工作的。工作之后,他很少回老家。假如自己不是来自贫穷愚昧的农民家庭,而是来自城市某个知识分子家庭,那自己取得头衔和成就将会更容易,也会轻松一些……

当然,这么多年,通过业务钻研和一些手段,有些头衔他也得到了,但付出的艰辛却是别人不能想象的……

女生旁若无人地说着解剖之外的死者的劳作。学生们哄笑。

“够了!”他一声大吼,制止了她。女生哇的一声哭了。

时间突然凝固。

“老师,”过了一会儿,女生擦干眼泪抬起头,朝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想问的是,假如躺在解剖台上的是您父亲,您还能冷静到没有一点儿感情吗?我母亲死于绝症,是我父亲靠种稻卖钱将我辛苦养大,他立志让我成为名医,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但我偏偏不喜欢医生这一行,而我又不想让他伤心,所以就违心地上了医科大……”

“他一直以为我喜欢医学,在我上大学后,他还兴冲冲地找了一份在医院打扫卫生的工作,开玩笑说等他死了,他会将遗体捐献给医科大,让我解剖……”

“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自修设计,铁了心要转行!”

“——没想到他死前真就立下医嘱捐献遗体,今天他就躺在这里,等我……我……”

女生泣不成声。

解剖室里空气瞬时凝结,一片寂静。

他真的被感动了,眼里噙满了泪水。

他走上前去,像父亲一样轻轻地抚摸着女生的头,无比愧疚地问道:“那你现在还转行吗?”

女生满脸泪水,不停地摇着头……

“我相信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直接找我。”

话音刚落,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宋医生是接受副校长同学的邀请,并非心甘情愿给学生上解剖课,因为在医院做一个手术更容易获得金钱和医院的关注,这说明宋医生更看重名利。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望着他胸前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这就写出了学生对宋医生的态度。
C.宋医生告诫学生“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而她“还是一意孤行”,并且脸上还带了感情,由此可知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
D.小说中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对女儿有着无限的爱,他用捐献遗体供女儿解剖这一行为,促使女儿的学医态度有了转变。
【小题2】小说为什么插叙介绍宋医生的农村出身?请简要回答。
【小题3】小说通过女大学生以“局外人”身份,客观地、由浅入深地介绍死者情况的方式,逐渐呈现死者与她之间的父女关系。请分析这种呈现方式有何表达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小题1】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是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完善,一旦取消文理分科,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B.如果我国高中教育在条件成熟后取消文理分科,就可以兼顾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C.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D.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小题3】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而作者为什么又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根竹笛 吴笑乾
(1)竹玉从民间搜来素笛,只是无缘相见。其实我早就知道,他家里有一支竹笛放在储物间已经好多年了。关于这只竹笛的来历听说至今还是一个谜,何年何月何时因何事流落到他家,连他父母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它只是个出力的挑子。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以前去镇上赶集,出门时习惯拿一个布袋再找一根木棍什么的,到镇上办完事再顺便买点盐、花椒之类的,往肩上一挑便结伴而行了。这根竹笛因为结实且用起来顺手,自然就成了他家赶集用的挑子了。现在赶集有了车,挑子也不用了,这根竹竿自然也就退休了。不过,他们觉得这根竹棍挺好的放在家里也不碍事,干脆把它和一些不用的杂物一起放进了储物间,这一放转眼就是十几年。
(2)它是一支素笛,没有刻字题诗,没有防裂的缠丝,没有牛角镶边,更没有流苏吊坠,不过是多了几个窟窿的竹棍而已,上面布满了灰尘笛管里面还不时散发出一些发霉味。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这支竹笛来到了我的面前。我轻轻拭去了它身上的灰尘,略做处理后便开始贴笛膜。一阵忙活后笛膜贴好了,我便搭指运气试音调音。也许是沉默太久而渴望表达的缘故吧,当笛管里有了一点点温度的时候,一种山泉流淌般的音符从我的指尖滑过。我被它的音色震撼了,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纯正的声音,居然是出自一支从民间搜到的素笛。这笛声高音不高低音不低,朴拙厚重,雄浑圆润。
(3)依旧是那首记忆中残缺不全的《草原之夜》,依旧是那句记忆犹新的“待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如泣如诉盘旋于黑夜的上空,驰骋于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走进了美丽迷人的草原之夜……一曲终了,我俯下身子双手捧起它,认真端详起来。这的确是一支人素笛,大概是用十四五年的苦竹制成的。资料记载,苦竹密度高,竹节长,竹材厚实,制成的笛子声音清亮,灵敏度高。
(4)中国传统文人都喜欢竹,自古以来竹因空心、挺直、四季常青等特征被文人墨客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象征,因而被称为君子中的君子,古人更有无竹不居之说。用竹子制作笛子可上溯于《史记》。《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从此中国历史上以至于民间传说中关于竹笛的传说佳话更是层出不穷。汉有李陵命郭超吹笛退兵之举,东晋有闻笛作赋之向秀,更有为王徽之隔岸吹笛的恒伊。而更具神话色彩的当属《唐国史补》中记载的“李牟夜吹笛”了。
(5)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事。二十多年前我同样意外获得了一支素笛,它在我农村的老屋里沉默了三十多年。
(6)老父亲说,这支竹笛是农业社时上海知青带来的,“咱家这笛子就是他们临走时留做纪念的。自从他们走了,多少年了就再没有听到吹笛子的声音了。到现在我还记着他们的名字,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现在都七十多岁了。”
(7)我知道我的笛子吹得并不好,倾听的人只有老父亲。记得那是在乡下的农家小院,夜幕降临,月上东山,那首刚学会的《草原之夜》便响彻起来了。月光如水洒在场院周围,四下一片寂静,唯有清脆的笛音和父亲踱步的身影。直到最近父亲才告诉了我一个令我震惊的秘密——六十年前他和全国各地的知青一样离开了学校去了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对于这段往事,六十多年来父亲只字不提,最近几年父亲年事已高,偶尔提起这些往事。
(8)我一直纠结这支素笛是如何而来?先前的主人是谁?为何流落于此?是郭超用过的,一定苍凉悲壮;是向秀的邻居用过的,一定凄清幽怨;是恒伊用过的,一定具有高山流水般的神韵;是李牟用过的一定神秘莫测;而我更希望是那些知青留下的,它到过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然后流落到西北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
(9)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我反复思索着一个问题:这些人和事为什么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湮没,反而在时空的长河里愈磨洗愈清晰?
(10)一个秋日的黄昏,重读宗璞的《铁箫人语》,我再次被那种说不清道不明伤感所浸染:
我家有一支铁箫。那是真正的铁箫。一段顽铁,凿有七孔,拿着十分沉重,吹着却易发声。声音较竹箫厚实,悠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听的人大概很难想象这声音发自一段顽铁。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在松阴与竹影中飘荡,透入人的躯壳,然后把躯壳抛开了。
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11)读着这些沉甸甸的文字,我彻悟了。其实我们都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活着一直都是在寻找一种声音,一直都是在倾听一种声音,那些人和事其实只不过是笛孔里飞出的一些音符而已。而究其深渊,都不重要。
(选自《格桑花》,2016年第2期)
【小题1】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素笛?请简要赏析。
【小题2】第(4)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第(9)段中说“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作者写了自己经历、耳闻的哪些人和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小题4】文章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面对素笛时的哪些心理状态?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